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響哥薦
「生物安全」,這個在輿論中稍顯陌生的概念近日成為焦點話題。今天(3月2日),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國將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近年來,從SARS疫情到H1N1流感,再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重大疫情為表現的生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生物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攸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社會的安定有序和國家利益。該從哪些方面加強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思響哥推薦閱讀《人民論壇》雜誌最新文章。
01
「軟硬體」需同時發力
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生物安全事件不僅影響著本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還會將影響迅速擴展到全球。當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我國在應對生物安全威脅研究和防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必須構建一支打硬仗、打大仗、打勝仗的科研團隊。同時,加快發展生物安全技術,積極推進高等級生物安全平臺建設,形成「軟硬體」齊發力,助力國家生物安全科技攻關。
生物安全是一個交叉、新興的領域,在生物安全領域,我們更需要一支具備實際戰鬥力的科研團隊。然而,我國生物安全方面的人才體系建設也正處於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的重要階段。
在生物安全領域,其突出矛盾是高質量人才供給不能滿足生物科技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生物科技人才體系建設,構建合理的生物科技人才體系,讓人才成為推動國家生物安全建設的「第一動力」。
一方面,培育頂尖生物技術科研專家,既要為科研專家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科研服務,又要為科研專家提供寬鬆的科研環境;另一方面,培養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團隊,從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面加大對生物類學科的支持力度,完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大力培養高精尖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同時,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專業高素質人才,吸引大批優秀的海外學者與青年人才回國,充實和壯大隊伍力量,為國家生物安全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在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的進程中,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科研人員開展科研、生產和服務的重要科技支撐平臺。
2018年初,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成為我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綜合性技術平臺。該實驗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研攻關上發揮重要作用,為當前疫情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可見,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國家生物安全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性。
2003年,我國發生SARS疫情,國家更加重視生物安全問題,尤其重視高級別的生物實驗室建設問題。自2004年《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規劃》發布以來,一大批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迅速立項、施工建設並獲得認可證書逐漸投入運行,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的基本框架逐漸形成,使我國生物安全理論與實踐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016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同科技部聯合編制並頒發了《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5年)》,指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網絡運行的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國家體系。
雖然我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發展迅速,但是與美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先進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相比,仍需加快建設我國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步伐,才能儘快彌補我國在生物威脅防禦能力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國只有加快建設合理布局、功能齊備、特色突出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網絡體系,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生物安全形勢下更好地應對生物安全風險、生物威脅甚至生物恐怖襲擊,才能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中國移動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車輛 林曉蔚攝
02
以生物安全立法為保障
近年來,長春長生假疫苗、基因編輯嬰兒、非洲豬瘟入境等社會事件引起了人們高度關注。面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問題,黨和政府密切關注生物安全立法完善問題,制定一部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統領性的生物安全法逐漸提上日程。
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多部法律,國務院也出臺了多部相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我國的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雖然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有關生物安全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但是在很多方面的規範程度仍存在不足,無法很好地滿足應對生物安全挑戰的現實需要。針對這一現實,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相關生物安全立法。
2018年9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生物安全方面的立法項目列為第三類項目,因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研究論證。2019年7月10日,《生物安全法》立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制定一部體現中國特色、反映新時代要求的生物安全法,用法律劃定生物技術發展的邊界,保障和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2019年10月21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下,加快出臺生物安全法,不僅可以為我國生物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還有助於促進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
在生物安全立法方面,我國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是具有兩個有利的發展條件:
一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率先制定了生物安全法規,我們可以借鑑,實現我國生物安全立法的高起點、快節奏發展。例如,美國在21世紀先後制定了《生物反恐法案》《生物盾牌法案》《生物防禦和大流行性疫苗與藥物開發法案》等法律法規;2018年9月18日,川普政府還發布了《國家生物安全防禦戰略》。
二是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生物安全的重大考驗,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安全防控經驗和立法素材。為此,在立法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歷史的經驗,形成基本的立法框架;借鑑國際成熟文本,豐富條文內容。同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引下,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實現社會主義生物安全法的全面引領和超越。
總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生物安全問題不僅是各個國家的事務,更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這就要求每個國家的生物安全立法不僅要維護本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還要維護國際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
03
加強科研行為倫理約束
在人類的戰爭史上,不乏把生物技術當作生物武器的例子。1346年韃靼人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利用鼠疫攻進法卡城;18世紀英國侵略軍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病毒致使印地安人不戰而敗;二戰時期日本的731部隊使用細菌武器殺害了大量中國軍民;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都執行了龐大生物戰計劃……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生物武器從未退出歷史舞臺。
近些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催生了新一代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同生物武器相比,基因武器的殺傷力遠遠超過生物武器,一旦基因武器被濫用必將給全人類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
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運行方式,也給科技倫理帶來巨大挑戰。與社會倫理相違背的生物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科技倫理的強烈關注與擔憂。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潛在的科技倫理問題,各界也頻頻呼籲加強科技倫理的管理。
針對潛在的科技倫理問題,既要宏觀層面構建科研倫理框架,又要從微觀層面提高科研人員倫理自律。雖然我國出臺了多項有關科研倫理的法律法規,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建設,正在持續推進科研倫理法律法規的相關工作。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2019年10月8日,科技部發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中提出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這兩項重大舉措,標誌著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已經邁出制度化建設和依法治理的重要一步。
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科研人員要自覺以倫理規範科研活動,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科技的正面作用,並堅決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廣大科研人員應始終秉持職業精神,嚴守科技倫理與道德的底線,在科研工作中注重道德與作風建設,嚴格遵循學術道德與規範,使良好的學風與優異的成績爭相併茂,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只有每一名科研人員自覺遵守科研倫理,才能從源頭避免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及社會問題。每一名科研人員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任何一項科研活動都不該成為追求個人名利的手段,都不能超越國家利益和社會倫理道德,而是要體現個體價值與國家利益的統一,符合國家與人民的要求。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強調要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黨中央多次召開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為疫情防控謀篇布局、指明方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危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生物安全直接關係到民眾健康、經濟運行、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和政局穩定,這對於我國建立全方位、多層面、重實效的生物安全威脅應對體系,推進生物安全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2月中
原標題 | 危機之下更顯生物安全建設之重
作者 | 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高德勝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趙博藝
原文美編| 李祥峰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