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

2020-12-05 隨時隨地聊科技

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

有科學家指出,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就是在不斷的製造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這麼一個過程,人類他最開始研究的目標是人類的起源,在解決掉這些起源之後,人類便開始去鑽研宇宙的起源,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有科學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這一理論。

在這個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宇宙的誕生其實是最開始一個起點爆炸之後形成的,而且這個奇點還是非常特殊的,科學家指出,在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時間刻度,1秒鐘猶如幾億年!因為它擁有著無限小的體積和無限大的密度,所以在報價之後才會不斷的膨脹,甚至是到現在為止宇宙還在不斷的擴大,就在膨脹的過程當中便誕生了空間和時間。

雖然說時間這個名詞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但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卻是宇宙長時間的演變而來的,他對人來說是用來衡量一個事物變化的過程,一秒鐘在它面前,就像是幾億年?科學家提出宇宙中全新時間刻度!有很少人了解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時間對於人類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不斷的流逝,而時間的流逝,人類也可以通過小到時針、分針和秒針,大到通過晝夜交替去體現。

相信大家對於一天和一個小時甚至是一分鐘這些時間概念都能夠感受到,但是有很多的人無論如何都感受不到一秒鐘的存在,雖然說一秒鐘的時間對於人類來說並不很重要,但是就算是在地球上面,一秒鐘的時間內也會發生很多的事情,所以說一秒鐘在時間觀念裡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刻度,有科學家為了能夠研究出一秒鐘,到底有多麼重要?在研究宇宙起源的時候便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時間單位,就是普朗克時間。

通過宇宙大爆炸這個理論來看,這是宇宙完成爆炸的時間還是非常短的,幾乎是在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在宇宙爆炸之後使得物體之間的距離縮小了很多,所以科學家們就通過普朗克時間來研究很多的問題。相信大家對於普朗克時間並不是很了解,根據有關人員都要介紹,普朗克時間其實是世界上最慢的時間,那就是比我們經常提到的剎那間還要短暫。

普朗克時間指的是時間和量子之間距離,而普朗克時間對於科學家而言,一秒中的刻度甚至是比人類一年的時間都要長,所以科學家們對於宇宙爆炸的時間才有了這麼精確的數字,科學家們認為宇宙大爆炸的過程可能僅僅只用了幾個普朗克時間,甚至是在有些時候一秒鐘的刻度,就像是幾億年一樣。

