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型手機拍照技術和配置的不斷升級,數位相機的市場不斷被可替代品蠶食,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危機。
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數位相機產量為3540萬部;2016年出貨量2419萬部;2017年略有回升,為2498萬部;2018年產能為1942萬部;而到了去年,全球數位相機的產量就下降至了1521萬部。短短4年間,年產量從3540萬部下降到了1521萬部,足足蒸發了57%。
在中國數位相機市場,產量下行情況也是一致的。2015年到2019年,國內市場數位相機出貨量分別為1922萬部、1527萬部、1615萬部、1136萬部、818萬部。4年整體下滑幅度也在57%左右。
無論是什麼樣的商品,產量和銷量出現波動都是很正常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會使得產能大幅下跌,而價格會對銷量造成明顯影響。但像數位相機市場這種循序漸進的整體下滑,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相當多消費者不再需要數位相機產品了。按照這樣的發展,數位相機行業之後也可能會繼續走下坡路。
眾所周知,數位相機行業和其他電子設備領域一樣,也是少數寡頭瓜分市場的格局。佳能、索尼、尼康是雷打不動的三大巨頭,2019年出貨數據顯示,佳能市場份額佔比高達45.4%,斷層式領先;索尼位居第二,市佔比20.2%,尼康位列第三,市佔比18.6%;富士和松下分別第四位、第五位,份額佔比均為4.7%。
最驚人的地方在於,排名前五的品牌均來自於日本,共計佔據了全球93.6%的數位相機市場。
其實在世界相機發展史上,德國才是最初的中心。早在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之後,德國的照相機工業便開始推進。1913年,德國蓋茨公司研發了全世界第一臺使用35mm膠捲的照相機,這就是35mm膠捲照相機的鼻祖。隨後,德國相機產業進入了爆發性發展階段,以徠卡和祿萊為首的照相機,以及以蔡司為代表的鏡頭,迅速席捲這個攝影界。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間,德國也一直是世界第一照相機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通過學習和模仿德國技術,開始發展相機產業。1970年前後,日本已經擺脫了德國相機技術,並實現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80年代末,日本便徹底取代德國,成為了世界相機行業的中心和領軍者。而1937年成立的佳能,則是日本在相機領域稱王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