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沁源7月1日電 題:訪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 山西沁源「空城鬧鬼子」
作者 賈子嫻 宋立超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沁源曾是太嶽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為太嶽區抗日鬥爭的中心區域。其在歷史上曾創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奇蹟,巧妙利用「百裡無人區」對抗日軍,為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一筆。
7月1日,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記者走進山西沁源,重溫那硝煙滾滾的崢嶸歲月。
樸實無華的窯洞裡,在中國歷史赫赫有名的將領都曾在這裡生活、作戰。牆壁上,薄一波、朱德、陳賡等人的照片似乎還在訴說著當時的那個歲月的故事。決死一縱隊用過的毯子、油燈、戰刀都保存完好,向遊客展示。
「一九四二年正在秋收天,日本鬼子橫行霸道進攻沁源;又殺人又放火真呀野蠻,從此後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難。」在沁源縣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一位老農唱起了這首當地廣為流傳的民歌,生動的再現了當時日軍侵略掃蕩時的悲慘生活。
從1940年6月太嶽軍區建立後到年底,太嶽軍區嶽北地區經歷和粉碎了日軍「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的報復性大掃蕩。
面對日軍的長期佔領進行剿共實驗區的新形勢,太嶽區黨委、軍區根據敵我雙方條件絕對進行一場特殊的人民戰爭,開展「長期圍困」「逼走敵人」的戰略戰術。
在太嶽區領導的直接指揮下,沁源圍困戰指揮部在日軍掃蕩開始後,動員從白狐窯到城關、法中一帶百餘裡長、寬二十華裡以內的老百姓16000多人、32個村全部大轉移。各村群眾空室清野地、拆毀碾磨、填死水井,把一切能帶走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搗毀,一齊轉移到深山林區,創造了「百裡無人區」的奇蹟。使進駐的日軍抓不到人,找不到糧食,連喝水也困難。
由主力部隊和民兵組成的十三個遊記集團則或集中、或分散、或埋伏、或夜襲,採取各種不同方式和戰術,襲擊擾亂日軍。其中在反掃蕩鬥爭中,日軍在進入沁源城時,被民兵用地雷炸死二十多人,其中有聯隊長和參謀長各一人。
「軍民撤回到暗處,給日本人只留下一座空城,再通過各種方法騷擾襲擊,讓敵人無法在這裡駐紮。」沁源縣新聞中心主任鄧煥彥說,「這種方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都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鄧煥彥表示,從1942年10月日軍佔領沁源到1945年4月這兩年半的時間內,沁源縣未出現一位漢奸,並在圍困鬥爭中,利用民兵和主力部隊在夜間兩次夜襲日軍駐紮在沁源的指揮部,燒毀日軍糧草,燒毀日軍醫院、澡堂,搶走日軍的彈藥,並切斷了日軍的運輸線。
「山西沁源經歷了無數的革命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後有一萬餘英雄兒女通過參軍、參戰、外調幹部等形式被輸送到全國各地,並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鄧煥彥說。
據了解,山西沁源是太嶽抗日根據地開創時期間領導中心地,太嶽區黨委、太嶽行署、決死一縱隊和太嶽軍區司令部以及區各救會等機關都曾長期在沁源住所,其中時間最長的閻寨村在當時被人們稱為「小延安」。
目前,沁源縣內保存著許多黨政軍領導機關舊址和革命紀念建築,共同見證了戰爭時代發生在沁源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更譜寫了一曲曲軍民團結、萬眾一心抗擊侵略者的壯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