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誕生用了多長時間,1秒鐘在它面前,如同過去了上億年

2020-12-05 奇點使者

筆者-小文

時至今日,「宇宙大爆炸」仍然是一種主流觀點,科學家相信,宇宙誕生於一場大爆炸,而宇宙萬物,包括看得見的物質以及看不見的「暗物質」都是從那場爆炸中誕生的,就連時間和空間也不例外。

但人類誕生到地球上才過了短短的500萬年,這段時間對於宇宙而言不過是過去了一瞬間而已,人類想要在有限的時間了解到宇宙的過去,又是多麼困難的事。

但好奇心和想像力永遠是驅使人類前進的動力,也正是因為人類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人類才能爬到地球生物界的頂點。

而包括「宇宙爆炸論」在內,雖然誰也無法穿越到過去目睹宇宙的誕生過程,但科學家還是利用想像結合真理證實了宇宙曾經是發生過爆炸的,而宇宙膨脹則是其中一個證據。

自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以來,宇宙就一直在不停地膨脹,而由於當年那場爆炸反應太過劇烈,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甚至超過了光速,而這也是人類為何不能到達宇宙盡頭的原因了。

此外,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還認為,宇宙爆炸時所產生的溫度其實就是宇宙的最高溫度,也被稱為「普朗克溫度」。

一個物體的溫度高低其實指的是物質內部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而由於所有物體都是存在限度的,分子的運動不可能趨於無限,也不可能完全靜止,因此便有了上限和下限之分,而普朗克溫度則代表了溫度的上限。

