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我只救活了1個病人……」 AED究竟難在哪?

2021-01-08 騰訊網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6日凌晨,足壇巨星馬拉度納在家去世;2020年9月,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一中年男子猝死,45歲;2019年,明星高以翔在錄製綜藝時突發猝死,35歲;2016年,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號線站臺上突然猝死。34歲;2014年,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的終點線前,一名跑友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年僅30歲。

他們都因心臟驟停離開人世。

最近,東老師認識了一位前急救醫生,他說,自己當急救醫生的時候,對於心臟驟停患者,十年裡只救活了一個人。

對,你沒看錯,就是只!有!一!個!人!

但當時如果他們身邊有一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文 | 王儷縈

1

再牛的專家也無法讓屍體起死回生

為什麼心臟驟停死亡率如此之高?這位前急救醫生說:

因為救護車趕到現場,要十幾二十分鐘;

期間,絕大部分的患者家屬都表現為緊張、焦躁、哭泣,以及不停打電話催救護車,卻無法施以援手。

這位醫生叫張元春,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今年45歲,2000年-2010年,曾先後任職於北京急救中心和朝陽區急救中心。

張元春告訴東老師,心臟驟停的人,生存率以分鐘為單位遞減: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遞減7%-10%,十幾分鐘後,生存率接近零;

因此,前4分鐘被稱為黃金4分鐘;

錯過時間,人是救!不!活!的!

北京治療心臟病最好的醫院是安貞醫院和阜外醫院,但再牛的專家也無法讓屍體起死回生!

再來看看生存率「分鐘遞減圖」:

據公開數據製圖

有時候,急救醫生達到現場,已經得出專業判定:人救不活了;但仍會實施現場搶救,目的是,照顧情緒處於崩潰點的家屬,讓他們心理好受點。

時至今日,急救反應時間長這一現狀在北京並無多大改善。11月26日,北京市政府在一份報告中披露:目前本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為18分鐘左右,而規劃目標為12分鐘。

在這方面,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均已達到12分鐘水平。

如何能幫到那些心跳驟停的患者呢?家屬們除了無助、哭泣和催急救車,能做點什麼嗎?

能。

一項研究顯示,發生心跳驟停的人們,如果在心肺復甦的同時接受 AED (自動體外除顫儀)除顫,有38% 活了下來。1%和38%之間,是成千上萬條被救回來的生命,以及無數個避免悲劇的家庭。

與之呼應的,是中國的心血管病患者的龐大數量。

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0億,每年發生心臟性猝死54.4萬例,相當於每分鐘約有1人發生心臟性猝死——這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估測的數據。

圖片來源: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官網

可對比的數據是,中國消防系統2019年全年共接報火災23.3萬起,死亡1335人;心臟性猝死人數是火災死亡人數的407倍。

有人把AED比作「救人的滅火器」,稱在救人方面,安裝AED的性價比遠高於消防設施。

還有一個理由:心臟猝死多數發生在青壯年男子群體,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擔當家庭頂梁柱或者單位骨幹力量的年紀。

仔細看近年來引發媒體關注的一些猝死案例,其中不少都發生在北京地鐵站,地鐵是猝死發生的高風險公共場所,因人流巨大,上下班高峰期擁擠,空氣相對不流通,容易導致身體、情緒緊張。

北京地鐵近年來建設發展迅猛,城市地下有一張巨大的「三環四橫八縱十二放射」網絡。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擁有405座車站的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的日均客運量達1035萬人次,排名世界第一,可參考的數據是,當年北京常住人口數量為2150萬。

2

十餘年前,AED有過高光時刻

人類對除顫儀的研究始於1939年,上世紀5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除顫儀在美國研製成功。AED則問世於1979年,由德國美茵次大學醫學院的狄克教授設計。

AED被引入中國,張元春的前輩、現年81歲的急救醫學專家李宗浩功不可沒,他也是北京急救中心的主持籌建者之一。

李宗浩(左)在接受採訪。圖自新華網

1997年,李宗浩在德國參加醫學大會,與狄克教授探討在中國啟動AED。第二年,由他牽頭,在北京急救中心舉辦了一個以心肺復甦和AED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首次提出在中國先由急救中心、急救站使用AED。

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大力推動了北京在許多領域接軌國際先進理念和做法,AED的推廣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首都機場在T2航站樓安裝了11臺AED,開創了內地公共場所安裝AED的先河。

北京奧運會時,張元春已調入朝陽區急救中心,參與了奧運賽事醫療服務和培訓工作,賽後,朝陽區急救中心接到了很多外企的培訓工作——當時,歐美、日本等國的AED普及力度空前,許多在京外企都配備了AED,並要求員工接受心肺復甦和AED使用等相關培訓。

大背景方面,國際上有幾個著名的推動AED普及的事件:

