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空天院)在11月15日公開宣布,該院承建的國家科教基礎設施——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1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正式開工建設,其建成後將作為高空科學探測和科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會為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技術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
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
"地球表面,有著1000千米厚度的大氣層,從近地面往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而1000千米以外就是外太空了。
而臨近空間(Near space)是指距地面20~100公裡的空域,其跨越了對流層、平流層和中間層的高空區域,這裡提到,這片區域是個"空域",為什麼呢?原來,這片區域具有著高電磁輻射、低溫、乾燥等惡劣的生存特點,這就導致,迄今為止,除了發射太空飛行器的火箭會偶爾穿越之外,這片寂靜的空域仍然是人類飛行的一個禁區。
"臨近空間"這個稱呼,目前也只是一個學術概念,還沒有全球公認的"官方定義",而她的稱呼也有很多種,例如"近空間"、"亞軌道"、"空天過渡區"、"橫斷區"、"亞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等稱呼。
又從航空領域角度看,臨近空間的位置的確很特殊,在其下面的空域是我們通常稱為"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太空",是太空飛行器的運行空間。而目前大多數的對空武器例如戰鬥機、偵察飛機和地空飛彈都沒有辦法到達這一高度。臨近空間以上,現階段的外太空武器也還沒有強戰鬥能力。如此一來,臨近空間便成了目前和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相對獨立的"真空"層。再加上臨近空間雷暴閃電較少,也沒有雲、雨和大氣湍流現象,在這裡運行的飛行器就顯得自由且安全。因此,一種新型作戰武器——臨近空間飛行器便誕生了。
顧名思義,也就是能在臨近空間長期、持續飛行的飛行器或亞軌道飛行器,因其飛行空間的特殊性,所以其具有航空、航天飛行器所不具有的優勢,特別是在通信保障、情報收集、電子壓制、預警、民用等方面極具發展潛力。
而文章開頭所說的"臨近空間浮空器"便是臨近空間飛行器的一種。
浮空器指內充輕於空氣的氣體,依靠大氣浮力升空並駐留和飛行的飛行器。臨近空間浮空器具有效費比高、機動性好、有效載荷技術難度小、易於更新和維護等優點,廣泛用於宇宙射線、空間硬X和γ射線天文、紅外天文、太陽物理、空間物理和空間化學,以及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物理、遙感和地球科學、微重力科學試驗、空間生物學和遺傳學、技術試驗等領域的研究,是高空科學探測和科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
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7年批覆立項,是"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項目瞄準臨近空間浮空器對驗證試驗場地的需求,規劃建設10.3萬平方米的發放場地,並與已建成的第一期場地,形成內切圓直徑為360米的正八邊形發放場地,滿足臨近空間浮空器的發放驗證試驗需求,推動我國臨近空間浮空器技術的快速發展。
隨著臨近空間的潛在價值一步步地被發掘出來,臨近空間飛行器也會因此逐漸發展壯大,勢必會給人類戰爭的形勢與格局帶來巨大的影響,當然,我也希望它,能為人類帶來更加和平而又美好的明天。
感謝您能看到這裡,希望您能點讚,評論,轉發,您的鼓勵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以上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與發布平臺無關,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