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 山西沁源「空城鬧鬼子」

2020-11-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沁源7月1日電 題:訪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 山西沁源「空城鬧鬼子」

  作者 賈子嫻 宋立超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沁源曾是太嶽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為太嶽區抗日鬥爭的中心區域。其在歷史上曾創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奇蹟,巧妙利用「百裡無人區」對抗日軍,為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一筆。

  7月1日,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記者走進山西沁源,重溫那硝煙滾滾的崢嶸歲月。

  樸實無華的窯洞裡,在中國歷史赫赫有名的將領都曾在這裡生活、作戰。牆壁上,薄一波、朱德、陳賡等人的照片似乎還在訴說著當時的那個歲月的故事。決死一縱隊用過的毯子、油燈、戰刀都保存完好,向遊客展示。

  「一九四二年正在秋收天,日本鬼子橫行霸道進攻沁源;又殺人又放火真呀野蠻,從此後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難。」在沁源縣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一位老農唱起了這首當地廣為流傳的民歌,生動的再現了當時日軍侵略掃蕩時的悲慘生活。

  從1940年6月太嶽軍區建立後到年底,太嶽軍區嶽北地區經歷和粉碎了日軍「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的報復性大掃蕩。

  面對日軍的長期佔領進行剿共實驗區的新形勢,太嶽區黨委、軍區根據敵我雙方條件絕對進行一場特殊的人民戰爭,開展「長期圍困」「逼走敵人」的戰略戰術。

  在太嶽區領導的直接指揮下,沁源圍困戰指揮部在日軍掃蕩開始後,動員從白狐窯到城關、法中一帶百餘裡長、寬二十華裡以內的老百姓16000多人、32個村全部大轉移。各村群眾空室清野地、拆毀碾磨、填死水井,把一切能帶走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搗毀,一齊轉移到深山林區,創造了「百裡無人區」的奇蹟。使進駐的日軍抓不到人,找不到糧食,連喝水也困難。

  由主力部隊和民兵組成的十三個遊記集團則或集中、或分散、或埋伏、或夜襲,採取各種不同方式和戰術,襲擊擾亂日軍。其中在反掃蕩鬥爭中,日軍在進入沁源城時,被民兵用地雷炸死二十多人,其中有聯隊長和參謀長各一人。

  「軍民撤回到暗處,給日本人只留下一座空城,再通過各種方法騷擾襲擊,讓敵人無法在這裡駐紮。」沁源縣新聞中心主任鄧煥彥說,「這種方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都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鄧煥彥表示,從1942年10月日軍佔領沁源到1945年4月這兩年半的時間內,沁源縣未出現一位漢奸,並在圍困鬥爭中,利用民兵和主力部隊在夜間兩次夜襲日軍駐紮在沁源的指揮部,燒毀日軍糧草,燒毀日軍醫院、澡堂,搶走日軍的彈藥,並切斷了日軍的運輸線。

  「山西沁源經歷了無數的革命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後有一萬餘英雄兒女通過參軍、參戰、外調幹部等形式被輸送到全國各地,並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鄧煥彥說。

  據了解,山西沁源是太嶽抗日根據地開創時期間領導中心地,太嶽區黨委、太嶽行署、決死一縱隊和太嶽軍區司令部以及區各救會等機關都曾長期在沁源住所,其中時間最長的閻寨村在當時被人們稱為「小延安」。

  目前,沁源縣內保存著許多黨政軍領導機關舊址和革命紀念建築,共同見證了戰爭時代發生在沁源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更譜寫了一曲曲軍民團結、萬眾一心抗擊侵略者的壯歌。(完)

