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寫自己姓名的她,在兒子器官捐獻同意書上籤下了三個字

2020-12-02 悟空看天下

「既然我家沒了兒子,就讓他有用的器官去救一下別的家庭,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

12月1日,在河南鄭州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上,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今年9月,年先生發生交通事故,做了開顱手術住進ICU後情況一直不見好轉。醫生告訴他母親,治癒機會非常渺茫。年先生的母親沒多少文化,只會寫自己名字,但她也知道器官捐獻這回事。她將僅會的三個漢字,一筆一划地鉤在了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

10月11日,年先生走完年輕的一生,他捐獻出肝臟和兩個腎臟救活了3個人。

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續,這種大愛也溫暖著世人繼續前行。

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體系建立與開展10周年,據中國紅十字會透露,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者截至目前已達251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捐獻的器官挽救了9萬人的生命。

在這10年間,有個新生的角色不能忽視——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們在扭轉人們觀念過程中付出著艱辛努力。北京佑安醫院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劉源是其中一員。

這6年來,劉源看過了很多人間失去至親的悲傷,但至今他仍清晰記得自己接手的第一個案例——協調一名15歲男孩捐獻器官的場景。

01.男孩父親紅著眼眶: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這位男孩得了腦瘤,做了幾次手術效果都理想,已經出現腦死亡。

去見家屬之前,劉源很忐忑,他怕家屬不理解。家屬坐哪、自己坐哪、門該開著還是關著、一旦發生衝突後怎麼撤離,劉源在腦子裡都過了一遍。

但當真的站在男孩父親面前時,劉源介紹完自己身份後,要說的話總是出不了口。只能聽著這位父親在訴說回憶:孩子和家人的感情如何深厚,孩子的考試成績多麼的好……到了飯點,兩人來到一家涮肉館,要了一瓶二鍋頭。

幾杯酒下肚,男孩的父親紅了眼眶,他對劉源說:「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我不反對。」

父親最終做出決定,男孩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和角膜,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並讓盲人重獲光明。

在成為器官捐獻協調員之前,劉源其實是一名肝膽外科醫生,見著很多重症病人眼巴巴等著器官移植來救命,但最終也盼不來一個機會,後來他總結說:「沒有器官,有再好的醫術(醫生)也無能為力、無濟於事。」

2014年11月,劉源放下拿了11年的手術刀,成為醫院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每日奔走各地尋找發現器官捐獻者,宣講器官捐獻政策。

和家屬溝通成為了劉源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溝通、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常常要翻一翻。這幾年,劉源已明顯感覺到了人們觀念的變化,「人們開始接受(器官捐獻)這個事,尤其是年輕人,情況比之前好多了。」

以前他成功率不高,現在10次協調能成功5次。6年來劉源已成功協調310餘例器官捐獻,但失敗的例子也在累積,他曾連夜趕去偏遠郊區一個小村子,到達時已經是晚上10點,村裡一盞燈都沒有,幾個高大的病人家屬出現在他面前,把他請進屋。

劉源戰戰兢兢地和家屬聊了幾個小時,沒能勸服對方。

家屬的不解、憤怒、咒罵,其實是劉源經常要遇到的事情,但他必須承受。實在忍不住了,劉源就去約朋友喝場酒,發洩一下情緒。

最後還是有份信念讓劉源堅持下去。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很大。要挽救那些需要器官的病人!劉源不認識他們,但覺得自己工作意義非凡。

見過了太多生死的劉源,也越來越體會到,一個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是一個家庭的。每每在器官獲取手術剛剛結束後,從手術室裡走出來的,除了醫生還有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劉源。

劉源熟悉手術臺上呼吸停止的人,還有在他面前流著眼淚的家屬。

這些器官捐獻者的家屬,要怎樣面對失去至親的痛苦,然後堅強地生活下去?

02.「自從你走了以後,媽媽再也沒買過衣服鞋子了」

器官捐獻者溫暖了世界,但他們身後出現了一個個殘缺的家庭,尤其大部分年輕捐獻者生前還是家中頂梁柱。一部分家庭還要承受遠親近鄰的無理非議,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面臨著巨大壓力。

現在在杭州上六年級的芸芸,爸爸在2018年因事故去世後捐出了器官,為6個人帶去了新生。

回憶起爸爸,芸芸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一個英雄。我為有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我的爸爸》,普通的題目,不普通的故事,面裝滿了芸芸的深深思念,「你能不能回到我們身邊,我們大家都好想你。」

還有記錄了爸爸離世後家裡發生的劇變:

「自從你走了以後媽媽就再也沒有買過衣服和鞋子了。前幾天媽媽把腳給摔傷了,還堅持去上班。」

「我的鞋子都快要穿不下了,我和媽媽說了,媽媽說:『女兒,我們要省錢了……現在沒有爸爸給我們掙錢了。』叫我湊合著穿。沒有辦法我只好湊合著穿了。」

讓人看得心酸。

還有很多器官捐獻者家庭的例子:

小戈現在是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名13歲的初中生, 他的父親今年不幸去世後捐獻了器官,母親離家出走,小戈於是跟祖父祖母在一起艱難生活;

