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能用引力透鏡來測量天體的質量了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為了研究宇宙中最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通常依靠一種被稱為引力透鏡的技術。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原理,這項技術依賴於物質的大量分布(如星系團或恆星)來放大來自遠處物體的光,從而使它看起來更亮更大。然而近年來,天文學家也發現了這種技術的其他用途。例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一組科學家最近決定,引力透鏡也可以用來測定白矮星的質量。

引力透鏡的技術依賴於觀察者和物體之間存在的大量物質,以放大來自該物體的光。圖片版權:NASA

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天文學領域的一個新時代,在那裡可以確定質量較弱的物體。這項研究將他們的研究結果詳細描述出來,標題為「預測恆星殘骸的引力透鏡效應」,這一研究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上發表。該研究由CfA的Alexander J. Harding領導,包括Rosanne Di Stefano和Claire Baker(也來自CfA),以及來自南安普頓大學、喬治亞州立大學、奈及利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成員。

簡單地說確定天體的質量是天文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方法依賴於雙星系統,因為這些系統的軌道參數依賴於兩個物體的質量。不幸的是處於恆星演化末期的星體——如黑洞、中子星或白矮星——往往過於微弱或孤立,無法被探測到。這是不幸的,因為這些物體要對許多戲劇性的天文事件負責。這些包括物質的吸積,高能輻射的發射,引力波,伽馬射線爆發,或超新星。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白矮星I12506+4110E(明亮的物體,在這張底片上看到的黑色)和它的場,其中包括兩個遙遠的恆星PM12-MLC1&2。圖片版權:Harding et al./NASA/HST

許多這樣的事件對天文學家來說仍然是個謎,或者對它們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即引力波。在他們的研究中:引力透鏡提供了另一種測量質量的方法。它的優點是只依賴於背景光源的光,因此即使是深色鏡片也可以使用。事實上由於透鏡的光會干擾透鏡效應的檢測,所以緊湊的物體是理想的透鏡。

隨著進入狀態,迄今為止發現的18000個透鏡事件中,大約有10%到15%被認為是由緻密物體引起的。然而科學家們無法分辨出這些被檢測到的事件中哪一個是由緻密透鏡引起的。研究小組試圖通過識別當地的緊湊型物體來解決這個問題,並預測他們何時會產生透鏡效應,以便研究。

動畫顯示白矮星斯坦2051B在一個遙遠的背景恆星前面經過。圖片版權:NASA

通過聚焦在太陽附近的預先選定的緊湊型物體,確保透鏡事件將由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引起,此外鏡頭的距離和適當的運動可以在事件之前準確地測量,或者在事後進行。有了這些信息,lensing light曲線就能精確測量鏡頭的質量。最後研究小組決定,可以從數千個本地對象中預測lensing事件。其中包括250顆中子星,5個黑洞,大約35000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一個挑戰,因為已知的種群太小,它們的運動和/或距離通常不為人所知

但在白矮星的情況下,作者預計它們將在未來提供許多透鏡機會。根據白矮星在天空的一般運動得到了一個統計數據,估計每十年將會有30-50個透鏡事件發生,這可能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任務,或者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發現的。就像他們在結論中陳述的那樣: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蓋亞和赫斯特都可以觀測到白矮星所產生的透鏡效應。