相關焦點

  • 沁源韓紅溝的拍到的一幕...郭福虎寫下《七絕:芙蓉花香沁天宮》
    沁河岸邊芙蓉紅 文/松下客 神奇太嶽山終於把沁源這塊不毛之地,打造成宜居之地康養之城,太嶽明珠世外桃源。 閒暇之餘,沿沁河堤岸信步欣賞兩岸怡人美景,陣陣幽香,醉人心脾。筆者隨風聞香而行,眸前一亮,滿池荷花正綻紅,不輸華夏江南景。
  • 太嶽林局與介休市文旅局聯合舉辦「文旅融合·森林康養」太嶽山杯...
    10月15日,由山西省太嶽山國有林管理局和介休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舉辦的「文旅融合·森林康養」太嶽山杯攝影展在介休市博物館開幕。介休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克虎、太嶽林局常務副局長王玉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介休市文旅局負責人介紹了此次活動籌備情況,介休市人大副主任侯建文,介休市副市長王愛青,太嶽林局紀檢書記李忠澤,林局機關及駐機關單位幹部職工,活動承(協)辦單位相關負責人以及攝影愛好者出席活動並一同觀看介休市非遺表演,參觀獲獎作品展出。
  • 從七大軍區到五大戰區劃分圖解
    原七大軍區劃分為五大戰區,分別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與原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陸軍機關駐福州。負責領導和指揮江蘇、福建、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的所屬武裝力量。
  • 中國人民解放軍7大軍區劃分及各軍區領導人名單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區亦稱大軍區,是根據國家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立的軍隊一級組織,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它主要負責制定戰區部隊建設的規劃計劃,組織指揮戰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實施聯勤保障等,軍區設有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分別領導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和裝備工作。主要負責轄區內諸軍兵種部隊協同作戰的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保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平時的軍區指揮機構,就是戰時戰區指揮機構。
  • 沁源已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棲息天堂」
    而現在,全國僅存數量約8000餘只,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等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 褐馬雞作為中國特產鳥類、世界珍禽,中國鳥類學會以其為會標,是山西省省鳥,被譽為「東方寶石」。在今年,褐馬雞成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吉祥物。
  • 山西將新建一機場!看看在哪裡?
    來源:山西廣播電視臺 沁源融媒 批了!批了!批了!下面快快跟隨小編來看看沁源通用機場 是什麼樣子?建設在哪裡吧!通用機場取得重大進展近日,山西沁源通用機場取得重大進展,選址報告等手續獲得軍方和國家民航局批准,標誌著沁源通用機場建設核心要件完成,成為全國首批、全市首家批准建設的通用機場。
  • 沁源秧歌和南月蘭的故事
    沁源秧歌又稱「沁源小調」,是由沁源縣當地民歌發展起來的地方小劇種戲曲,其形式短小活潑,曲調柔和細膩,表演自然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了沁源人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在沁源秧歌的傳承發揚中,全縣產生了一大批沁源秧歌愛好者,她們將自己的情懷、熱愛與沁源秧歌緊密相連,為沁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源秧歌傳承人南月蘭老師,一起來聽聽她與沁源秧歌的故事。
  • 【印軍向中國歸還17頭犛牛】當地時間9月7日,印度東部軍區司令部...
    【印軍向中國歸還17頭犛牛】當地時間9月7日,印度東部軍區司令部官方發布推特確認,印度出於「人道主義姿態」,當天向中國歸還13頭犛牛,以及4頭小牛。印度媒體借題發揮,稱這些牛可能是「間諜」......
  • 俄組建第五個軍區,主打戰略威懾,管控範圍涵蓋北極和北大西洋
    (普京近日籤署374號總統令宣布從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軍事行政區劃分,部分原來屬於西部軍區的區域劃歸北方艦隊,包括北方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摩爾曼斯克,屆時,北方艦隊將成為俄羅斯實質上的第五大軍區)據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近日籤署第374號總統令宣布從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軍事行政區劃分,這個新的軍事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就是俄羅斯北方艦隊
  • 全國首個農用酵素「微生物工廠」落戶沁源
    1月4日,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實踐基地在沁源舉行揭牌儀式,並宣布全國首個農用酵素「微生物工廠」正式落戶沁源。雙方將在微生物技術領域展開研究合作,在全國打造有機生態農業的「沁源名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張遠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王小芬,中國農業大學全域有機農業協作組運營總監管然參加。
  • 陵川義漢兵工廠舊址:發現一枚解放戰爭時期的炮彈殼
    山西晚報訊(記者 李吉毅)4月18日,陵川縣平城鎮義漢村在修復兵工廠舊址過程中,施工人員現場發現一枚解放戰爭時期的炮彈殼。目前,該枚炮彈殼已被完好保存,待義漢村兵工廠修復工程完成後,將被收藏於館內。2011年3月,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義漢兵工廠舊址被發現。當年,山西晚報記者到義漢村採訪後在山西晚報予以整版報導,為山西省級媒體首家對此予以報導的媒體。1946年10月,義漢兵工廠建廠,1947年1月投產,主要生產82迫擊炮彈。1950年底,義漢兵工廠奉命遷至長治,和周邊數家小型兵工廠重組為成為淮海、惠豐、晨光三大機械廠。
  • 俄加強控制北極和航道 北方艦隊升級為軍區
    為了加強對北極地區和北極航道的控制,俄羅斯升級組建專門軍區。這一舉動顯示了在當今的俄羅斯軍事戰略中,對北極的突出重視。俄羅斯未來如何在北極事務上與中國互動更將引人關注。北方艦隊明年升級為第五大軍區俄羅斯總統普京12月21日籤署專門命令,從明年1月1日起,俄羅斯北方艦隊將升級為獨立的軍區。
  • 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最早發出南京解放信號
    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最早發出南京解放信號 2015-10-20 10:39:42   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