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郭琴從武漢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進入中南醫院急救中心工作。迄今她在急診工作崗位上已超過14個年頭。郭琴認為,自己染上病毒最大的可能是與照顧重症患者有關。令郭琴感到慶幸的是,被確診之前,她與四名家人有密切接觸,但家人並未感染,並於1月27日解除醫學觀察。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上遊新聞和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尤其是和武漢有過交集的人都有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感染。
38歲的郭琴是一名感染者,她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照顧了五六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護士。
郭琴發熱是在1月12日,次日被確診為患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經過14天的治療,1月27日,治癒的郭琴已回到了工作崗位上。郭琴認為,自己染上病毒最大的可能是與照顧重症患者有關。令郭琴感到慶幸的是,被確診之前,她與四名家人有密切接觸,但家人並未感染,並於1月27日解除醫學觀察。
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了解到,除了郭琴外,與另外兩名治癒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均未感染。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1月27日24時,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47833人,當日解除醫學觀察914人。
1月28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郭琴向記者介紹患病經過。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初期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
2005年,郭琴從武漢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進入中南醫院急救中心工作。迄今她在急診工作崗位上已超過14個年頭。
1月28日,郭琴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2019年12月初,急救中心接診的病人中,發熱病人多了起來。她沒有多想,冬春季,感冒、發燒、發熱的病人會比往常要多一些。還是和原來一樣,她只戴了個口罩,穿著綠色護士服,接觸著各種各樣的病人。
郭琴回憶,12月中下旬,按醫院統一部署,她的防護升級了。除口罩外,她還穿上了白色防護服、戴上了護目鏡。防護升級的原因是有幾十人患上了不明原因肺炎。
首例患「不明原因肺炎」出院患者李壯(化名)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2019年12月24日,他出現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等症狀。12月25日,他去了醫院只被當成感冒在治,被確診為「不明原因肺炎」後轉入武漢金銀潭醫院治療。
黃女士的丈夫是一家餐廳的採購員,常去華南海鮮市場進貨。黃女士介紹,2019年12月24日,其丈夫出現咳嗽、反覆發燒等症狀,硬扛了5天後,於12月29日前往同濟醫院治療。次日,丈夫被確診為「不明原因肺炎」後轉入武漢金銀潭醫院,「到了同濟醫院才知道,早在12月12日,同濟醫院就有了類似病例。」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醫管處向各有關醫療機構發出緊急通知: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為做好應對工作,請各單位立即清查統計近一周接診過的具有類似特點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2019年的最後一天,武漢市衛健委官網發布通報,近期部分醫療機構發現接診的多例肺炎病例與華南海鮮城有關聯,目前已發現27例病例。病例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
官方通報顯示,當時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亦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
1月28日,治癒後的郭琴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護士感染後一度留「遺言」
防護設備升級後,護士郭琴高度戒備起來了。
郭琴說,作為醫護人員防護意識本就很強,傳出「不明原因肺炎」後,自己更是格外注意,特別明顯的是洗手的次數也多了,「每天下班回家後,我讓丈夫和兒子睡,自個在小房間睡。」
即便如此,郭琴還是未能倖免。
郭琴介紹,2020年1月初,急救中心的病房被改造為隔離病房,病房收治了五六名「不明原因肺炎」重症患者,她負責護理。
郭琴說,1月12日晚,她的體溫達到了37.8攝氏度,心中瀰漫起不祥預感。她寬慰自己,也許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睡一晚就會好。1月13日,她的症狀愈發明顯:發熱、四肢無力、四肢關節格外疼痛。當天,經確診,她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此前的2020年1月7日,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獲得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引發此輪肺炎的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被確診那一天,也是郭琴最難熬的一天。
