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5種症狀可用於推測新冠長期病例,年齡、體重、性別都有關係

2020-12-03 健康界

此前,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上刊登的一項跟蹤調查顯示,羅馬最大醫院143名新冠住院病人在出院近兩個月後,有87%的人至少還有一種症狀,而一半以上的人仍感疲勞。

當然,這一結果調查的只是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新冠病例。在另外一項英國400萬人的追蹤報告中,通過新冠症狀追蹤器應用程式發現,12%的人30天後仍然有症狀。感染新冠病毒90天後,50人中就有1人(2%)患有新冠長期症狀。

研究人員將這種情況成為「長期新冠肺炎」(longCOVID)。

倫敦國王學院最近也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仍在等待同行審查),該研究要求瑞典、英國和美國的4000多名冠狀病毒患者在應用程式中記錄他們的症狀,以便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大約20%受試者表示,4周後他們仍然感覺不到好轉跡象。於是,研究人員將4周標記為長期新冠肺炎病例的閾值。到第8周,大約有190名患者報告了持續症狀。到第12周,近100名患者表示他們還沒有康復。

通過對所有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疾病的第一周出現五種以上症狀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長期症狀,而且這一特性無關性別和年齡。

研究人員還確定了比其他症狀更能預測長期病例的五種症狀:疲勞、頭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以及肌肉或身體疼痛。這可能為未來新冠肺炎治療提供線索,研究人員也表示「這項研究為長期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治療策略鋪平了道路」。

參與研究的近98%長期患者均表示出現了疲勞症狀,還有91%的長期患者報告了頭痛症狀。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有持續肌肉或身體疼痛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此外,大約58%的人有頭痛症狀。

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也可以預測長期患者。

研究發現,預測長期病例的最強因素是年齡。大約22%的7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報告了長期症狀,相比之下,18至49歲的參與者只有10%出現了長期症狀。體重指數較高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長期症狀。

出人意料的是,年輕組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長期症狀,大約15%的女性有長期症狀,而男性有近10%。而根據此前的研究,新冠肺炎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更大。

對這種性別之間的差異暫時沒有合理解釋,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使用應用程式記錄症狀的女性多於男性。

大多數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側重於住院患者,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某些症狀,如發燒。因此更容易對這些人展開研究。但是在一項涵蓋了4000名有症狀的新冠患者的最新調查中,只有8%的患者表示在確診10天內出現了發燒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是不完美的數據也是有用的,為了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影響,應該對非住院患者,包括無症狀患者展開更多研究。

