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2020-12-0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在重慶市萬州區啟動了防控新冠病毒緊急科研課題的研究,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獲得了相應的證據,該項成果於11月30日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文章為全國秋冬新冠疫情可能的再次出現,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石丘玲教授、胡耀月副教授、彭斌教授、唐曉君教授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黃愛龍教授、楊成勇研究員和邱景富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較低

據了解,從2020年2月16日起,重慶醫科大學該團隊與萬州區疾控中心合作,針對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了深入的詳細分析與總結。

「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是不一樣的。」項目負責人黃愛龍表示,通過基於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研究發現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異質性。萬州輸入的30例確診病例只有43%沒有傳染其他人,23%傳染了4-7個人;而輸入的9例無症狀感染者,78%未傳染其他人。隨著代際的增加,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均沒有再傳染其他人。

新冠肺炎傳染危險因素

另外,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通過多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頻繁或長時間(8小時以上)接觸病例,或在病例感染早期(5天內)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而且,被感染的可能性與性別和年齡無相關性。

有效防控措施能極大降低傳染性

項目通過複雜網絡模擬發現,在沒有任何防控措施的幹預下,包括隔離、戴口罩、對密接者進行追蹤和大規模檢測,萬州新冠病例數量將隨著時間推移激增,在1月30日達到每日新增近4萬病例,總病例數將接近56萬人。

「萬州防控措施有力,控制疫情迅速。」該負責人介紹,萬州區新冠疫情共有45例輸入病例引起,其中11例為非萬病例,34例為萬州病例。通過對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梳理發現輸入病例共在萬州傳播了4代病例,大部分傳染發生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在所有178例萬州病例中,33.7%為無症狀感染者,66.3%為確診患者。數據分析發現平均每個輸入病例傳染1.64個二代病例,而隨著萬州防控措施的加強,二代病例平均只傳染了0.39個病例,三代病例則平均只傳染了0.31個病例,凸顯了萬州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下一代病例數

隨著重慶市政府於1月24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萬州區密切接觸和通過聚餐發生的密切接觸均急速下將,該項研究系統梳理總結了萬州新冠肺炎傳播過程,從流行病學研究視角證實了萬州區新冠防控措施包括隔離、戴口罩、對密接者進行追蹤和大規模檢測等的有效性

