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ARS到新冠病毒:危機之下,更顯生物安全建設之重!

2021-01-19 人民論壇網

思響哥薦

「生物安全」,這個在輿論中稍顯陌生的概念近日成為焦點話題。今天(3月2日),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國將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近年來,從SARS疫情到H1N1流感,再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重大疫情為表現的生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生物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攸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社會的安定有序和國家利益。該從哪些方面加強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思響哥推薦閱讀《人民論壇》雜誌最新文章。

01

「軟硬體」需同時發力

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生物安全事件不僅影響著本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還會將影響迅速擴展到全球。當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我國在應對生物安全威脅研究和防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必須構建一支打硬仗、打大仗、打勝仗的科研團隊。同時,加快發展生物安全技術,積極推進高等級生物安全平臺建設,形成「軟硬體」齊發力,助力國家生物安全科技攻關。

生物安全是一個交叉、新興的領域,在生物安全領域,我們更需要一支具備實際戰鬥力的科研團隊。然而,我國生物安全方面的人才體系建設也正處於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的重要階段。

在生物安全領域,其突出矛盾是高質量人才供給不能滿足生物科技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生物科技人才體系建設,構建合理的生物科技人才體系,讓人才成為推動國家生物安全建設的「第一動力」。

一方面,培育頂尖生物技術科研專家,既要為科研專家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科研服務,又要為科研專家提供寬鬆的科研環境;另一方面,培養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團隊,從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面加大對生物類學科的支持力度,完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大力培養高精尖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同時,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專業高素質人才,吸引大批優秀的海外學者與青年人才回國,充實和壯大隊伍力量,為國家生物安全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在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的進程中,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科研人員開展科研、生產和服務的重要科技支撐平臺。

2018年初,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成為我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綜合性技術平臺。該實驗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研攻關上發揮重要作用,為當前疫情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可見,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國家生物安全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性。

2003年,我國發生SARS疫情,國家更加重視生物安全問題,尤其重視高級別的生物實驗室建設問題。自2004年《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規劃》發布以來,一大批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迅速立項、施工建設並獲得認可證書逐漸投入運行,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的基本框架逐漸形成,使我國生物安全理論與實踐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016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同科技部聯合編制並頒發了《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5年)》,指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網絡運行的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國家體系。

雖然我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發展迅速,但是與美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先進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相比,仍需加快建設我國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步伐,才能儘快彌補我國在生物威脅防禦能力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國只有加快建設合理布局、功能齊備、特色突出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網絡體系,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生物安全形勢下更好地應對生物安全風險、生物威脅甚至生物恐怖襲擊,才能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中國移動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車輛 林曉蔚攝

02

以生物安全立法為保障

近年來,長春長生假疫苗、基因編輯嬰兒、非洲豬瘟入境等社會事件引起了人們高度關注。面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問題,黨和政府密切關注生物安全立法完善問題,制定一部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統領性的生物安全法逐漸提上日程。

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多部法律,國務院也出臺了多部相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我國的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雖然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有關生物安全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但是在很多方面的規範程度仍存在不足,無法很好地滿足應對生物安全挑戰的現實需要。針對這一現實,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相關生物安全立法。

2018年9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生物安全方面的立法項目列為第三類項目,因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研究論證。2019年7月10日,《生物安全法》立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制定一部體現中國特色、反映新時代要求的生物安全法,用法律劃定生物技術發展的邊界,保障和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2019年10月21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下,加快出臺生物安全法,不僅可以為我國生物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還有助於促進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

在生物安全立法方面,我國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是具有兩個有利的發展條件:

一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率先制定了生物安全法規,我們可以借鑑,實現我國生物安全立法的高起點、快節奏發展。例如,美國在21世紀先後制定了《生物反恐法案》《生物盾牌法案》《生物防禦和大流行性疫苗與藥物開發法案》等法律法規;2018年9月18日,川普政府還發布了《國家生物安全防禦戰略》。

二是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生物安全的重大考驗,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安全防控經驗和立法素材。為此,在立法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歷史的經驗,形成基本的立法框架;借鑑國際成熟文本,豐富條文內容。同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引下,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實現社會主義生物安全法的全面引領和超越。

總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生物安全問題不僅是各個國家的事務,更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這就要求每個國家的生物安全立法不僅要維護本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還要維護國際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

03

加強科研行為倫理約束

在人類的戰爭史上,不乏把生物技術當作生物武器的例子。1346年韃靼人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利用鼠疫攻進法卡城;18世紀英國侵略軍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病毒致使印地安人不戰而敗;二戰時期日本的731部隊使用細菌武器殺害了大量中國軍民;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都執行了龐大生物戰計劃……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生物武器從未退出歷史舞臺。