陳先生在2018年因意外離世後捐獻了器官,其家庭所有重擔均落到妻子身上,兒子上小學,女兒只有兩歲,還要兼顧老人;

69歲的村中老人範大爺,老伴已去世,獨子於2017年意外去世後捐獻了器官,範大爺獨自一人生活,自已種田維持基本生活;

黃媽媽的獨子於去年9月意外去世,還沉浸在喪子之痛的她,接過兒子的捐獻榮譽證書後,在老舊的職工樓裡出神發呆……

這些家屬的苦痛需要慰藉,生活需要幫助。令人欣慰的是,外界越來越體會到這一點。

在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騰訊公益上,多個扶助器官捐獻者困難家庭的項目正在展開。「關愛器官捐獻者家庭」「器官捐獻家庭助學」「器官捐贈者子女助學」「關愛器官捐獻者父母」……這些項目籌得的款項,都是專門用於資助捐獻者的家庭,解決他們生活和上學困難,以及為他們購買保險、參加體檢等。

浙江一院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在知道芸芸家中的困境後,經過浙江省紅十字會的審核,幫助芸芸和她的姐姐、弟弟都獲得了助學項目的支持。兩年來,浙大一院器官捐獻協調員和省紅會工作人員也常常上門為三個孩子送去衣物、學習用品。

在網上搜索「器官捐獻者家庭」的新聞,可以看到各地機構關愛這些家庭的諸多報導。

改變這個世界,不是因為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數人都做了一點點。對器官捐獻者家人的關懷,也是我們對器官捐獻者無私奉獻的一點回饋。不要讓好人寒了心。

