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顏黙
康德著作《判斷力批判》指出,人只有認識到看不到的本體世界,才能超越現象世界,到達美的世界。
這裡的「本體世界」是萬物本身存在的真實世界,是無法通過感性察覺的「那個存在」。「現象世界」是指看到的、聽見的、感到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
1912年1月至7月,蔡元培先生以開國元勳的身份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就為民國教育開了了個好頭,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五育」中,最重要的一項教育,就是世界觀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過世界觀教育,讓國人對生活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蔡元培先生倡導的世界觀教育,其實就是哲學教育,旨在教育國民努力學習掌握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也就是,通過向人們普及如何通過觀察事物的現象,了解事物的本質,進一步超越現象去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達到提高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發現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為人們的生活服務,讓人們對生活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世界觀教育,在對人的教育中,即是一項基礎教育,又是核心教育,能夠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因為,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看法。世界觀直接關係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說,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因此,具有正確「三觀」的人,人生就會有意義、有價值。我想,這也應該是素質教育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所在吧。
聲明:本號對轉載、分享、陳述、觀點保持中立,目的僅在於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本號後臺聯繫,我們將儘快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