郭琴告訴上遊新聞記者,因為職業關係,相比其他患者,她對治癒抱有很強的信心。她也了解到,重症患者和不幸死亡患者中,很多人都有其他基礎性疾病,而她的身體狀況一直良好。但1月13日這天,病痛還是把她折磨得異常難受,最灰心時,她在微信上給丈夫視頻,留下了「遺言」:「我要是死了,一定照顧好11歲的兒子,一定照顧好雙方的老人。」
熬過1月13日這一天後,郭琴一點點好了起來。她介紹,先期治療的手段主要是輸入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後期輸入護肝、護胃的藥物。
1月27日,郭琴治癒出院;1月28日,她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郭琴說,醫院領導沒批准她繼續照顧重症患者,她現在做的是一些輔助性工作。過幾天,她想申請,繼續照顧重症患者,「多幹一點,就能替同事分擔一點。我患病的那幾天,他們給了我太多溫暖和鼓勵。」
到底是怎樣感染病毒的?郭琴經常琢磨自己如何染上的病毒。
郭琴介紹,先前通報病毒的潛伏期是14天,「即便我的潛伏期超過了14天,那時候,我穿的也是白色防護服。我要去護理重症患者,每天都在和他們近距離接觸,是那時候感染上的嗎?我不知道。」
「我工作的急救中心,從12月初到現在來過太多的發熱患者,他們中有沒有病毒攜帶者?是他們中的人傳染給我的嗎?我不知道。」
「我穿戴的防護裝備相對來說已經很好了,我自己的防護意識也比很多人要高,為什麼還會感染?我不知道。」
郭琴不知道她到底是如何染上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她只知道,染上病毒的環境可能是在和患者密集接觸的醫院。
2019年12月31日凌晨的華南海鮮市場。2020年1月1日,該市場休市。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危險的華南海鮮市場
相對收治病患的醫院,華南海鮮市場是個更危險的地方。
首例患「不明原因肺炎」出院患者李壯,其工作單位離華南海鮮市場並不遠。
另一名患者的妻子黃女士認為,丈夫感染病毒與工作有關,「他跑採購的,隔三差五地去華南海鮮市場進貨。」
湖北省荊州市衛健委一名人士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該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王某,松滋涴市人,此前在武漢華南海鮮城從事活海鮮搬運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2月31日凌晨2時許,上遊新聞記者在華南海鮮市場探訪發現,一中年男子駕駛著一輛摩託三輪車駛進了華南海鮮市場,三輪車上的貨箱上裝著多個籠子,籠子裡裝的有中華田園犬和其他動物。2020年1月1日起,華南海鮮市場休市。
1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從流行病學上看,此次疫情不僅集中在武漢,而且是集中在武漢的兩個區,這兩個區的病例佔了45%。這兩個區都有比較大的海鮮市場,這裡相當多的不是海鮮,而是野味(野生動物)。通過初步的流行病學分析,通過野生動物傳染給人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竹鼠、獾。
1月26日,科學雜誌發文稱,最早的病例在12月1日患病,但並未有報告稱這一例病例與海鮮市場有聯繫,並且在第一批41個確診案例當中,有13個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並無接觸史。
2019年12月31日凌晨,武漢市中心醫院外科病房成了隔離病房。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多名密切接觸者未感染
治療期間,護士郭琴格外擔心家人。
郭琴介紹,她和丈夫、兒子、公公、婆婆同住一屋。1月13日確診之前,她都會回家。雖然是單獨睡,但吃飯在一起,也經常說話,他們四個都是密切接觸者。她患病之後,四人也被醫學觀察,幾乎不外出,在家自我隔離。1月27日,是她治癒的日子,也是家人解除觀察的日子。
李壯的家人也未感染。李壯介紹,他出院後才知道,其姐也感冒了,母親嚇壞了,幸運的是姐姐只是普通感冒。李壯在住院治療期間,其家人也接受了醫學觀察,防疫人員還去了他家進行消毒。現如今,李壯和家人的生活已恢復正常。
黃女士的丈夫於1月15日治癒出院,黃女士也未感染。黃女士說,剛開始時,丈夫以為自己只是一般感冒。但那時起,丈夫就刻意躲著他,「吃飯時,他都是端個碗,站在一邊去吃。」
1月28日,國家衛健委官網顯示,截至1月27日24時,目前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47833人,當日解除醫學觀察914人,現有44132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郭琴認為,家人均未感染很大一個原因是抵抗力強,「傳出不明原因肺炎後,我就經常和他們說,要吃好、睡好、增強自己的抵抗力。我自己染上病毒,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極度疲憊。感染之前太忙了,超負荷工作,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導致抵抗力太差。」
1月28日,郭琴接受上遊新聞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在這段特殊時期,大眾除了做好防護外,一定要注意增強抵抗力。
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發自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