相關焦點

  • ...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她 在兒子器官捐獻同意...
    「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一個沒有文化、不識字,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女人,一輩子沒用上的籤名,竟然用在了自己親生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昨日,鄭州市紅十字會、鄭州市衛健委組織召開的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暨人道慰問金發放儀式上,這樣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捐獻者年猛的表姐張女士現場發言圖「對於社會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可對於他的家庭來講,確是最重要的一分子。
  • 祭拜了老友 她立馬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祭拜完老友 她立即籤了捐獻協議這一天,是66歲的向澤潤第一次來拜訪,她帶來一束淡黃色小雛菊,輕輕放在捐獻者紀念碑前。3000多個名字當中,有一個是她深愛的人:「田貽明」。 2018年,老伴和她一起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議。女兒在外地工作,擔心她不同意,他們當時還是瞞著孩子籤的。後來女兒回重慶才告訴了她。女兒知道後,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你 們做得很好!」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黨員率先籤下承諾書李飛家住太和縣城,幾天前突然收到網友發來的信息:太和縣有關部門及苗為民愛心社,預定於7月1日在太和縣文廟廣場舉辦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作為對苗為民老人的一種紀念。「我對苗為民老人十分敬佩。」李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效仿老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 無償獻血 激活器官捐獻卡 籤捐造血幹細胞同意書 18歲少年成年日送...
    本人供圖  無償獻血  籤捐獻造血幹細胞同意書  激活器官捐獻登記卡  18歲,你會給自己一個怎樣的成人禮?是一雙盼望已久的AJ籃球鞋,是一頓平時捨不得花錢吃的大餐,還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本溪第二高中高三·六班的樊思旭,送給自己的卻是3件舉世無雙的特殊「大禮」:  踏上無償獻血車,擼袖獻血400ml;到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完成血樣採集,籤下捐獻造血幹細胞同意書;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激活器官捐獻登記卡。  護士姐姐,我來獻血啦!
  • 這樣一個人體器官捐獻故事非常感人!
    「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一個沒有文化、不識字,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女人,一輩子沒用上的籤名,竟然用在了自己親生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昨日,鄭州市紅十字會、鄭州市衛健委組織召開的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暨人道慰問金發放儀式上,這樣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 浙江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在生死間的「擺渡...
    再過五分鐘,沒有取出的器官就會冷卻凝固。每凝固一個器官,就意味著平均一百五十位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失去一次機會。心、肝、腎衰竭的患者,根本來不及讓希望變成失望,因為等候列表裡,新的病人進來,舊的病人已經離世。但如果捐獻器官,一條生命,至少能拯救另外三條生命,讓三個家庭重燃希望。
  • 截至10月底 浙江已有8.5萬人報名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舉個例子,有捐獻意願的人,後來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那就不適合捐獻了。」現在人們的接受程度在增加,有些人會選擇這種方式給自己一份『成人禮』。」得到父母支持,自然是最好的,曹燕芳也碰到過孩子想要登記,父母反對的:「各種情況我們都能理解,這也意味著,我們未來的路還很長。」
  • 生命定格在最美年華,24歲小夥捐獻器官挽救他人
    ▲陳俊米一家人到病房與他告別小米捐獻了一肝兩腎兩眼角膜,為5名患者送上最珍貴的生命禮物。「他是個多么正直善良,又有責任心的人,就這樣回不來了。」對這個飛來橫禍,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悲痛萬分。母親艱難又偉大的決定陳俊米發生的意外,給這個普通的家庭帶來了無比沉重的打擊。時間雖然一天天消逝,他的父母仍難以接受兒子病情無法逆轉的現實。7月17日,當寧波市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與陳俊米家屬提起器官捐獻事宜的時候,小米媽媽一口拒絕,她哭著說:「我兒子還有心跳!」
  • 人體器官違規捐獻調查:封口費46萬 假捐獻真買賣?
    如果家人願意捐獻(器官),國家會補助家屬20萬元。」  「這個錢讓我開始懷疑,之前了解捐獻器官是自願無償捐獻。」石祥林說。  而在楊素勳提供的有父親和妹妹籤名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裡,石祥林發現,表上既沒有單位,也沒有公章。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石祥林開始就母親的器官捐獻問題四處反映。2019年4月,懷遠縣公安機關對此事立案調查。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在今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 獻血16年如今60歲了無法再獻,他籤了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獻血16年如今60歲了無法再獻,他籤了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16年義務獻血從不間斷,得知年滿60歲將無法獻血,他又悄悄地籤了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 麗水已故退役軍人捐獻器官及遺體 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日前,2020年第四季度「麗水好人榜」揭曉,遂昌已故退役軍人李斌林因無償捐獻有用器官用於挽救他人生命,用自己的大愛傳遞了「生命火種」的事跡,獲評「助人為樂麗水好人」。後來,當大家問及當初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李斌林父親李建生表示,其實在李斌林當兵回來後,就有跟他說過,「爸爸,我是一名軍人,所以無論以後我發生什麼事情,我的身體都是國家的。」
  • 漢中22名醫務人員集體籤下眼角膜捐獻書!
    漢中22名醫務人員集體籤下眼角膜捐獻書!11月26日下午,在陝西省紅十字眼庫專家和勉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勉縣醫院22名醫護人員集體籤訂了眼角膜捐獻志願書(即《志願捐獻遺體(角膜)登記表》),志願在自己去世後將眼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據悉,此次集體籤訂捐獻志願書,在漢中市也是首例。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6月11日,是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今年的主題為「器官捐獻——我願意」。當天,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主題為「器官捐獻——我並沒有離開,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著」的義診活動。不少市民來到現場諮詢,並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現在,我們醫院的器官供給比例達到30:1,患尿毒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病患是最多的,但3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人可以得到器官移植。
  • 奔走於生死之間的器官捐獻協調員: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訴說
    再過五分鐘,沒有取出的器官就會冷卻凝固。每凝固一個器官,就意味著平均一百五十位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失去一次機會。心、肝、腎衰竭的患者,根本來不及讓希望變成失望,因為等候列表裡,新的病人進來,舊的病人已經離世。但如果捐獻器官,一條生命,至少能拯救另外三條生命,讓三個家庭重燃希望。
  • 男子多年宣傳器官捐獻 9年前自己曾接受過肝源
    在他們的見證下,他的4個騎行好友金光明、陳曉星、原軍、王曉明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上填寫了自己的信息資料並籤名,承諾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用於救治器官衰竭的患者。「那天他在群裡呼籲捐獻的事兒,出於對他的鼓勵,我決定籤字。」王曉明說,王偉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傳器官捐獻,「積極而且幾乎忘我」,這種狀態讓他感動。
  • 女子欲身後捐獻器官 想籤捐獻協議不知如何辦理
    28歲的小諾是一名普通的海口市民,多年來,她藏著一個心願,那就是籤一份器官捐獻的協議書,成為一名捐獻志願者,如果有一天不幸發生意外,她希望自己的器官能幫助他人延續生命。
  • 90後美女大學生申請捐獻器官 努力說服父母(圖)
    以捐獻器官為例,在本人和直系親屬同意後,可向紅十字會提交捐獻申請表,到申請者去世或者腦死亡時,紅十字會與醫療專家會進行捐獻評估。最終確認捐獻後,南充市紅字會會與四川省紅會申報,省紅會再指派具有資質醫院的醫生前往南充接走捐獻者,並開展最後的人道主義救治,若無效,再進行器官摘除。器官摘除後,會進入中國人體器官庫進行匹配,同時進行遺體處理與紀念緬懷、人道救助。「進入器官庫後,一般很快就能匹配成功。」
  • 她每天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只是為了……遺體捐獻;看哭了
    確診胰腺癌晚期,而且已經轉移到了肝上。醫生按常規推斷,馬阿姨只剩下3到6個月的生命。好像被命運下了判決書,葛翔當場淚流滿面。兩口子從小住在一個院子裡,青梅竹馬,風風雨雨走過這麼多年。這一年,馬阿姨61歲,55歲退休後,被單位返聘,直到2017年4月才真正閒下來。都說少時夫妻老來伴,老兩口剛開始籌劃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誰曾想生活全部被打亂了。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想到兒子生前的理想是做一名醫生,葉沙的父母決定捐獻兒子的器官,以另一種方式幫兒子實現願望。於是,葉沙的心臟、肺、肝、兩腎和一對眼角膜讓7個等待移植的病人重獲新生。  「我們就是葉沙。」5位葉沙器官捐獻受者相聚籃球場上,延續少年對籃球的熱愛。  據了解,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於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