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首發新冠性別差異研究: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

2020-12-03 中國網

   當地時間3月3日,預印本伺服器和早期研究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柳葉刀》預印本(PreprintswithTheLancet)研究論文,題為「WomenMayPlayaMoreImportantRoleintheTransmissionof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thanMen」,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團隊首次分析了女性在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中可能存在的特殊性。

  作者團隊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科、老年醫學科、重症加強醫療科等多個科室,通訊作者為該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董衛國與該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許昱。

 

  這一研究首次表明,女性在COVID-19的傳播上表現出不同於男性的特徵,女性不僅症狀相對較輕,而且比男性有更長的潛伏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天生具有比男性更強的抗病毒免疫力。

 

  據此,團隊呼籲,在篩查過程中,無論女性是否有症狀,只要接觸史明確,就應對她們進行核酸測試,受醫學觀察的女性隔離期也應超過14天。

 

  團隊表示,迄今為止,COVID-19已被確定為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並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暴發。目前,各種研究已經報導了其流行病學、臨床特徵、預後和治療經驗等,但是尚無關於女性在該疾病傳播中的具體流行病學研究。研究人員認為,女性的特點可能成為影響COVID-19傳播的一個關鍵點。

 

  研究人員使用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和「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在資料庫PubMed、WebofScience和中國知網(CNKI)中搜索了截至2020年2月14日發表的相關文章。

 

  最終,團隊對包含確診病例分析的9篇文章進行了回顧。研究人員從中提取了病例信息的來源、病例收集時間、平均年齡、病例數量、性別比例等信息。

 

  此外,團隊還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於2020年2月20日之前診斷為COVID-19的所有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將他們分為輕度、中度、嚴重(severe)和危重(critical)組,並比較每組的性別比和平均年齡。團隊還比較了不同時間段確診病例的性別比例差異。

 

  團隊發現,大多確診病例集中在男性,而且在入住ICU的患者中更為明顯。團隊收集到數據的6013例患者中,大多數在今年1月1日至1月29日入院或確診,其中男性3361例(佔55.9%)。其中,共有975例進入ICU,其中573例(58.8%)為男性。

 

  這些結果或許代表著,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COVID-19,而且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團隊還發現,在三個時期,即1月1日之前、1月1日至1月11日以及1月12日至1月22日中,武漢的男性確診病例的比例逐漸下降,分別為66.0%、59.3%和47.7%。

 

  與此同時,在疾病暴發的最初階段,即1月1日之前,被診斷出的患者中34.0%是女性,而在隨後的研究中,到1月26日,女性所佔的比例逐漸上升到45.0%。

 

  團隊對於文獻的回顧得到的患者入院時間及性別比等之間的關係

 

  這一特點給出的一個提示是,隨著暴發持續時間的延長,新診斷出的男性比例有所下降。

 

  團隊進一步分析了截至今年2月20日該院確診的2045個病例(男953例,女1092例)。其中輕中度組男性454例(佔所有男性47.6%),女性612例(佔所有女性56.0%);嚴重組男性387例(40.6%),女性404例(37.0%);危重組男性112例(11.8%),女性76例(7.0%)。

 

  此外,研究人員在數據中發現了67例無症狀感染,其中47例是女性。這表明,女性不僅在輕中度患者中佔很大比例,而且在無症狀感染中也佔很大比例。

 

  數據表明,1月20日之前入院的男性患者多於女性,但在此後女性患者則比男性患者多。文獻和該醫院的數據都表明,女性在疫情早期入院中所佔比例較低,但在疫情後期,這一比例有所上升。

 

  這些數據可能表明,女性不僅症狀相對較輕,而且可能比男性有更長的潛伏期,這也許是因為女性天生具有比男性更強的抗病毒免疫力。前期女性沒有被確診並不意味著女性沒有被感染,只是其症狀較輕或無症狀。

 

  普遍的解釋認為,性激素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害。

 