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發表演講,開啟全美公共場所安裝AED;

2003年,足球運動員維維安·福在法國聯合會杯半決賽現場心臟病發,不治身亡,明星效應放大了事件熱度;

2004年,日本親王高圓宮憲仁在加拿大駐日使館進行體育運動時,突發心室顫動離世,其遺孀高圓宮妃久子力推AED在日普及。

由於看好此類培訓市場,2010年,一家名為中援思德科技發展的公司在北京成立,致力於中國境內的緊急災害救援培訓,在當時的市場上,這是個新事物。張元春跳槽到該企業擔任急救培訓導師,主講心肺復甦和AED。

2014年初,因經營狀況不佳,那家公司倒閉了。

張元春形容,AED在中國的推廣普及,像一個難看的波形,由於奧運會的召開,一下子衝到波峰,在山峰堅挺了兩三年,然後,「啪」的一下,直接摔下來了。

張元春在某單位講解心肺復甦和AED。高雪梅拍攝

3

「拐點」來了

觸底之後必有反彈。

2014年,深圳發生了梁婭事件——2月,某外企女高管梁婭猝死在深圳地鐵水灣站;6月,其父母將深圳地鐵集團等告上法庭,索賠百萬元;11月,法院宣判地鐵集團賠償31萬餘元。

這件事對深圳當地人、當地政府震動頗大,圈內人視其為國內普及AED觸底反彈的標誌性事件。

此後,那條摔下來的曲線開啟了緩慢卻堅定的爬升之旅。上海與深圳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啟動AED在公共場所的普及,2020年11月,杭州以立法形式規範公共場所AED配置和使用,甚至將AED配進了公共廁所。近期,有不少關於三四線城市安裝AED的新聞出現。

圖自浙江臺新聞視頻截圖

猶值一提的是中國版「好人法」的頒布,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令許多擔心現場施救不成功、會給自己惹來麻煩的人有了底氣。

2020年,霍營地鐵男子猝死事件後兩個月內,北京連發兩個重磅「官宣」:

10月27日,北京地鐵系統宣布全面開展配置AED工作,2022年底前實現地鐵車站全覆蓋。

11月26日,北京市衛健委宣布,到2022年底前,本市將實現重點公共場所AED設施全覆蓋,一線工作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率達到80%。

作為首都,北京的「官宣」極具風向標意義。張元春稱,那條曲線的斜率已越來越大,以前是緩坡,現在是陡坡。

但有了設備,培訓得跟上,讓更多的普通市民掌握AED的使用知識,從而確保在緊急關頭會用、敢用,不然花大價錢購買的AED將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錢浪費了不說,那些心跳驟停的患者仍然不能被救活,才是最大的遺憾。

此外,2022年冬奧會迫在眉睫,安裝AED、培訓急救人員都需要時間,急救的體系和隊伍還需要磨鍊,需要迅速行動起來。

AED的使用,普通人學起來難麼?

不難。AED是為普通人設計開發的體外除顫儀,一般人只需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學會使用,且不會因使用不當對患者造成傷害,安全性有保障,因此又名「傻瓜機」。張元春的兒子9年前就學會了如何使用AED,當時他只有6歲。

4

為啥這麼貴

AED在國內的零售價2萬-3萬元,為啥這麼貴?

其實,相比12年前,這個價格已經是「打了對摺」。早期AED都屬於進口產品,一臺售價五六萬元;2013年前後,市場上開始出現國產AED,價格得以大幅回落。

目前價格仍居高不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普及,沒人買,價格就降不下來,因為廠家前期研發等各項成本攤不下來。據了解,國內重要AED品牌商久心醫療,從開始研發到拿到國家合法手續,用了12年時間,那些投入都等著賣產品收回來。

現在,有的城市已經開始了集中採購,市場交易量一旦上去,價格定有下降空間,就像心臟支架,政府集中帶量採購,價格從1萬多降到了700塊。

但和人命相比,3萬元不值一提,生命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

微信有不少可以查詢AED位置的小程序,如「救命地圖」,如果有一天,地鐵、機場、商場、寫字樓、派出所、社區衛生站等公共場所,甚至肯德基、麥當勞、24小時便利店、公共廁所等都配備了AED,這類小程序也許就不需要開發了。

2017年,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的於紫涵在班上發起眾籌,購買了一臺AED安裝在學校裡。張元春供圖

早在1999年,李宗浩就曾預言:「AED將是心肺復甦領域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將在救護車上,在巡邏車上,在消防車上,在旅遊車上,在飛機上……像滅火器似的悄然而立。」