近些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催生了新一代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同生物武器相比,基因武器的殺傷力遠遠超過生物武器,一旦基因武器被濫用必將給全人類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

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運行方式,也給科技倫理帶來巨大挑戰。與社會倫理相違背的生物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科技倫理的強烈關注與擔憂。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潛在的科技倫理問題,各界也頻頻呼籲加強科技倫理的管理。

針對潛在的科技倫理問題,既要宏觀層面構建科研倫理框架,又要從微觀層面提高科研人員倫理自律。雖然我國出臺了多項有關科研倫理的法律法規,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建設,正在持續推進科研倫理法律法規的相關工作。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2019年10月8日,科技部發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中提出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這兩項重大舉措,標誌著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已經邁出制度化建設和依法治理的重要一步。

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科研人員要自覺以倫理規範科研活動,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科技的正面作用,並堅決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廣大科研人員應始終秉持職業精神,嚴守科技倫理與道德的底線,在科研工作中注重道德與作風建設,嚴格遵循學術道德與規範,使良好的學風與優異的成績爭相併茂,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只有每一名科研人員自覺遵守科研倫理,才能從源頭避免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及社會問題。每一名科研人員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任何一項科研活動都不該成為追求個人名利的手段,都不能超越國家利益和社會倫理道德,而是要體現個體價值與國家利益的統一,符合國家與人民的要求。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強調要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黨中央多次召開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為疫情防控謀篇布局、指明方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危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生物安全直接關係到民眾健康、經濟運行、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和政局穩定,這對於我國建立全方位、多層面、重實效的生物安全威脅應對體系,推進生物安全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2月中

原標題 | 危機之下更顯生物安全建設之重

作者 | 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高德勝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趙博藝

