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只是為了……遺體捐獻;看哭了

2021-01-12 中國經濟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在病房裡第一次見到馬躍鋼,和想像中很不一樣。

是的,一個男性化的名字,實際上是一位63歲的阿姨。

除了姓名和性別的反差,還有她臉上的微笑。

要不是因為她的手上掛著吊瓶,鼻子裡插著氧氣管,你也很難把眼前這位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的大姐,和胰腺癌晚期肝轉移患者聯繫起來。

在生死面前,能保持微笑,這就是了不起。

這幾天,馬躍鋼又一次住進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準備做新一期的化療。在化療之前,她還正式作出決定:捐獻遺體。

掙扎,不舍,妥協……雖說早就與家人商量,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但當湖州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來到病床前辦理手續時,老伴葛翔還是紅了眼睛。

那個名字,怎麼都籤不下去。

馬阿姨很堅決:「我早就想好了。」但無疑,這個決定,讓全家人糾結不已。

1】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後代,不比埋在土裡有意義?

想要遺體捐獻,這是馬阿姨想了很久的一件事。

2006年,馬阿姨的父親去世,墓地買在湖州的靈安公墓。前幾年上墳,馬阿姨感覺墓地的環境很好,樹木鬱鬱蔥蔥,尤其是清明節掃墓時,綠水青山,鮮花盛開。但幾年下來,新墳一排排增加,不少樹木被砍伐。而墓地擴張還在繼續。

看在眼裡,馬阿姨總覺得有些可惜。

大約5年前,馬阿姨老伴葛翔的弟弟因病去世。當時,兄妹幾個人商量著,將來要的墓地要在一起。只不過,馬阿姨和丈夫沒有加入。

「當時我就反對,我們不要再買墓地了。」馬阿姨退休前在公安系統工作,見多識廣,性格也開朗外向,很多想法很前衛,「聽說有人選擇海葬,我們湖州沒有海,那可以把骨灰撒到太湖裡。或者乾脆把遺體捐獻了,給國家的醫學科學做點貢獻,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後代,這都比埋在土裡有意義。」

馬阿姨之所以有這些想法,一方面是不想佔用綠地,另一方面也是不想給年輕人增加負擔。

「我只有一個兒子,年輕人上班都很忙,尤其是今後隔了幾代,估計都不會來掃墓了。」

這些事,馬阿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老伴全卻當她是隨口說說。一輩子什麼事都順著老伴的葛翔,並沒有說過一句反對的話,總覺得兩人還年輕,未來的日子還長著呢,先答應了再說,何必這麼早就考慮身後事。

2】聽到醫生的診斷,老伴當場淚流滿面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馬阿姨和老伴都沒想到,生死這個沉重的議題,很快就被擺在了他們眼前。

如今因為長期服用止疼藥,馬阿姨已記不清楚很多事。但有個時間,她卻記得清清楚楚:2018年12月5日。

那一天,她拿到了單位的體檢報告,其中腫瘤標誌物指標偏高了200多。

「我馬上就用手機查,感覺到出大問題了。」雖然身邊的醫生朋友都安慰她,炎症也可能導致這個指標偏高,不能急著下定論,還要複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2018年1月19日,馬阿姨到湖州第一人民醫院做了派特CT。CT報告,是老伴一個人拿去給醫生看的。確診胰腺癌晚期,而且已經轉移到了肝上。

醫生按常規推斷,馬阿姨只剩下3到6個月的生命。

好像被命運下了判決書,葛翔當場淚流滿面。兩口子從小住在一個院子裡,青梅竹馬,風風雨雨走過這麼多年。這一年,馬阿姨61歲,55歲退休後,被單位返聘,直到2017年4月才真正閒下來。

都說少時夫妻老來伴,老兩口剛開始籌劃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誰曾想生活全部被打亂了。

真實的病情,葛翔選擇了隱瞞。他告訴老伴,雖然病情嚴重,但現在醫學這麼發達,藥物選擇也很多,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就行。

「自己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嗎?我對著CT報告,一查手機,心裡什麼都清楚了。」雖然心中有數,但馬阿姨並不戳穿老伴善意的謊言,「何必戳破呢?大家都難受。」

3】她告訴要好的姐妹,自己中了「大獎」

「不要去想未來,過好今天就好。」這是老伴葛翔常對馬阿姨說的一句話。

諮詢過專業醫生後,2018年2月6日,馬阿姨和家人一起前往杜拜旅行。雖然在杜拜時,她的身體出現了浮腫等症狀,但在沙漠騎摩託,在海邊踏浪……如今都成了難忘的回憶。

回到湖州後,馬阿姨決定把病情告訴自己的小姐妹們。

「我很喜歡買彩票的,就和他們說中大獎了。大家信以為真,都很高興,還給老葛打電話求證。」

知道真相後,小姐妹們都不敢相信,這樣一個成天樂呵呵,剛剛還去過杜拜旅遊的人,怎麼就得了惡病?