張元春感嘆,老先生如此具有前瞻意識,20年前就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前景。

他覺得自己比李宗浩更幸運,因為在還年富力強的時候,趕上了已經開啟的這一波巨大的AED普及潮流。

而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對生理的需求滿足之後,下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安全需求;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剛剛完成整體脫貧攻堅,想想中國如此巨大的市場,相信AED普及的下一個波峰的到來,就在不久的將來。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讀客文化為庫叔提供25本《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贈予熱心讀者。2021全新升級,每日一句心學名言,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

相關焦點

  • 國內六地新冠疫情「零號病人」仍未確定,病毒溯源到底難在哪
    來源標題:國內六地新冠疫情「零號病人」仍未確定,病毒溯源到底難在哪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每個人都想知道,這種病毒究竟從何而來?找到致病病毒源頭的工作,就是所謂的「病毒溯源」。
  • 兒子為病重父親捐骨髓遭拒絕:我怕救活自己,卻害了兒子
    兒子為病重父親捐骨髓遭拒絕:我怕救活自己,卻害了兒子 2019-04-01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雛菊焉了怎麼救活?用這種簡單的方法,就能輕鬆救活!
    當出現焉了的現象後,我們需要找到原因,針對於原因去解決才能救活小雛菊。下面月姐姐來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小雛菊出現焉了的現象,很可能是因為水分不足導致的,長期的缺水後,甚至會導致小雛菊直接枯萎死掉。當出現這種情況後,需要合理的澆水,不要上來直接一次性澆透水,甚至出現積水。那樣只會讓小雛菊直接死掉。我們需要選擇澆水後確保土壤溼潤,每天早上澆水一次,這樣漸漸就能夠讓小雛菊慢慢恢復起來。
  • 癌症病人自述:我真的不想活了,真的太疼了!癌痛到底有多痛?
    「地獄究竟有幾層?」一位癌症患者是這樣形容癌痛的。對於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來說,癌痛是他們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癌症患者正在忍受的病痛可能是常人無法感受到的。小芳向我們講述了患肺癌的姑姑所曾經遭受的痛苦。四肢開始發麻,半個身體及右手開始失去知覺及握力。到家的第三天的早上突然惡化再進了醫院。全身癱瘓,能感覺到冷熱癢麻但是大腦無法控制四肢的移動。「生不如死」、「活受罪」、「好人沒好報」,這三句話在她生命最後時光經常掛在嘴邊。
  • 回顧電影:《地球停轉之日》和《英國病人》,你喜歡哪一部呢?
    地球停轉之日《地球停轉之日》該片翻拍自1951年同名影片,講述了一位來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他帶著威力無比的外星機器人抵達地球,並試圖阻止人類戰爭的故事。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電影講述了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演繹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二戰期間,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面部被全部燒傷,當地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由於受傷這個機師喪失了記憶,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 與死神賽跑的國產AED
    1分鐘,呼吸停止;6分鐘,大腦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10分鐘,腦死亡——這是心臟驟停之後的死神倒計時。我國一線城市急救響應平均時間為12分鐘,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很少能做到10分鐘以內。等待救護車趕來再搶救,心臟驟停的生還率不足1%。
  • 救活廉價藥不能只靠「強心針」
    一支10元左右的魚精蛋白,是心外科手術中必須用到的藥物,而且目前沒有替代藥,被稱為「救命藥」。如此「不可替代」,按說應是製藥企業的寵兒,為何現在的短缺卻不是因為市場需求量的急增,反而是由於藥廠主動停產?  讓人揪心的是,這種緊缺的原因和狀況,在廉價藥身上已是頻頻上演。1元1支的氯黴素滴眼液、幾塊錢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靈片等,幾乎都在國內銷聲匿跡了。
  • 高中:物理和數學,究竟哪一科更難?20年資深班主任為你解答
    高中:物理和數學,究竟哪一科更難?20年資深班主任為你解答在高中理科,幾乎90%的同學都覺得物理和數學非常難,事實上,確實如此。可是兩科相比,哪一科更難呢?從教20年的老師認為是物理更難,為什麼呢?雖然高中的數學有點難,但是從小學到大,基本上大家已經對數學見怪不怪了,而且在不斷地學習中也總結了不少的學習方法和套路,但是相較於物理而言,學習從初二開始,初中的學習和考察點都是基本的概念知識,而到了高中,是對基礎知識的眼神,這對於接觸物理時間不長的學生來說,真的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高中的知識學習節奏比較快,物理的知識又比較複雜,很多時候,學生會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魚只生活在水裡?看完答案我哈哈大笑!
