《放牛班的春天》與《地球上的星星》藝術審美比較【3】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四、愛的交響:情感交融的心靈之音

音樂,作為電影語言的一種,在影片中起著創造情感體驗、展現環境氛圍、調整敘事節奏等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的片段採用不同的配樂,每一個段落都有一首完整的插曲,這些插曲根據影片的情緒氛圍不斷變化,既相互獨立又統一於影片,對應影片情節的發展。片中所用樂曲總體上都是優美柔緩的,在敘事的發展中隨著馬修老師和學生們感情的融洽,音樂由一開始的沉重悲傷逐漸歡快明朗起來。這些音樂是孩子們心中的聲音,明媚歡快的音樂象徵著他們健康成長的心靈。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音樂大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現,前半部分大都採用童聲獨唱的方式,猶如伊桑的內心獨白;後半部分則是用男聲獨唱的方式來表現,如尼克老師出場時、智障兒童表演節目時、尼克老師去伊桑家家訪的路上等場景中,都是配以歌曲,這些歌曲不僅反應了該片的主題,還起著烘託氣氛的作用,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孩子們是地球上的小星星……」

總之,儘管兩部影片各有特色,但二者的主題是一樣的:一位好的老師用自己的力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給他們帶來最美的春天。值得一提的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導演斯託夫?巴哈蒂和《地球上的星星》的導演阿米爾?汗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一個原是出類拔萃的古典吉他手,一個是印度實力派演員,這兩部影片都是他們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而且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作者簡介:石群,女,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文化傳播研究;何春耕,男,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影視文化傳播、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疆鋒.校園裡的「那些花兒」——關於當代中國教育電影的成長敘事[J].藝術評論,2010(6).