目前世界範圍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在持續。萬州總人口為174萬人,全國有47個城市與萬州總人口數相當,因此萬州新冠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的全國代表性。文章的發現還有助於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 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
    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研究取得了相應的證據。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 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醫療界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研究取得了相應的證據。該研究成果於11月30日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文章為全國秋冬新冠疫情可能的再次出現,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了參考依據。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 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
    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研究取得了相應的證據。
  •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新冠病毒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殺手,患病致死率在不同患病人群中差異很大:年老或患有其他疾病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的致死風險,同時,男性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了解哪些人群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出現重症症狀,有助於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5種症狀可用於推測新冠長期病例,年齡、體重、性別都有關係
    在另外一項英國400萬人的追蹤報告中,通過新冠症狀追蹤器應用程式發現,12%的人30天後仍然有症狀。感染新冠病毒90天後,50人中就有1人(2%)患有新冠長期症狀。研究人員將這種情況成為「長期新冠肺炎」(longCOVID)。
  • 釋疑|果蠅的性別是由XY決定的嗎?
    ,教材中簡單介紹了果蠅的染色體組成,由三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組成。        通過圖解很容易發現雌果蠅的性染色體是同型的由XX決定,雄果蠅的性染色體是異型的由XY決定,由此在學習中很簡單的就把果蠅的性別決定歸類為由XY決定。
  •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
    新冠病毒對人的感染,存在性別差異嗎?在疫情中,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是:基於男女的性別不同,以及由此而來的人體構造和生物層面的巨大差異,是否會對新冠肺炎的感染情況造成差異性的影響。在早前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們對於不同性別人群新冠肺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結論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沒有差異,有人認為女性更容易感染,有人認為男性患者的死亡率要高於女性。 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更具說服力的的答案。
  • 這個年齡段女性患「長期性新冠肺炎」風險最高
    年齡越大,患病第一周內出現五個或五個以上症狀也與出現持續健康問題風險升高有關。由倫敦國王學院克萊爾·史蒂文斯博士和蒂姆·斯佩克特教授領導的這項研究分析了4182名新冠肺炎症狀研究應用程式用戶的數據,這些用戶一直記錄自己的健康狀況,並且檢測結果呈陽性。
  • 新冠感染:年齡每增加5歲,病死率增加0.59%
    圖為當地時間2020年7月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醫護人員展開新冠病毒檢測工作。 (人民視覺/圖)一項根據流行病學模型做出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5-9歲兒童最低,65歲以上老人較高,年齡每增加5歲,病死率增加0.59%。
  • 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
    餘宏傑課題組前期的研究已闡明新冠肺炎人群易感性的年齡別差異、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人群接觸模式的改變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相關文章已於4月初發表在Science(點擊閱讀)。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
  • 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研究表明:50至60歲女性患「長期性新冠肺炎」風險最高
    據英國《衛報》10月21日報導,分析顯示,50歲至60歲女性患「長期新冠肺炎」的風險最大。年齡越大,患病第一周內出現五個或五個以上症狀也與出現持續健康問題風險升高有關。報導稱,總體來說,女性出現持續一個月以上新冠肺炎症狀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但這種情況只會持續到60歲左右,屆時他們的風險等級會變得更加接近。報導認為,年齡增長還與患長期新冠肺炎風險上升有關,70歲以上人中22%患病四周或四周以上,而18歲至49歲人中這一比例為10%。
  • 美國近230萬兒童確診新冠肺炎 佔美國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的12.5%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兒科學會(AAP)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7日,美國有近230萬兒童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兒童中的感染者佔美國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的12.5%,每10萬名兒童中就有3055人感染新冠肺炎。
  • 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
    以下即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第七部分內容↓↓↓得知自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他們不像普通大眾,僅僅是對未知的恐懼。這些人是實打實的、赤裸裸面對疫情的人,並且由於該病潛伏期較長,防護意識不足,他們是比醫護人員更易被傳染、也是更有可能傳染他人的群體。
  • 新冠密切接觸者口述:個人信息曝光,精神一度崩潰
    作為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韓元(化名)向記者講述了信息被曝光後的經歷。資料圖片。李蔚海攝。11月19日晚,天津瞰海軒小區19號樓居民楊某確診為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他是天津第144例新冠確診病例。僅僅一晚上的時間,楊某和其家人的詳細信息,以及楊某近14天全部行程,包括他在不同場合接觸過的人的姓名和手機號碼等,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
  • 血型在新冠肺炎中發揮作用?23andMe有了初步證據
    來自23andMe正在進行的新冠肺炎基因研究的初步數據似乎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血型(由ABO基因決定)在對病毒易感性差異方面的重要性。目前,23andMe在為其大規模研究招募人員,最近他們招募了1萬名確診為新冠肺炎並已住院的參與者者。23andMe研究人員尚未完成對遺傳數據指標的研究。
  • 無接觸史,獨居,70歲老人為何會被感染?密切接觸者定義改了!
    她70歲,獨居,很少社交近段時間沒出過上海初步調查沒有接觸過新冠肺炎病例身邊也沒人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卻被確診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到底是怎麼感染的?「無接觸史」的她被確診了桂芳(化名)已經在每日疫情數字「正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一欄出現10多天了。作為此次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現場工作組(以下簡稱現場工作組)的一員,孔德川急需調查這個「1」的「源頭」——究竟是「有湖北居住或旅行史」、「有湖北以外地區居住或旅行史」,還是「有相關病例接觸史」。
  • 薈萃分析新發現:免疫治療獲益,無關性別、年齡和PS評分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一項近期在線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與對照療法相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許多癌症類型中的生存率提高相當,並不受患者的性別、年齡或ECOG PS評分的影響。
  •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1982夏天,英國《自然》雜誌上刊載了一篇有趣的報導,這篇報導說美測洲鱷生男還是生女是由溫度決定的,而不像大多數動物那樣,是由父親和母親的性染色體的差異所決定的。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爬行動物中,蜥蜴、龜、鱉也是由溫度決定性別,至於為什麼會是這樣,科學家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目前正在研究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會得出合理的解釋。鱷等爬行動物由溫度決定性別的現象,使科學家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恐龍,恐龍是史前爬行動物,可以說是爬行動物的祖先,它們的性別是否也是由溫度決定的?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