    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松鼠請蜈蚣和螳螂到家中做客,燒菜的時候發現醬油沒了,蜈蚣自告奮勇出去買,卻久久未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2、一塊天然的黑色大理石,在一月一日扔入太平洋,會發生什麼?
  • 8個全國首創 武漢商職醫院26年沒要國家一分錢
    1996年,它最早在每個病區設立「病人庫房」,外地病人可免費存放行李。1997年,它率先取消掛號,檢查科室24小時開放,病人來了隨時找醫生看病。     沿著這條「低價加貼心」的道路,病人如潮般湧來。如今,商職日門診量1200人次,住院量560餘人,遠遠超出同級同類醫院。     「誰讓我治得起,我就找誰治。」昨日,在江西打工的武漢居民嚴飛從商職出院。
  • 「零號病人」:一個誤導了我們36年的稱呼
    比如在非典期間,科學家們開始認定的「零號病人」是廣東省河源市的廚師黃某,他在2002年12月15日就出現了病症。 但伴隨著確認過程的推進,最後又明確SARS的首例病例在2002年的11月16日已經出現。
  • 央視炮轟過度醫療:1個病人超過3個心臟支架
    蘭越峰說,「我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我覺得這個過度醫療和回扣,它的性質和小偷沒有區別,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掏病人錢,把人家患者的健康和幸福,甚至生命都給葬送掉。」國際上放支架和做搭橋手術比例是7:1到8:1,在中國則高達15:1。對此,胡大一認為,心臟支架的濫用已經成為心血管病人最大的隱患。他也曾經以國內很多心血管病人背著超過3個心臟支架來炮轟過度醫療(曾接受央視「《焦點訪談》 過度醫療誰之過」採訪)。
  • 只會寫自己姓名的她,在兒子器官捐獻同意書上籤下了三個字
    12月1日,在河南鄭州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上,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今年9月,年先生發生交通事故,做了開顱手術住進ICU後情況一直不見好轉。醫生告訴他母親,治癒機會非常渺茫。年先生的母親沒多少文化,只會寫自己名字,但她也知道器官捐獻這回事。她將僅會的三個漢字,一筆一划地鉤在了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
  • 果殼病人 | 左眼突然看不見,然後我去開了個顱
    發病前,我的作息基本上是白天工作、下班帶娃哄娃、陪娃睡兩三個小時、起床熬夜工作至清晨、早上坐班車上班……如此循環地工作了接近兩周。我兩眼原本就近視,左眼350度,右眼380度,那段時間因為要處理各種文件,往往一盯屏幕就是一宿。發病當晚,我習慣性地抬頭看時鐘,卻發現根本看不清,雙眼特別難聚焦。我當時帶著矯正的眼鏡,按理說不會這樣。
  • 只需簡單幾步輕鬆救活,還長得綠油油的!
    很可能是發財樹爛根了,爛根如果不及時發現處理,發財樹不死也難。那麼如果發現發財樹爛根了該怎麼救活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乾貨,你一定用得到。  不管什麼綠植,都有一些生長習性,了解它的生長習性,就能養好。發財樹一般要保持在10度以上,放在通風處,澆水要多加注意,等盆土完全乾了再補水,這樣照做就不會養死了。  發財樹爛根了怎麼救活?
  • 7個形容詞+1個稱呼!整整10天後,瓦妮莎仍難接受,但已原諒科比
    7個形容詞+1個稱呼!整整10天後,瓦妮莎仍難接受,但已原諒科比北京時間2月6日,墜機遇難的NBA傳奇巨星科比的遺孀瓦妮莎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科比笑容燦爛的圖片,寫道:「#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父親,我好想你,#帥氣#甜蜜#有趣#傻傻的#愛著的丈夫,想念對我說『早上好,我的公主』。」
  • 2020年自考護理學模擬題:病人的清潔衛生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2020年4月自學考試延期舉行,具體的考試時間再另行通知。對於考生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備考。
  • 1個比人類還要先進10億年的高級文明,究竟有多麼可怕?
    1個比人類還要先進10億年的高級文明,究竟有多麼可怕?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只不過才百年,人類的文明史發展的也只不過才有1萬年,因此10億年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時間範圍,10億年也是地球年齡的1/4,不過在宇宙面前卻幾乎如塵埃一樣,因為宇宙大概有138億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當中發生了很多奇特的事情。
  • 我的世界:生存模式下用1秒殺10隻殭屍豬人?
    殭屍豬人大家都知道,他們很團結,只要我們攻擊他們中的一個,就會成群結隊的朝我們撲過來,沒有鑽石裝備特別難對付,不,今天小編卻只用了一秒就殺了10隻殭屍豬人,其實方法很簡單。現在我面前有10隻豬人,大家看著緊張嗎。
  • 北京安定醫院病人最長住院20年 中國精神病患者人數超1億
    消失的親人八病區的病人劉志成不會知道李鳳英去世的消息。李鳳英的病區在二層,八病區在四層,雖然相隔不遠,但在這裡,兩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出現交集。劉志成今年47歲。他在八病區呆的時間足夠長了,差不多有10年。他有些駝背,走起路來松松垮垮,沒什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