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斷之異
說伯牙行船至漢陽江口,大雨如注,舟楫泊於山崖下,獨坐無聊便命童子:「焚香爐內,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一曲未終,「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斷弦之異。」原來是山中一樵夫,「因打柴晚歸,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這樵夫便是鍾子期。
樵夫談琴
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令人伐之。」「截為三節,分天、地、人三才。」取其中間一段,放長流水中浸泡七十二日,然後陰乾,選良時吉日,由能工巧匠劉子奇斲成樂器。叫做瑤琴。樵夫把琴的出處、何人所造,撫琴的好處向伯牙闡述如數家珍。」何為「六忌、七不彈、八絕」一一對答如流。
伯牙將斷線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贊到: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贊到: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結拜兄弟
伯牙大驚,連呼:「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只是不解「子期這等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廟堂,垂名於竹帛;卻乃齎至林泉,混跡樵牧,與草木同朽。」得知子期「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採樵度日,以盡父母之餘年。」並非甘於平庸,「父母在,不遠遊」。伯牙嘆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從此拜為兄弟。
子期故瑤琴破
伯牙與子期相約次年中秋,伯牙如期而至當初偶遇的地方,可不見子期到來,尋上山遇見子期老夫,得知子期已故淚如泉湧。鍾公相告,子期「去年八月採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臨行贈黃金二笏。吾兒買書攻讀,老拙無才,不能禁止。旦採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伯牙到子期墳前祭拜,揮淚撫琴寄託哀情,憑弔賢弟,眾人「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子期去,世間知音何在?於是用力摔破瑤琴。詩云: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再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弦外之音
書中結尾說到,伯牙欲回本朝時,上表告歸林下,離開仕宦,到集賢村迎接子期二老到家,以盡天年。一句「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意味深長。伯牙偶遇子期原為一段奇緣,讓人稱羨,才子愛才毋庸置疑。子期故,伯牙之琴韻無人能懂,於是伯牙破琴也可以理解。伯牙與子期結為兄弟,子期不在,兄為第盡孝也屬自然。可伯牙為上大夫,當初看到子期如此才華卻為樵夫不解,而僭言道,「先生這等報負,何不求取功名,卻與草木同朽。」雖是坐間閒言,子期回答是為盡孝,臨行送子期黃金二笏,別後子期卻買書攻讀,心力耗廢而亡。實在不解,難道伯牙破琴,除了憑弔知音,會不會也是一種贖罪。到底是書中之言,還是作者之心,誰解其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