[2] (法)安德烈?巴贊著.崔軍衍譯.電影是什麼[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 (美)悉德?菲爾德著.鮑玉珩,鍾大豐譯.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星星》: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孩子!
    由印度出品的《地球上的星星》,雖說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從拍攝手法和主題表現來看,印度電影發揮了它獨有的風格。雖然無法超越經典,但也讓人過目難忘。在劇情方面,《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以八歲男孩,以及就職於寄宿學校美術老師之間發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身處陰溝時,愛就是那束救贖的星光
    文/安若兮用溫暖的文字 點亮孤獨的靈魂《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是一部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開頭,成功運用了「死」的情感:休息中的音樂家接到法國的緊急來電,得知母親去世,卻含淚完美完成了音樂會。編劇用音樂家母親的「死」在觀眾腦海中植入了一個「真空」,把觀眾快速代入劇情:他的母親生前是個什麼樣人?他跟母親之間發生過什麼事?跟電影主題《放牛班的春天》有什麼關係?
  • 解讀豆瓣9.2的高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重新定義愛的含義 ​
    1 放牛班的春天的來到這是一部感動過無數人的法國音樂電影,由法國著名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導演,曾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這部電影就是《放牛班的春天》,電影的開頭是50年以後,我們看到成年之後的莫翰奇,成為了一個出色的指揮家。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可以說,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的春天剛剛到來。   人工智慧本質上就是將一切複雜的主客觀運動回歸和還原到最基本的信號和信息構成,然後用建立在微電子基礎上的信號和數據處理系統,按照預先的授權和指令,處理龐大但有限的信息和信號的過程。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世界萬物的數學認知和分解,然後是重組和運算。   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慧的基礎是哲學。
  • 放牛班的春天,壞孩子竟被音樂老師徵服,校長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放牛班的春天,壞孩子竟被音樂老師徵服,校長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影片的開頭是兩個老人,在交談,看著童年時的,回憶。通過他們的交談,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曾經,上過的學校,是一個叫做池塘底的教養院。
  • 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都跟家長有關
    《放牛班的春天》很多家長應該看過,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的法國某鄉村,男主角到了一個當地的教會學校當音樂助教,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氣氛壓抑的學校,每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缺陷。3、尊重型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會得到父母的懲罰,也會感覺到父母的溫柔。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為了更好地認識審美驚奇,有必要將它同其他一些審美範疇或心理現象,例如驚恐、驚疑、新奇、怪誕、悲劇、崇高,從多方面作些比較分析。我們認為,它們當中驚恐、驚疑只是一般的心理概念和現象,並不是審美範疇,並且較容易同審美驚奇混為一談,所以不可不加以區分。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但是,網絡時代賦予了每個人表達的權利,人們的表達途徑和言說方式日益多元、日益便宜,之於藝術創作活動而言,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至少能成為一個文本意義的建構者,這種轉變對藝術活動的衝擊十分巨大,藝術家精英性的文化身份急速退卻,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邊界愈發模糊,審美活動由「純審美」和「唯審美」變成了「泛審美」和「日常審美」,與之前藝術創作追求經典和高雅相比,審美活動變得日趨世俗與庸常
  • 為什麼地球上能看到星星,月球上是一片漆黑?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謠言,相信的朋友還不少,大意說的是阿波羅11號登月後太空人回地球後緘口不言,因為他們發現月球上根本就看不到星星,所謂的星空就是太陽系皮殼層透鏡和銀河系皮殼層透鏡投影給地球看的,事實上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來做個簡單分析即可知道。
  • 《地球上的星星》史上最催淚的治癒系電影
    印度的電影一直也是小編比較喜歡的,有些確實很棒,很值得觀看,今天強烈推薦一部印度電影給大傢伙。電影叫做《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上映於2007年,可以說是一部老電影了,主演是印度十分出名的演員,阿米爾.漢,小編是十分喜歡他演的電影,可以說每一部都十分精彩,比如說之前很火的《神秘句型》,《摔跤吧爸爸》,《我的個神啊》等等,每一部都能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也十分有人生意義。想必這幾個相對於《地球上的星星》來說看過的人就比較多了。
  • 《地球上的星星》影評
    看著滿天的星星,在蒼茫的夜空中散發著光芒。每顆星星都有自己本身所特有的光芒。 由阿米爾.汗精心製作並領銜主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正如那每顆閃亮的星星一樣,每個孩子都會綻放自己獨特的光彩。
  • 《星星》詩刊主編梁平:詩歌是天上的星星
    儘管在四川出版,但半個多世紀以來,《星星》一直以開放、包容、接納的姿態面向全國,站在新詩發展的前沿,成為新中國詩歌繁榮發展的推動者與見證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詩人的成長。《星星》最早的編輯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峽以及後來不同時期接過接力棒的高纓、孫靜軒、吉狄馬加、葉延濱、楊牧、張新泉等,他們的創作和編輯成就相得益彰,逐漸形成了《星星》幾十年來秉持的藝術傳統。
  • 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藝術,生活富有藝術;藝術高於生活,藝術為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所以,我們既要熱愛生活,又要愛好藝術;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且在生活與藝術中增強審美情趣。今天,我就借平臺談談我們如何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但願讀者朋友們喜歡。
  • 地球上可以看到星星,為什麼到了月球上卻是漆黑一片?
    其次,我們的地球在不斷的自轉之中晝夜交替現象明顯,在地球上白天和黑夜十分鮮明,所以每當夜幕降臨,地球上就能看見星空,還有,我們人類肉眼對光的敏感辨別。27天7小時43分11.47秒,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的一個月,而在月球上的一個白天或黑夜就大約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的14天,那麼既然在月球上也是有晝夜交替現象的,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星星呢?
  • 為什麼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星星,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星星,你知道多少?月球上完全能看到星星,而且比地球要清楚、穩定的多。我猜想你有這樣的感覺,是來源於一些在月球上拍攝的照片,比如下面這張:是我國嫦娥計劃中的「玉兔」月球車。背景畫面中似乎完全沒有星星。但這只是攝像機「寬容度」不夠造成的。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每個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賦如果沒有只是暫時沒找到打開它的開關——《地球上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可是,這樣的伊夏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 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腦子裡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
  • 怎麼提升藝術審美?暢銷20年的「紙上博物館」告訴你答案!
    可是當他看到越來越多14-16世紀的宗教藝術,就會感到壓迫感,想要逃離。俗話說,看展的時候,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大人們抱著「提高生活水平與審美意趣」,去接受審美再教育。可是孩子的審美領域未被開拓,去美術館完全是「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迷茫狀態。如果在去看展前,大山已經有了一定的美育基礎,那結果一定不一樣。
  • 李永存,紅二代,71 歲,他把藝術歸結為紅二代的不甘平庸|「星星美展...
    對它的評價有兩種:一些美術史學家認為,「星星」宣告了「文革」後中國前衛藝術的浮現。但另有觀點認為,這些作品不夠當代,從全球美術界看,參展作品是幼稚的。「星星」的藝術家也沒能產生持續影響力。不過,「星星美展」確實成了中國新興藝術市場的一個前奏。
  • 中印電影戰略合作發布會召開,阿米爾·汗《地球上的星星》將合拍...
    會上曝光了《地球上的星星》、《阿辛哥的奇妙之旅》、《珠寶大盜》等多部中印合拍新片的動向。《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爾·汗的導演處女作。影片中,八歲的艾沙是個滿腦子奇思異想的男孩,可是在老師眼裡,他是個淘氣包、麻煩精。艾沙父母無奈之下,只好給他轉學,而在新學校裡,歡快而樂觀的藝術老師(阿米爾·汗飾)發現他原來有閱讀障礙,於是開始細心教導,讓他漸漸走出學習障礙。
  • FUNWORK聯合辦公:共享公益夢想,守護地球上的星星
    2019年9月,值國內知名聯合辦公FUNWORK創立四周年之際,這個年輕的共享辦公企業選擇了一場與眾不同慶生方式:與關愛殘障兒童的公益組織「暖暖公益」一起,發起一場名為「守護地球上的星星」的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