相關焦點

  • 宇宙誕生用了多長時間,1秒鐘在它面前,如同過去了上億年
    筆者-小文時至今日,「宇宙大爆炸」仍然是一種主流觀點,科學家相信,宇宙誕生於一場大爆炸,而宇宙萬物,包括看得見的物質以及看不見的「暗物質」都是從那場爆炸中誕生的,就連時間和空間也不例外。而包括「宇宙爆炸論」在內,雖然誰也無法穿越到過去目睹宇宙的誕生過程,但科學家還是利用想像結合真理證實了宇宙曾經是發生過爆炸的,而宇宙膨脹則是其中一個證據。自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以來,宇宙就一直在不停地膨脹,而由於當年那場爆炸反應太過劇烈,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甚至超過了光速,而這也是人類為何不能到達宇宙盡頭的原因了。
  • 宇宙爆炸的「瞬間」時間有多短?一秒鐘在它面前猶如上億年
    而支持宇宙爆炸論的學者則認為,在宇宙誕生前,物質、空間乃至時間都是不復存在的,宇宙處於一片虛無的狀態中。而當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爆炸的瞬間,宇宙包括宇宙的中的所有物質才被生成,那麼,宇宙爆炸的瞬間究竟過去了多久呢?
  • 我們如何定義時間?150億年後不差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 1 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危險的天體,1秒能釋放太陽35億年的能量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分析,太陽每秒向外發射的能量,如果被地球全部吸收的話,大概夠我們使用20萬年的時間,由此可見,太陽的能量是多麼的龐大。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在遙遠的宇宙之中,存在著一種最危險的天體,它每秒鐘所釋放出的能量,可以抵上太陽35億年不間斷所釋放出的能量,簡單來說,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億年,而這種天體只需要3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將太陽的全部能量給消耗殆盡,大家想一下,是不是真的非常可怕?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危險的天體,1秒能釋放太陽35億年的能量
    說起宇宙中人類最熟悉的天體,除了月球便是太陽,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主星,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和各類天體都圍繞著它運轉,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都被太陽所佔據,太陽通過內部不斷地進行核聚變,向外發射著能量,地球也因為機緣巧合,正好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讓我們得以獲得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太陽能。
  • 16億年不差1秒的高精度鈣離子光鍾 | NSR
    FUTURE | 遠見 眺望 選編時間是物理學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也是目前測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很多其他物理量,比如長度、時間等,都可以通過時間或者頻率的測量來直接或間接確定。時間的準確測量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國防安全和物理規律的驗證都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短時間刻度,經過科學計算,1秒鐘比它慢幾億倍
    時間沙漏時間與我們密切相關,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時間是什麼既是一個物理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時間就是一種刻度,一種特殊單位,宇宙萬物都需要用時間來衡量它的某一時刻發生的事情,它是一種虛無的但又不可或缺的東西。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1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宇宙中最短的時間刻度:「普朗克時間」
    眾所周知,宇宙的前身是一顆體積趨於無窮小而密度趨於無窮大的緻密奇點。在這顆特殊奇點爆炸之前,宇宙並不存在,宇宙空間內的一切事物也是不存在的。說完神話傳說中的敘述,許多人或依然覺得十分迷糊。初看這個名詞,很多人或是陌生的。在大多數人看來,常用以反映時間的單位有三個,分別是小時、分和秒。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宇宙中最短的時間刻度,科學家:一秒內包含無數個「普朗克時間」
    眾所周知,宇宙的前身是一顆體積趨於無窮小而密度趨於無窮大的緻密奇點。在這顆特殊奇點爆炸之前,宇宙並不存在,宇宙空間內的一切事物也是不存在的。而當這顆獨特奇點爆發後,宇宙雛形瞬間形成,宇宙萬物也在瞬間出現。
  • 末日鍾即將敲響?科學家再次將末日鐘調快,距零點僅剩100秒
    就在那一年12月10日,很多參與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又加入了17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旨在呼籲世界各國不要使用核武器,防止人類遭受自己科技的反噬。兩年後,1947年,該雜誌又形象地設置了一個「世界末日鍾」,來為世界末日倒計時。這是一個虛擬的時鐘,只有左上角的四個刻度,當末日鍾走到12時的時候,就象徵著人類世界已經毀滅。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從古人最初嘗試用日晷測量時間,到原子鐘精度記錄達到「17億年僅1秒」(2009年記錄)的先進設備,人類一直在為精確測量時間而奮鬥。然而,一個人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需要精確到少於幾秒的時間。那麼,這樣精確的時鐘能工作嗎?我們來談談時間測量之類的話題。
  • 光速1秒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科學家:光速在宇宙中還是太慢了
    眾所周知,光速是自然界中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每秒299792458米(約每秒30萬公裡)。此時,你是不是覺得光速很快,擁有光速,就可以在太陽系內隨心所欲地開啟你的太空之旅了。地球的赤道長度約是4萬公裡,光速1秒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
  • 科學家發現一種宇宙悖論,開始懷疑宇宙的起源
    歷史觀測:離譜的160億年?2000年,科學家們試圖通過歐洲航天局(ESA)的Hipparcos衛星觀測來確定這顆恆星的年代。Hipparcos衛星估計有160億年的歷史。這樣一個數字相當驚人,也相當令人不解。正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霍華德·邦德指出,由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確定的宇宙年齡是138億年。這兩者的差距明顯過大。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