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李國民
設計單位水相設計
項目地點中國 臺灣
室內面積270平方米
建成時間2019
隨環境壓力和溫度變化,物質會轉化成不同型態:靜止的固態、流動的液態,以及動靜並存的氣態。這不是化學課的開場白,而是京和科技,一間販售高科技氣體的科技公司全新辦公室的設計靈感來源。
△ 辦公室室內 攝影:李國民
鋼的輪廓,框襯隱形存在
當靈感關鍵抓緊「科學」而非「辦公室」,水相設計希望強化產業屬性裡的科學基底,扭轉一般人對辦公室的刻板印象。回歸產品本身最貼近的實驗室、工廠環境,日日可見的試管、生鐵黑鐵、氣體輸送管,以及包裝承載科技氣體的獨特鋼瓶,截取生產鏈上再熟悉不過的材質與造型,拆解轉換成辦公空間的結構形體。
△ 屋頂管道設計展現工廠環境效果 攝影:李國民
我們收集不同規格、計劃淘汰的回收鋼瓶,結合鐵板玻璃與象徵工廠管線的鐵件,將科技產業裡功能單一而大量閒置的沉重容器,改造成辦公桌腳、吧檯,甚至是25人會議室長桌下,如工廠管道的矩陣版圖樣式的底座。賦予科學感造型的辦公桌,在完全開放的平面形成一座座實驗臺,打破傳統辦公室動線與區塊分割結構。轉換功能後遍布辦公場所的鋼瓶,在視覺面烘託出隱形、捉摸不到的氣體,以實襯虛、以剛表柔,將型態難辨的氣體錨定成一目了然的企業識別點,藉由設計再創其裝飾角色並延伸使用年歲。
△ 工廠回收材料製作的吧檯 攝影:李國民
△會議室長桌底座如工廠管道的矩陣版圖樣式攝影:李國民
除了轉換,設計上我們也利用解構語法,刻意切割、放大鋼瓶輪廓尺度並重組線條以排列,形成室內直徑規格各異的半圓,錯落在入口迎賓弧牆、中島背牆端景、隔間牆切面,甚至主管辦公室的視線屏障動線,於視覺與空間使用的直觀經驗頻頻感受弧度,有形或抽象地模擬氣體在瓶內的存在感。
△ 入口迎賓弧牆 攝影:李國民
△ 弧形玻璃牆隔斷 攝影:李國民
機械的質,再生藝術之本
瓶身統一的橘,實木地板染上的湖水色,以及由明到暗、由橘轉黑的漸層烤漆,表述不同溫度下氣體的存在方式:因熱而膨脹漂浮、遇冷則凝結沉降。橘色同時也是實驗室、工廠常見重要設備的按鈕,在使用者的工作經驗脈絡中,色彩與科學在類實驗室的辦公場所產生了關聯。而漸變的色彩,亦如氣體般飄忽如雲霧、液體般流動難以捕捉,也替充滿機械感的嚴謹環境注入曖昧的視覺動感和時間性。
△ 由橘轉黑的漸層烤漆裝飾牆面 攝影:李國民
儘管空間介質和造型多截取自工廠或實驗室,但改變形式和功能後,慣用而覺平凡粗獷的材料,也能提煉出俐落、精緻甚至如藝術品可賞的美學價值。橫亙在工廠裡各類口徑的風管、線路,我們利用修長的訂製燈管排列重現,在三種不同高度交織光的維度,如氣體在複雜管路間竄流的移動軌跡。工廠常見的黑鐵,其侵蝕痕跡是表現時間的文本,刻意於開放格局裡大尺度地展列,從篤實的功能性轉為長幅裝飾背景靜置時,搭配不規則渲染橘色噴漆,戲劇般的黑幕,在此空間改變使用者看待它的目光。
△ 各類口徑的風管、線路橫亙在工廠裡並且與燈管排列重現 攝影:李國民
葉的伸展,微觀循環定律
鮮綠植物自然彎曲的纖柔枝葉,從宛如試管形狀的鋼瓶內長出,穿透鐵板與玻璃桌面,有別於幾何規矩排列的立面線條,它們在無機質色調的工作環境吐納出生氣。芥子即須彌,我們認為一莖一葉是闡述物質型態轉變的微觀世界,根莖從實質土壤汲取水與養分,進行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氧氣散出,這般循環如同自然界物質固態、液態、氣態轉換遊移的運動,以一株小小植栽為媒介安靜深呼吸,換一口氣。
△ 室內綠植 攝影:李國民
設計圖紙 ▽
△平面圖水相設計
完整項目信息
空間設計:李智翔、葛祝緯、林其緯、劉品傑 / 水相設計
業主:京和科技
空間性質:辦公空間
座落位置:中國 臺灣
室內面積:270平方米
空間格局:會議室、中島用餐區、機房、檔桉室、採購部、銷售部、會計部、人事部、董事長辦公室、總經理辦公室、經理辦公室、影印區、儲藏室
設計時間:2019.01 - 2019.03
施工時間:2019.02 - 2019.04
主要材料:回收鋼瓶、黑鐵板、鍍鋅螺旋管、金屬烤漆、雙色研磨漆、酵素染色實木地板、石材(銀彩石英石)、石材(天鵝絨)
攝影:李國民
編輯/陳婭凡
視覺/ 李茜雅校對/ 陳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