光度計事件將會發生,但要探測到它們,就需要觀察成百上千個遙遠的白矮星的位置。當我們了解到大量白矮星的位置、距離和適當的運動時,通過諸如蓋亞的研究調查,通過不斷的和新的廣域調查,情況將繼續改善。天文學的未來確實是光明的。在改進技術、方法和部署下一代空間和地面望遠鏡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和學習更多的機會。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CfA, MNRAS作者:Matt Williams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Universe Today編譯:中子星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用引力透鏡測量白矮星的質量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測量天體的質量是觀測天文學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最成功的方法是使用二元系統,因為系統的軌道參數依賴於兩個質量。在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的情況下,恆星演化的最終狀態,許多是孤立的物體,它們中的大多數也非常微弱。
  • LIGO觀測到天體間的引力透鏡現象
    許多合併的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30倍,其中一個約50倍。這樣的黑洞是由巨大的恆星引力坍縮形成的。斯穆特表示,我們的銀河系以及LIGO觀測到的鄰近宇宙缺乏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所需的那種恆星——即低金屬星。如果是這樣的話,LIGO觀測到處於這個一定質量範圍內的黑洞應該會比較稀少。斯穆特說:「除非情況特殊,否則能觀測到的黑洞的最大質量大約只有太陽質量的20倍。」
  • 天文新論,利用基於相對論的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
    愛因斯坦然而,隨著對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早期的光殘留物)越來越精確的測量,得出了一個不同的哈勃常數:大約每秒67公裡。怎麼可能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種差異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宇宙和物理學的新東西嗎?
  • 如何使用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
    深度解析,新研究表明暗能量可能不存在),該研究認為不需要用暗能量來解釋遙遠超新星的紅移。我還提到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暗能量的存在,因為有幾個獨立的宇宙膨脹的測量不需要使用超新星。果不其然,一項新的研究測量了宇宙的膨脹,而沒有使用超新星。這項研究也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但也出現了幾個問題。這項新的研究不是測量超新星的亮度,而是觀察一種稱為引力透鏡的效應。由於引力是空間和時間的曲率,一束光在經過一個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偏轉。
  • 引力透鏡奇觀
    ,在大質量星系群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NASA/ESA遙遠天體發出的光線,在大質量星系群及其周邊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
  • 「知道SET」宇宙中的「放大鏡」強引力透鏡
    ,通過測量它們的光譜,三位科學家覺得這兩個圖像是來自同一天體。如今強引力透鏡已經是天體物理中非常常用的一用手段,可以用來估計星系的質量,宇宙的膨脹速率等。在這之後Fritz Zwicky敏銳的發現,除了恆星之外,其實星系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天體來充當引力透鏡的角色。他討論了形成弧形圖像的可能性,就像月牙那種形狀,以及引力透鏡的一些潛在的應用。接著來到6,70年代。由於射電天文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天體,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類星體。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原標題: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大爆炸宇宙學最主要的觀測證據之一,就是哈勃定律所揭示的宇宙膨脹現象,對於宇宙膨脹速度的研究關乎宇宙本質
  • 引力能讓光線發生彎曲,那麼太陽對應的引力透鏡焦距有多遠?
    理論上任何一個天體的引力都能讓光線發生彎曲,只是彎曲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在日全食之時,就會發現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發生了改變,而太陽引力透鏡的焦點,大約距離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0.016光年)。
  •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可以解除對宇宙膨脹的爭論
    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周圍的時空曲線越多,物體的引力就越強。這意味著重力也可以像鏡頭那樣彎曲光線,因此通過強大的引力場看到的物體,例如由大質量星系產生的物體,被放大了。引力透鏡是在一個世紀前發現的,而今天,天文學家經常使用這些透鏡來觀察特徵,即使是最大的望遠鏡也能看到太遠和微弱的特徵。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它們(至少在質量上)構成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橋梁,天文學家認為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不同於行星或恆星。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
