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霹靂布袋戲偶夜市快閃 攜民眾歡樂過大年
每年春節期間,臺灣各地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廟會,展現特色民俗文化。布袋戲是廟會上最常看到的表演之一,它既保留了中華文化基底,又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深受臺灣島內各年齡層的喜愛。今天(7日)的《臺灣年味》系列報導,讓我們走進臺灣的布袋戲文化。
我們現在有"素還真"互動,還有一個"葉小釵"互動,你們要選哪一個?
民眾紛紛舉手報名,爭相與布袋戲人偶互動,春節來臨,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及模仿者走進臺北士林夜市玩快閃,瞬間引爆現場人氣。
布袋戲表演是臺灣廟會的"常客",近年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嘗試突破傳統,走下戲臺,與民眾進行一對一互動遊戲,在玩樂中體驗年味。
臺灣雲林布袋戲家族第四代傳人 黃強華:像我們家族就是做布袋戲起家,在年夜飯的那個晚上,我們會搭一個棚子,像我爸爸,伯伯,祖父,弟弟,都會上臺去演一段他們拿手的布袋戲,其實這非常正向,也非常有情感,最主要就是聯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作為中華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後來傳入臺灣地區,並衍生出具濃厚在地特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時期,全臺灣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每逢過節,看布袋戲是臺灣人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之一。
臺灣雲林縣布袋戲館營運長 王永勝:這個戲臺是布袋戲比較早期的戲臺,過年期間在廣場,也會有這種彩繪式器材做一個布袋戲的演出,因應早期布袋戲表演都在廟會
可能都會開車過來,這個戲臺會跟車子做組裝,這樣在拆卸和表演上都比較容易。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梁智凱:雲林是臺灣布袋戲文化的發展重鎮,這裡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戲迷到此朝聖,位於雲林的布袋戲館,不僅能夠滿足布袋戲迷對於戲內戲外的好奇心,也能夠見證布袋戲陪臺灣人走過的那個歲月。
臺灣早期的布袋戲偶高約八寸到一尺,一隻手掌就可掌握,造型通常為常見的傳統戲臺角色,操偶師在戲臺上配以口白進行演繹。隨著時代發展,布袋戲偶變得更高大更靈活,表演舞臺也由傳統戲臺變成了電視熒幕,布袋戲偶的拜年方式可以演得相當酷炫。
這裡是臺灣霹靂布袋位於雲林的攝影棚,世界最長木偶電視劇集就是在這裡製作。如今的布袋戲,大量引進好萊塢電影製作技術,並運用了電腦動畫的特技效果及數碼音效製作,令布袋戲的影像、聲光效果更具震撼力和電影感。
臺灣雲林布袋戲家族第四代傳人 黃強華:我們在劇中所採取的並不是"填鴨式"的方式,我們讓他們(年輕人)去理解,在潛移默化當中,因為他喜歡一個角色,喜歡某些橋段,他漸漸地去理解,什麼是忠,什麼是義,什麼是朋友之間的情感。
無論是傳統的演繹方式,或是新世代的布袋人偶,逢年過節,布袋文化仍舊是節慶裡的重要印記,也是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霹靂布袋戲偶拜年:素還真與霹靂群英,在此祝福所有廈門衛視的觀眾朋友,金豬獻瑞滿堂彩,諸事吉祥大富貴。
(新媒體編輯:蘇璟嫻)
熱詞: 臺灣 霹靂布袋戲 偶夜市快閃 攜民眾歡樂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