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上刊登的一項跟蹤調查顯示,羅馬最大醫院143名新冠住院病人在出院近兩個月後,有87%的人至少還有一種症狀,而一半以上的人仍感疲勞。
當然,這一結果調查的只是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新冠病例。在另外一項英國400萬人的追蹤報告中,通過新冠症狀追蹤器應用程式發現,12%的人30天後仍然有症狀。感染新冠病毒90天後,50人中就有1人(2%)患有新冠長期症狀。
研究人員將這種情況成為「長期新冠肺炎」(longCOVID)。
倫敦國王學院最近也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仍在等待同行審查),該研究要求瑞典、英國和美國的4000多名冠狀病毒患者在應用程式中記錄他們的症狀,以便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大約20%受試者表示,4周後他們仍然感覺不到好轉跡象。於是,研究人員將4周標記為長期新冠肺炎病例的閾值。到第8周,大約有190名患者報告了持續症狀。到第12周,近100名患者表示他們還沒有康復。
通過對所有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疾病的第一周出現五種以上症狀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長期症狀,而且這一特性無關性別和年齡。
研究人員還確定了比其他症狀更能預測長期病例的五種症狀:疲勞、頭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以及肌肉或身體疼痛。這可能為未來新冠肺炎治療提供線索,研究人員也表示「這項研究為長期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治療策略鋪平了道路」。
參與研究的近98%長期患者均表示出現了疲勞症狀,還有91%的長期患者報告了頭痛症狀。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有持續肌肉或身體疼痛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此外,大約58%的人有頭痛症狀。
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也可以預測長期患者。
研究發現,預測長期病例的最強因素是年齡。大約22%的7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報告了長期症狀,相比之下,18至49歲的參與者只有10%出現了長期症狀。體重指數較高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長期症狀。
出人意料的是,年輕組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長期症狀,大約15%的女性有長期症狀,而男性有近10%。而根據此前的研究,新冠肺炎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更大。
對這種性別之間的差異暫時沒有合理解釋,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使用應用程式記錄症狀的女性多於男性。
大多數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側重於住院患者,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某些症狀,如發燒。因此更容易對這些人展開研究。但是在一項涵蓋了4000名有症狀的新冠患者的最新調查中,只有8%的患者表示在確診10天內出現了發燒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是不完美的數據也是有用的,為了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影響,應該對非住院患者,包括無症狀患者展開更多研究。
參與該研究的克萊爾·史蒂夫斯博士(ClaireSteves)在一份聲明中說:「重要的是,我們要利用從第一波疫情中獲得的知識來減少第二波疫情的長期影響。」
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ultiple-symptoms-early-in-infection-has-been-linked-to-covid-long-hauler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in/science/news/having-more-than-5-coronavirus-symptoms-is-a-sign-you-could-be-at-risk-of-a-long-term-case-new-research-shows/articleshow/78895038.cm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