原文美編| 李祥峰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檢測常態化,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知多少?
    隨著復工復產、疫情境外輸入壓力不斷增大,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一定傳播風險等情況,部門對新冠病毒檢測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冠病毒檢測的新要求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52號明確指出:三級綜合醫院均應當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具備獨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能力。
  • 新冠病毒與生物安全實驗室探討--蘇州大學醫學部張樂帥教授
    新冠病毒疫情到今天為止,已經波及到世界各地,目前除中國之外的感染人數已達數十萬。因此,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毒性也遠比普通流感強很多。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毒性為何如此之強?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級劃分又是怎樣的?
  • 新冠病毒會隨著氣溫升高而消失?這幾個國家的情況證明不容樂觀!
    隨著新冠病毒的進一步傳播,全球多個國家深受其害。截止3月26日14時,中國以外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390757例,單日新增46445例,累計死亡17954人。確診病例總數位居前三的是:義大利74386例、美國69171例、西班牙49515例。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目前已知最小的病毒為口蹄疫病毒,直徑僅7~23納米;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為潘多拉病毒,直徑達到1~1.5微米。「細菌的直徑平均是病毒直徑大小的十倍以上。如果把人體比作足球場,細菌就是球場上的足球,病毒則是足球上的五邊形。」病毒有多大?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因為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中間狀態,自身無法進行新陳代謝、自主生長和繁殖。
  •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回應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題:「給溯源研究一個理性環境」——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回應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新華社記者「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要由科學家用科學事實和證據說話。」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袁志明說。日前,袁志明接受新華社採訪,就病毒溯源、信息公開、科研現狀等問題作出回應。
  • 走近新冠病毒樣本庫 海爾生物超低溫技術讓病毒「沉睡」
    來源:中國證券報走近新冠病毒樣本庫,看高科技「降毒記」走近病毒,才能知道病毒;接觸病毒,才能了解病毒,戰勝病毒。作者:彭勇超低溫技術讓病毒「沉睡」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原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公共衛生醫療救治基地,也是武漢市首家新冠病毒防疫定點醫院。
  • 2020年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危機
    新冠病毒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於是來了一個強勢又狡猾的病毒來警告人類。2020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危機。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新冠侵襲了許多名人,如英國王子查爾斯、首相鮑裡斯詹森,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要人等。
  • 繼英國後,又一國發現新冠病毒全新變種,科學家嘆氣:傳染性更強
    【編輯/作者 日月軍武欄目 火光/魔魔】據觀察者網報導,俄羅斯媒體報導稱,在繼英國後,又一國發現新冠病毒全新變種。厄瓜多國內研究機構日前發文表示,該國發現了新冠病毒變異病毒,但是這種變異病毒和英國變異病毒不是同一種,而是一種全新變種病毒,並且感染性比後者還高。
  • 經濟學人精讀|新冠病毒從何而來?
    今天讓我們通過5月2日的這篇經濟學人文章,看看目前為止對於新冠病毒的來源都有哪些不同的聲音。某事物的可能性在生物安全領域被廣泛地討論。再找出possibility的修飾成分:of SARS-COV-2 having an origin connected with legitimate research,這下我們就知道生物安全領域所討論的究竟是什麼方面的可能性了——新冠病毒的來源和被批准的實驗研究有關。
  • 研究發現:巴氏殺菌法可安全滅活母乳中的新冠病毒,低溫冷藏沒有效果
    研究發現:巴氏殺菌法可安全滅活母乳中的新冠病毒,低溫冷藏沒有效果  Evelyn Zhang • 2020-08-12 09
  • 新冠病毒是人造病毒的洩漏?新謠言錯在哪裡?
    科學家在嚴苛的安全條件下研究的結果,是為了證明野生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很有可能積累突變而再次獲得感染人類的能力。諷刺的是,這項本應受到足夠重視的研究不僅沒能阻止新的疫情,反而在新疫情中被陰謀論者曲解為「洩露病毒」的元兇。
  • 未感染人群體內竟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SARS康復者也...
    就在7月14日人們被一篇稱部分康復患者血漿中的抗體60天就衰減到「免疫無能」的英國研究震驚之餘,新加坡的一項最新研究帶來了一個反轉性的好消息:從COVID-19和SARS中康復的人以及從未感染過這兩種病毒的健康研究對象體內,竟然也發現了存在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這為人體維持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提出了一種希望。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儘管人類現已掌握先進的醫學技術,但是新冠病毒的爆發,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恐慌,為什麼新冠病毒這麼令人感到恐懼?其實歷史上,一些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糟糕。數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讓人們感到恐懼,這些災難事件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
  •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SARS-CoV-2,國際委員會稱新冠與SARS病毒是「姐妹...
    「根據該病毒的系統發生(phylogeny)、分類學和已建立的實踐,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認定該病毒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s)的姐妹病毒,」ICTV冠狀病毒研究小組的一篇論文顯示。也就是說,新冠病毒不但與我們所知道的SARS病毒屬於同一物種,還是官方認可的「近親」。
  • 新冠病毒的源頭找到了?自然子刊:早在1969年就已經逐漸出現
    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已經接近兩千萬,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方法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來源一直爭論不休,而最近發表在《Nature》子刊《自然微生物學》的研究結果可能為病毒的源頭提供有力的證據!
  • 令英國「大驚失色」的新冠病毒變異,是怎麼回事?
    已有研究表明,這使得新冠病毒更容易與人的受體ACE2結合,從而使其具備加快新冠病毒傳播的潛力。會影響到即將上市的新冠疫苗的效果嗎?,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實時監測新冠病毒的演化情況。如果不能有效地的中和這些突變株的話,急需研發更高效、更廣譜的第二代抗新冠疫苗和抗體。」
  •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是什麼關係?
    1975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一類病毒正式定名為套病毒目冠狀病毒科。2019新型冠狀病毒效果圖在自然界中,冠狀病毒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但是,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必須依賴宿主細胞才能繁衍」。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人、鼠、豬、貓、犬、禽類等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肝臟和神經系統疾病。
  • 新冠疫情下瓜地馬拉內政危機
    新冠疫情之下,中美洲的瓜地馬拉發生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國會大樓遭到焚燒,一項有爭議的消減教育醫療開支的預算被擱置。瓜地馬拉國會議長羅德裡格斯在一份預先錄製的廣播發言中說,國會中一些黨派的領導人為了瓜地馬拉的穩定,同意擱置預算。
  • 金鳳區建成寧夏首家縣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金鳳區|寧夏|新冠...
    12月31日下午,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順利通過自治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備案和自治區疾控中心驗收組的驗收考核,已具備正式使用條件。據悉,金鳳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為全區首家縣(區)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由政府投資320萬元建設,旨在非常時期滿足全民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求,築牢常態化疫情防控防線。
  • 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為城市居民敲響了警鐘
    特別是多次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讓全世界出現了恐懼,例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讓全世界陷入恐慌。但是2003年的SARS病毒流行和本次新冠病毒的流行,絕大多數人面對殘酷的現實,並沒有認識到為什麼會這樣?究竟應該怎樣預防?一、SARS病毒偏愛大城市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