既然宇宙誕生時的溫度和時間都可以知道,那麼,宇宙在大爆炸的期間一共用了多長時間,這一點也有科學家知道嗎?答案還是讓普朗克給找到了。

普朗克將宇宙誕生的時間稱為「普朗克時間」,這是宇宙中最短的時間刻度,為 10E-43秒,到了這一時間刻度,時間便不能再被分割了,而我們認為的轉瞬即逝的一秒鐘,在「普朗克時間」面前,就猶如億年般長久。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
    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在這個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宇宙的誕生其實是最開始一個起點爆炸之後形成的,而且這個奇點還是非常特殊的,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因為它擁有著無限小的體積和無限大的密度,所以在報價之後才會不斷的膨脹,甚至是到現在為止宇宙還在不斷的擴大,就在膨脹的過程當中便誕生了空間和時間。
  • 宇宙爆炸的「瞬間」時間有多短?一秒鐘在它面前猶如上億年
    無可置否的是,時間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無比寶貴的,無法用金錢去衡量,也無法改變。一樣事物從它誕生起,它的時間就在單向地流逝著,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人類還是宇宙的星辰都無法避免死亡的結局。而支持宇宙爆炸論的學者則認為,在宇宙誕生前,物質、空間乃至時間都是不復存在的,宇宙處於一片虛無的狀態中。而當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爆炸的瞬間,宇宙包括宇宙的中的所有物質才被生成,那麼,宇宙爆炸的瞬間究竟過去了多久呢?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世界最精準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
    日本東京大學量子電子學教授香取秀俊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製作了2臺「光晶格鍾」,並相互確認了精確度。「光晶格鍾」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鍾」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
  • 我們如何定義時間?150億年後不差1秒
    對於時間,首先我們需要澄清一個模糊的認識。仔細想來,你也許會發現當我們在談論時間時用一個詞「時間」來表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讓「時間」代表一個「時刻」,即事件什麼時間發生,同時我們又讓它代表某個「間隔」,也就是指發生的兩個事件之間用了多少時間。從測量的角度看「間隔」比「時刻」更重要。在國際上這個時間間隔是通過國際標準「秒」來定義的。而「同步」對測量「間隔」又特別重要。
  • 16億年不差1秒的高精度鈣離子光鍾 | NSR
    過去,我們用天體的周期性運動作為「時間的尺子」,而現在,我們藉助於原子能級之間固定的躍遷頻率,讓計時結果更加可靠。基於這一原理的計時器包括微波鍾、光鍾等,它們都具有很高的精度,而近幾年來,光鐘的精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微波鍾(如下圖)。
  • 宇宙誕生至今,銀河系還沒走完公轉軌道的1/10
    ,而太陽又在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運行,每公轉一周需要約2.5億年的時間,太陽系如此之久的公轉時間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從恐龍滅絕至今,太陽系才圍繞銀河系繞行了一圈兒的1/4,可見銀河系有多麼的巨大吧!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銀河系在本星系團中和仙女座星系近似相互繞行,在大約40億年後,這兩大星系將在繞行中碰撞到一起,但這並不代表兩者繞行一周只需要40億年,實際所需時間或在百億年左右。
  • 宇宙誕生至今,銀河系還沒走完公轉軌道的1/10
    ,而地球又在圍繞太陽公轉運行,每公轉一周需要一年的時間,而太陽又在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運行,每公轉一周需要約2.5億年的時間,太陽系如此之久的公轉時間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從恐龍滅絕至今,太陽系才圍繞銀河系繞行了一圈兒的1/4,可見銀河系有多麼的巨大吧!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新知|一秒有多長?你以為的「一瞬間」有多快?
    交匯點訊 寒暑易節,物換星移,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起源與消失,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誕生與滅亡,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嘀嗒嘀嗒」,在分針與秒針不斷交錯間,時間一秒一秒流逝。然而,一秒到底有多長?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是如何測量的?如何捕捉飛秒數量級的瞬間?司空見慣的「時間」背後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 如果地球誕生在24小時前,那麼人類剛誕生47秒
    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換算:假如把46億年看作一天,也就是24個小時,那麼,人類的形成是在幾點鐘呢?4600000000÷24÷60=319萬年,也就是1分鐘319萬年,這樣算來,人類誕生(250萬年)還不到一分鐘。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1秒鐘能幹啥?20個你想不到的1秒內發生的事
    來源:視覺刺激當錶盤上的秒針從前一根刻度線跳到下一根刻度線,時間就過去一秒。由於時間間隔太短,在我們眼中,一秒鐘往往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然而,在短短的1秒鐘內,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人眨眼的持續時間僅需0.1秒,鼻腔中的纖毛擺動一次僅需0.25秒。
  • 地球上每1秒鐘,都會發生什麼大事?科學家曝光一組可怕的數據
    1秒鐘,在我們看來就是彈指一揮間,往往還沒感受到就已經過去了。然而,一天有86400秒,一年有31536000秒,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就是一秒一秒積累起來的。那麼大家知道,地球上一秒會發生多少事情嗎?首先從出生和死亡來說,每1秒鐘,全世界約有4.5個嬰兒誕生,1.8人死亡,其中,大概有0.3人是因飢餓而死亡。每1秒鐘,人體內會發生超過100000次的化學反應,人的心臟跳動1次,並將60毫升的血液輸送到體內。此時人也不閒著,每1秒鐘,就有1對情侶結婚。人類將會吃掉85000公斤食物,喝掉10450罐汽水,倒掉超過1噸可食用的食物,製造42000公斤垃圾。
  • 新知|一秒有多長?你以為的「一瞬間」有多快?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寒暑易節,物換星移,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起源與消失,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誕生與滅亡,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嘀嗒嘀嗒」,在分針與秒針不斷交錯間,時間一秒一秒流逝。然而,一秒到底有多長?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是如何測量的?如何捕捉飛秒數量級的瞬間?司空見慣的「時間」背後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 從宇宙誕生到現在,誤差不超過1秒,冷原子鐘是什麼神器? | 科技袁人
    從宇宙誕生到現在,誤差不超過1秒,冷原子鐘是什麼神器?
  • 一秒鐘裡包含的這種時間單位數量,要比宇宙誕生以來的秒數還多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認為秒就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了,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所用的時間通常都有好幾秒。而在體育比賽中,比如百米賽跑所用的時間精確到1%秒,另外還有毫秒、微秒、飛秒、納秒等,一般在微觀物理學上才會用到,毫秒是千分之一秒,微秒是百萬分之一秒、納秒是十億分之一秒,飛秒則是一千萬億秒。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談到時間的測量,那當然是物理學家份內的工作,可以說時間是一個物理量,可以用各種「鍾」來測量。 對於時間,首先我們需要澄清一個模糊的認識。仔細想來,你也許會發現當我們在談論時間時用一個詞「時間」來表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讓「時間」代表一個「時刻」,即事件什麼時間發生,同時我們又讓它代表某個「間隔」,也就是指發生的兩個事件之間用了多少時間。從測量的角度看「間隔」比「時刻」更重要。
  • 1光年究竟有多長,看看科學家的數據就明白了
    光年的距離並不適用於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地球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下連一粒微塵都算不上,所以想要了解一光年究竟有多長,我們必須將視野放寬到整個宇宙,地球和月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萬公裡,因此,一束光從地球出發到達月球僅需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