參與該研究的克萊爾·史蒂夫斯博士(ClaireSteves)在一份聲明中說:「重要的是,我們要利用從第一波疫情中獲得的知識來減少第二波疫情的長期影響。」

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ultiple-symptoms-early-in-infection-has-been-linked-to-covid-long-hauler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in/science/news/having-more-than-5-coronavirus-symptoms-is-a-sign-you-could-be-at-risk-of-a-long-term-case-new-research-shows/articleshow/78895038.cm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新冠病毒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殺手,患病致死率在不同患病人群中差異很大:年老或患有其他疾病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的致死風險,同時,男性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了解哪些人群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出現重症症狀,有助於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較低據了解,從2020年2月16日起,重慶醫科大學該團隊與萬州區疾控中心合作,針對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了深入的詳細分析與總結。「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是不一樣的。」
  • 滅絕300萬年的巨齒鯊體型確定了,科學家如何給它測身高體重?
    但是,由於巨齒鯊的骨骼化石都比較零碎,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很難推斷出它的體型,直到最近,巨齒鯊的身高體重終於確定了。人們早在16世紀就發現了巨齒鯊的化石,但是當時並不知道它屬於什麼生物,到了17世紀,這種大三角形牙齒才與鯊魚掛上了鉤。而正式得名「巨齒鯊」,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了。
  • 研究解釋5個可能導致COVID-19恢復期延長的風險因素
    據外媒BGR報導,醫生們仍然無法解釋一種在最初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病症。一些COVID-19倖存者在清除病毒後的數周內都會出現症狀,這就是所謂的「Long COVID」。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對4000多名患者的COVID-19經歷進行了分析,確定了5個可能導致「Long COVID」的風險因素。
  • 金洪教授: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NSIP)新認識
    近半數病例有灶性BOOP改變,但在整個病變中,它佔的比例很小。纖維化型:間質纖維化(緻密或疏鬆),病變時相一致,經常保留肺臟結構,缺乏UIP的新老斑病變並存特徵。有輕度、中度炎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在大約20%病例中可以找到成纖維細胞灶,但數量較少。
  • 做B超算出的胎兒體重準不準?怎麼通過B超數據推測胎兒體重?
    到了孕晚期,隨著預產期的臨近,準爸爸準媽媽對胎兒性別、相貌以及體重越來越關注,大家都希望能生一個漂亮可愛的胖娃娃,但是也不想因為胎兒體重過高影響順產。在臨產前,醫生也會要求產婦做一個B超檢查,查看胎兒的狀況,也預估下胎兒的體重,為下一步採用何種生產方式提供參考。
  • 腸癌早期90%都是腸息肉,有這些症狀,早點發現還不晚!
    腸癌的誘發因素 目前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透徹,推測跟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大腸慢性炎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吸菸)等等,此外,環境因素例如土壤中缺鉬也可能與大腸癌發生有關。
  • 解密新冠肺炎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和...
    因此,開發新的方法在早期評估哪些病例將可能成為臨床重症至關重要。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仍然是推測性的,這主要是由於對SARS-CoV-2發病機制的理解有限。對重症COVID-19患者進行分類雖然COVID-19可以在早期通過基於核酸的方法進行有效診斷,但在重症症狀表現之前鑑定重症COVID-19患者而將死亡率降至最低同樣至關重要。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使用基於22種血清蛋白和7種代謝物表達水平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對重症病例進行分類(圖2A和2B)。
  • 武大首發新冠性別差異研究: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
    最終,團隊對包含確診病例分析的9篇文章進行了回顧。研究人員從中提取了病例信息的來源、病例收集時間、平均年齡、病例數量、性別比例等信息。   此外,團隊還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於2020年2月20日之前診斷為COVID-19的所有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將他們分為輕度、中度、嚴重(severe)和危重(critical)組,並比較每組的性別比和平均年齡。團隊還比較了不同時間段確診病例的性別比例差異。   團隊發現,大多確診病例集中在男性,而且在入住ICU的患者中更為明顯。
  • 中國疾控中心公布7.2萬病例統計結果:新冠病毒比 SARS 更具傳染性...
    在該論文中,研究團隊對於確診病例,使用描述性統計病例的人口學和臨床特診,主要分析了患者特徵、病死率、年齡分布和性別比例、疾病傳播的時空特點以及所有病例、湖北省以外病例和醫務人員病例的流行病學曲線。
  •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138例病例有4成為醫院內感染
    研究表明,在這138例病例當中,目前的病死率為4.3%,推斷有41%的病患是在醫院內感染的。· 所有患者都出現了CT成像肺部雙側有斑塊狀或毛玻璃狀陰影。論文的創作團隊來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本次研究的對象為1月1日到28日,武漢中南醫院收治的138例患者,中位年齡為56歲,整體跨度為22歲-92歲之間,男性75人,佔54.3%。
  •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有哪些特徵?家族傳播呈現什麼特點?
    病例中沒有醫護人員;8例(33.3%)有近期湖北旅行史,用藍箭頭標記;3、4、6、9、13和17號病例曾前往湖北(用藍框標記),在湖北期間可能是疑似接觸時間;在南京的其他病例的疑似接觸時間用灰框標記。每例患者的確診日期表明,自2020年1月28日以來,前往湖北的病例數有所減少。患者年齡在5歲至95歲之間,平均32.5歲,20.8%(5/24)為15歲以下。
  • 公衛·速遞|唾液核酸檢測可用於大規模篩查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公衛·速遞|唾液核酸檢測可用於大規模篩查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2020-10-07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照牙齦,預防炎症,需要按性別和年齡制定措施
    牙齦護理,是關係健康的大事 您可能想不到,有學者將牙齦疾病定性為最常見的人體疾病。美國的調查表明,30歲以上人群中,42%患有牙齦疾病;65歲以上人群中,牙齦患病率超過60%;而德國的同類調查數據則是88%。
  • 體重與死亡的關係被發現!證實:這樣的體重最長壽,你達標了嗎?
    其實,瘦 ≠ 健康,人老了更應該保持適宜體重,對健康和長壽都有利。 一、研究:體重多10斤,死亡風險增加10% 《JAMA》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成年人的體重每增加10斤,老年階段後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0%。
  • 最新研究:新冠感染症狀分6種不同類型,存在這些問題重症風險高
    該研究是基於一個用於統計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最早於3月份在英國推出,後來也進一步擴展到了美國和瑞典,該程序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以及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出現的任何新潛在症狀。該應用程式擁有超過400萬用戶,這是世界上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
  • 英文精讀|都市用車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私營運輸部門近期的性別差距...
    描述性統計用於比較 2008 年至 2018 年之間私人運輸水平的演變。此外,為了研究性別、年齡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三個廣義線性模型。第一個模型使用從所有移動個體收集信息的數據集,而其餘的模型使用第二個數據集,後者只考慮私人交通用戶。這些模型分析了性別化的私人流動趨勢是如何按世代和空間背景區分的。
  • 我國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圖表)
    這就造成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轉變。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基本屬於年輕型,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尤其是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伴隨人口出生率和總和生育率急劇下降,少兒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轉變加快。
  • 從年齡、性別看5km跑步平均成績,你達標了嗎?
    5公裡對於跑步初學者來說是個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的目標,而對馬拉松跑者而言,則是個非常基礎的訓練量。一般來說,5km是個大部分人稍加鍛鍊就能達到的跑步距離,也是很多初跑者剛開始階段為自己設立的訓練目標。讓我們來看看自己的5km跑步用時在人群中屬於一個怎樣的水平,是高於平均水平還是低於平均水平,然後再嘗試著為自己定下一個5km目標,給自己一點點進步的動力吧!按年齡、性別的平均成績年齡、性別和健康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跑5K的時間。
  • 兒童標準體重計算公式男 計算標準體重的公式
    這種比例關係通常以體重指數表達,其計算公式為: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正常值為25,>26為肥胖,>40為重度肥胖。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計算公式1、體重標準測量公式:1~6個月時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6(公斤);7~12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5(公斤);2~10歲體重(公斤)=年齡×2+7(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