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9日電(記者張曉龍、周曄)新疆東天山考古隊近日公布發掘成果:在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遺址的中心部位,發現一座距今約3300年的大型房址。這是目前東天山地區發掘的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單體建築遺蹟。
考古隊負責人之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系副主任任萌介紹,房址在公元前約1300年到公元前約900年有過兩次使用,結構基本沒有改變,東西長約45米,南北寬約40米,有多道內外牆體和10餘個房間,各房之間由多個門道相連,「複雜的結構,巨大的面積,距離北面的巴裡坤湖僅800米,我們稱它為『豪華湖景房』。」
發掘表明,公元前約900年至公元前約800年,房址第三次使用時,原本的牆體被填埋起來變成土丘,土丘頂部修了人工平臺,平臺上發現一些原地擺放的碎裂陶器、灶址、大麥和用火痕跡。考古隊推測當時的房屋不再是有著高大牆體的房子,而是在人工平臺上搭建的帳篷。
考古隊還發現,在人工平臺廢棄後,房址區似乎再無人居住,但依然有人類活動痕跡,就近發現了10餘座公元前約800年至公元前約400年的墓葬,具有比較濃厚的遊牧化特徵。
考古隊和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合作,對巴裡坤湖面變遷進行研究發現,在公元前1000年前,巴裡坤湖水位遠高於今天,當地氣候呈現出相對暖溼的特徵。其後,湖水開始退位,氣候變得乾涼,草原耐旱植物相應大量出現。
「很可能在這種氣候變化過程中,原有的定居農業、畜牧業生活無以為繼,當地人由集群的生活方式開始進入分散的、遊牧的生活方式。」任萌表示,對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進行深入研究,將對了解遊牧經濟起源等一些重大問題提供有益幫助。
編輯: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