  通常,女性趨向於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這有助於她們更快地清除感染並降低疾病持續發展的風險。但是只要存在病毒感染,病毒就會不停地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抗爭。在病毒突破免疫系統之前,人體沒有任何疾病症狀,這也就是潛伏期。

 

  「當你的免疫力能夠抵禦病毒更長的時間,但又不能完全殺死它時,你就會有更長的潛伏期。」作者們寫道。

 

  女性的無症狀發病和長期潛伏期無疑將對新冠病毒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被感染的女性會因無症狀而與他人接觸,哪怕是在主動或被動隔離結束後,她們仍可能「逃過」診斷,並造成之後的病毒傳播。最近報導的一例潛伏期長、傳播率高的特殊病例也是女性。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最終感染COVID-19的男女人數應是差不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潛伏期長的女性患者被診斷出來,並且所以女性患者比例逐漸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研究表明,被感染的男性病症要比女性嚴重得多,這些現象可能歸因於女性天生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免疫力。

 

  根據此研究的結果,研究團隊呼籲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儘快對女性採取差異化的疾控措施。例如,在篩查過程中,應該對接觸史明確的女性直接進行核酸測試,無論是否有症狀,受醫學觀察的女性隔離期也應超過14天。

 

  研究團隊還呼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其他衛生部門「進一步研究女性在這一疾病流行中的作用,儘早為女性單獨制定隔離和診斷計劃(WecallonChinaandtherestoftheworldtoadoptdifferentialcontrolmeasuresforwomenassoonaspossible)」,並表示,「也許這將加快這一疾病的終結並降低其控制成本(Perhapsthiswillspeeduptheendoftheepidemicandreducethecostofcontrollingit.)。」

來源: 澎湃新聞    | 作者:辛文    | 責編:俞舒珺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    

