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壞孩子竟被音樂老師徵服,校長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影片的開頭是兩個老人,在交談,看著童年時的,回憶。通過他們的交談,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曾經,上過的學校,是一個叫做池塘底的教養院。而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學監,就是,馬修老師。
這個叫做佩皮諾的老人,是皮埃爾舊時的好朋友。他冒著雨夜前來,是為了送給他一本馬修老師遺留下的古老日記本。翻看著這本音樂啟蒙老師給他遺留下來的日記,皮埃爾逐漸陷入以往的回憶之中,與此同時影片的序幕也被拉開。
中年的馬修,其實是一名十分具有音樂才華的老師。但是他的才華無處安放,就只能來到鄉下的一所問題少年的教養院充當一名代課老師。他的人生本來就十分的不容易,在這個如同監獄一般陰森的地方就更加顯得自己人生十分悲慘。通過自己親身體驗,他逐漸體會到這個地方是多麼的讓人不喜歡。沒有教養的孩子們對老師開著無釐頭的玩笑,並且會時不時的捉弄他們,甚至捉弄到頭破血流的地步。就算是做到這種程度,他們心中也毫無悔恨的意思。更讓人感到心驚的是這所學院的校長,竟然採用了體罰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學生。馬修老師認為這是十分不人道的行為,於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寬容讓學生們明白了做錯事情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彌補以及承擔責任,並不需要接受體罰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之中馬修自己也在逐漸地改變著,他逐漸地發現這些孩子的本質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頑劣。
馬修老師突發奇想的將自己的音樂才華發揮在了組建一個少年唱詩班上。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將這一組調皮,看似頑固的學生們,調教成了一個優秀的合唱團。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是存在著許多挫折。其中作為主角的皮埃爾就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所在。他其實是一個擁有著漂亮臉蛋兒以及完美嗓音的小男孩,在音樂方面有著十分強大的天賦。但是他確實也是最為調皮的孩子之一,所以經常不聽老師的教導,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通過深入的接觸,馬修老師逐漸明白了皮埃爾性格的形成與他的母親有關。皮埃爾總是認為自己是被母親拋棄的拖油瓶,所以在內心深處早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不滿與無望。
馬修老師通過與皮埃爾母親的交流,讓皮埃爾又重新感受到了母愛的滋養。在這個過程中,馬修老師也對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好感,但最終卻只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
影片的最後馬修老師沒有抗爭過作為邪惡勢力的校長,最終被驅逐出這個學校。但是令人感動的是,他教授過的學生都親自來到窗戶前目送他離開,並且疊出一個一個的紙飛機,飛向他的背影,就像是放飛自己的希望。
影片描述的是一個孩子唱詩班的養成故事,所以對於音樂而言,自然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影片的線索,音樂從頭到尾都貫穿著情節的發展。當孩子們的歌聲響起,你會感受到處於孩子內心最純淨的那一抹清靜,而不是他們表面所浮現出的那樣頑劣。一首一首動聽的歌曲,啟迪著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最終醒悟並且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這部影片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告訴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並不要因為他們的調皮不聽話,就採取放逐的方式,而是要寬容的對待他們。這樣以柔克剛,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對於孩子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考試能夠考多少分數,而是,自己的天性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釋放,以及能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他們只是聽從父母的安排,上了一個又一個的補習班,雖然說以後考上了好學校,也尋找到了十分體面的工作。但是,他們的人生卻處在極端的痛苦中,永遠都沒有了生活的興趣。
父母以及老師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不應該只是逼迫他們接受考試的應對教育,而是應該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樣,處於平等的地位來教導他們。不要總是居高臨下的給他們灌輸一個一個麻木的思想。如果只是一直的逼迫他們,反而會導致不好的後果,但如果是一步一步的引導,讓他們做自己樂意的事情,他們也會活得開心,幸福。這才應該是父母最想看到的局面,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