  • 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天文學上用哈勃常數來表示當前宇宙膨脹速度。科學家通過宇宙距離階梯方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數分別為74.03±1.42km/s/Mpc(即距離地球326萬光年的天體退行速度為每秒74千米),誤差2%和67.4±0.5km/s/Mpc,誤差0.7%。顯然,這兩種結果存在明顯的偏差,這就是哈勃常數危機。近日,第三種獨立觀測結果的揭曉,使得對宇宙膨脹速度的研究更為撲朔迷離。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 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天文學上用哈勃常數來表示當前宇宙膨脹速度。科學家通過宇宙距離階梯方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數分別為74.03±1.42km/s/Mpc(即距離地球326萬光年的天體退行速度為每秒74千米),誤差2%和67.4±0.5km/s/Mpc,誤差0.7%。顯然,這兩種結果存在明顯的偏差,這就是哈勃常數危機。近日,第三種獨立觀測結果的揭曉,使得對宇宙膨脹速度的研究更為撲朔迷離。
  • 引力透鏡來"攪局" 哈勃常數有了第三個數值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告訴記者,「歷史上,多次出現因不同方法而導致的不同測量結果。」陳學雷說,一種主要方法是測量離銀河系較近的星系或超新星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變化,得到一組參數,來推測宇宙膨脹速度;另一種方法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出一個常數。這兩種方法的結果並不一致。而此次新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果與前兩者都不一致,且顯然超出正常誤差範圍。
  • 引力透鏡來「攪局」 哈勃常數有了第三個數值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歷史上,多次出現因不同方法而導致的不同測量結果。」陳學雷說,一種主要方法是測量離銀河系較近的星系或超新星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變化,得到一組參數,來推測宇宙膨脹速度;另一種方法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出一個常數。這兩種方法的結果並不一致。而此次新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果與前兩者都不一致,且顯然超出正常誤差範圍。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_科技_中國...
    天文學上用哈勃常數來表示當前宇宙膨脹速度。科學家通過宇宙距離階梯方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數分別為74.03±1.42km/s/Mpc(即距離地球326萬光年的天體退行速度為每秒74千米),誤差2%和67.4±0.5km/s/Mpc,誤差0.7%。顯然,這兩種結果存在明顯的偏差,這就是哈勃常數危機。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次史無前例的合作中,NASA的斯必澤(Spitzer)太空望遠鏡和雨燕(Swift)太空望遠鏡協力觀測到了一起微引力透鏡現象,也就是一顆遙遠的恆星受到其前方天體的引力場作用而發光的現象。微引力透鏡現象有助於發現圍繞恆星運轉的小質量天體,例如行星。在本次觀測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
  • 引力透鏡可以更好估測宇宙膨脹速度
    宇宙正在膨脹,但天體物理學家不確定究竟發生了多快?不是因為沒有答案,而是因為他們可能給出的答案不一致。比勒及其同事於11月20日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這是大型團隊十年來巨大成功的努力地延續,我們對分析的某些關鍵方面進行了重新設置,」 比勒說。 他提醒「我們應該始終重新考慮我們的假設,我們最近的工作正是本著這種精神」。
  • 引力透鏡:宇宙中的放大鏡
    天體強大的引力還有可能形成引力透鏡現象。近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研究了一個不尋常的微引力透鏡事件,發現了一對褐矮星雙星。大質量天體使光線彎曲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產生引力的原因是物質的質量彎曲了周圍的空間與時間,當光線經過被物體彎曲的空間時,就走了彎路,產生偏折。
  • 利用太陽實現引力透鏡來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到底怎麼想的?
    但科學家們擅長假設其他的非生命過程來創造生物特徵,這意味著就算在遙遠的星球上找到了這些特徵也並不能保證你已經發現了生命。因此,科學家們可能想要用其他技術來鎖定一些生物特徵更加豐富的行星。於是西格爾提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一種可能的辦法:設計可以用雷射束推動的微型衛星進行星際旅行,但是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於是西格爾提出另一種可行的想法是利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來幫助我們尋找生命。引力透鏡所謂引力透鏡,其實和凸透鏡的原理大致相同,不過是在宇宙的尺度上觀測。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微引力透鏡」的現象最先是由偉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並不是直接觀察到的。這個現象的原理正如字面意思所表述的那樣:引力發揮著透鏡的作用,操控物體發出的光線的軌跡。一般來說,我們宇宙中像恆星和黑洞這樣質量超大的物體可以較大程度的扭曲它們周圍的時空,於是被扭曲的時空就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改變了光線在宇宙中飛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