相關焦點

  • 77932 例患者大數據研究!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
    在疫情中,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是:基於男女的性別不同,以及由此而來的人體構造和生物層面的巨大差異,是否會對新冠肺炎的感染情況造成差異性的影響。在早前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們對於不同性別人群新冠肺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結論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沒有差異,有人認為女性更容易感染,有人認為男性患者的死亡率要高於女性。 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更具說服力的的答案。
  • 研究:男性新冠患者需要ICU治療可能性高出女性3倍
    來源:海外網圖源:Getty根據一項新的全球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需要重症監護(ICU)治療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三倍,而且死亡風險也更高。據《紐約郵報》10日報導,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刊發的一篇對全球超300萬新冠病例的分析報告顯示,男女雙方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沒有差別」。但一旦確診,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治療的機率幾乎是女性的三倍,死亡機率也高於女性。」據估計,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和開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來自46個國家和美國44個州的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
  • 單細胞測序立功:同濟大學研究證實,武漢新冠病毒更易感染亞裔,尤其...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RNA-Seq技術發現:武漢新冠病毒(2019-nCoV)的受體ACE2在亞洲男性肺泡細胞中高表達!換句話說,僅從病毒受體方面分析,亞裔人群可能更容易感染武漢新冠病毒,尤其是亞裔男性。
  • 最新新冠潛伏期研究:比此前預估更長,約一成患者14天以上
    研究團隊指出,運用概率學中知名的更新理論(renewal theory)進行估計,發現新冠疾病的潛伏期可能比已知的更長,大約10%的患者潛伏期長於14天。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們提出了一種新的低成本、更準確的方法來估計潛伏期分布,收集了1211例患者信息,是已知關於新冠疾病潛伏期研究中樣本量最大的。作者們發現,新冠疾病潛伏期的估計中位時間為8.13天,平均時間為8.62天。將潛伏期時間從短到長排列並用百分比表示的話,則第90個百分點是14.65天,這也意味著大約10%的COVID-19患者直到感染後14天才會出現症狀。
  •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新冠病毒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殺手,患病致死率在不同患病人群中差異很大:年老或患有其他疾病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的致死風險,同時,男性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了解哪些人群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出現重症症狀,有助於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亞洲人易感新冠病毒?不,是吸菸者更易感
    近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的一篇研究分析了四個正常肺組織的大規模數據集和兩個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集,以調查ACE2基因表達及其在細胞類型中的分布與種族、年齡、性別和吸菸情況之間的差異。已知SARS-CoV-2和SARS-nCov具有相同的受體ACE2。
  • 女性和男性的大腦,有差異嗎?
    後來,神經解剖學家認為頂葉對智力更重要,而男性的頂葉實際上更大。在20世紀和21世紀,研究人員還在更小的腦區中尋找女性或男性帶有的明顯特徵。作為一位行為神經生物學家和一位科學作者,我認為這類研究具有誤導性,因為人類的大腦非常多樣而不同。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新冠病毒對哪些人更兇險?
    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導德媒稱,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對於為何男性感染後的病情更為嚴重,一直存在各種猜測:是不是因為男性較不注重健康、更常吸菸、飲食習慣較差?或者是某些年長者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此外男性就醫的時機通常比較晚?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神經科學中性別差異的研究引發了許多爭議,相關的結論往往被誤用   在近期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將解剖學與性染色體聯繫了起來,該結果可能會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線索。然而,這又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相關的結論很容易被誤用。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關於購物中心男女性消費者行為差異的研究有不少,一些研究發現女性相對男性來說,購物熱情更高(Alreck and Settle,2002;Grewal et al.,2003)。Evans等(1996)研究了性別及職業對購物中心消費者的社會角色期待的影響。Nusser A.
  • 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為什麼男性更短命,可能與性染色體有關
    人類有23對染色體,其中前22對屬於常染色體,男女並無不同,第23對染色體為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女性為XX,男性為XY。在自然界中,物種的性別決定方式多種多樣,人類及哺乳動物是由XY染色體決定性別,XY為雄性,XX則為雌性;而在鳥類等動物中,ZZ為雄性,ZW則為雌性。
  • 研究表明:全美這些場所最易感染新冠
    ,在全美大城市中,大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與少數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存在關聯。該模型還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中存在嚴重的種族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現象。萊斯科維奇在周二的通報會上表示,該模型預測,「感染的發生率非常不均勻,大約有10%的目標場所佔所有感染的80%以上,這些地方面積較小、人群較多,停留時間更長。」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最新研究:壓力和育兒等因素令女性比男性更易失眠
    一項針對英國、美國和荷蘭三國人口睡眠情況的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遇入睡難等失眠問題。資料圖 新華社發 王鵬 作這項研究由荷蘭研究人員牽頭,分析先前30多項關於睡眠的研究,共涉及大約110萬名荷蘭人、英國人和美國人。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一些聚焦於美洲原住民性別多樣化社群的研究,將這種文化傳統解讀為同性戀生活方式的體現,尤其是因為生物學上為男性但表現出女性特徵的雙靈人通常與具有男性氣質的男人成婚,反之亦然。美洲原住民部落中的一些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成員選擇將自己形容為雙靈人,站到尊重另類的性或性別化生活方式的文化傳統的行列中。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性別多樣化的混淆闡釋:從同性慾望的化身,到性學理論中的「倒錯」20世紀末以前,人類學研究通常都將性別多樣化的實踐闡釋為同性慾望的化身。一些聚焦於美洲原住民性別多樣化社群的研究,將這種文化傳統解讀為同性戀生活方式的體現,尤其是因為生物學上為男性但表現出女性特徵的雙靈人通常與具有男性氣質的男人成婚,反之亦然。
  • 女性起得早,男性愛熬夜?《科學》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然而,在大量的研究中很少有關注晝夜節律在性別間的差異。北京時間9月5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大量晝夜節律的研究後發現了一個模式:晝夜節律存在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