沒有哭鬧,也沒有太多悲傷,馬阿姨開始接受治療。身體還吃得消的時候,朋友、家人就陪著她到周邊走走。

靶向治療後,馬阿姨身體反應嚴重,出現嘔吐、高燒等症狀,頭髮也是一把一把地掉。從沒有剪過短髮的她,剃了光頭,到如今又長成了一頭銀色的短髮。

去年10月開始,馬阿姨出現了肝疼症狀,到了春節前一個月,因為難以忍受,用上了止疼藥。

從最開始的一次一片,到現在一天4片,藥量不斷加大,有時候還要用嗎啡才能止痛。

最近這幾晚,馬阿姨更是疼得躺不下,坐不了,只能一會靠著,一會坐著,熬過一夜。

馬阿姨所在的門診12樓,住著不少肝病患者。到了晚上,有些病人疼痛難忍,大聲哭叫整個樓層都聽得見,但她哪怕疼得全身冒汗,也從沒有哼過一聲。

4】每天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只是為了遺體捐獻

也許是好心態和對症的治療起了作用,馬阿姨早就超過了醫生當初所說的6個月生命期限。但這段時間,馬阿姨感覺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為了補充蛋白質,老伴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泥鰍、黃鱔、牛尾骨、海參……她都食之無味,每天只能喝下一點湯水。

年前,馬阿姨就想著儘快落實捐獻事宜,通過主治醫生,與湖州市紅十字會取得了聯繫。她也是一個有心人,從3月份開始,每天堅持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

3月18日早上7:30,服用緩釋片2片;9:00腹痛減輕,腹脹一天;晚19:30服用緩釋片2片,腹部痛減輕,稍有針刺痛。

3月21日,下午15:15服用嗎啡一粒,晚1次測體溫38.8℃。

……

馬阿姨的想法很簡單,怎麼服藥,如何治療,一一記錄下來,能為後人的治療提供參照。捐獻了遺體後,專家在醫學科學研究時也會更有針對性。

上周五,湖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特地趕到醫院,為馬阿姨辦理相關手續,但真到了家屬籤字那一刻,老伴卻吧嗒吧嗒掉淚,怎麼都落不下筆。

「之前都是嘴巴說說的,真要籤字了,怎麼捨得呢?」葛翔是土生土長的湖州人,堅持入土為安的傳統,對於家人來說,也需要留個念想。

最後,葛翔妥協,在馬阿姨器官捐獻的志願書上簽了字,同意她捐獻眼角膜。「也算是她的生命有了傳承和延續,能夠代替她看看這個世界的變化。」

新聞+

湖州登記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3751人,60歲以上佔3.7%

據統計,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已累計實現器官捐獻1294例,器官捐獻志願登記47127人。

截至目前,湖州全市累計註冊登記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志願者累計3751人,其中60歲以上140人,僅佔3.7%。實現人體器官捐獻57例,遺體捐獻33例,角膜捐獻61對。

「馬阿姨很樂觀,完全看不出是一個癌症晚期患者,內心很強大,也很有想法。」湖州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介紹,馬阿姨很用心,記錄下每天藥物劑量和服用後的感受,對今後病理和醫學研究都有參照價值。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蕪湖重情義丈夫和她一起申請遺體捐獻
    原標題:重情義丈夫和她一起申請遺體捐獻 朱行江是蕪湖紅星社區居民,十多年來呵護高位截癱的愛妻,從不怨天尤人。朱行江一家人的自強不息、樂觀友善也感動了許多人。近年來朱行江及家人榮獲了蕪湖市道德模範、蕪湖市五一勞動獎章、蕪湖市十大最美家庭等稱號。
  • 紹興體育老師患癌去世,兒子籤字捐獻遺體:那一刻,終於理解了他
    在浙江明州康復醫院ICU門口,王強在遺體捐獻志願書上簽字。和想像中不同,周圍幾乎沒有誇讚,沒有崇拜,反而大多是不解和指責。 那些病人家屬甚至圍上來碎碎念:「你怎麼能這麼做呢?」 但王強心裡清楚,捐獻遺體,才是父親真實的想法,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
  • 告別新聞|紹興體育老師去世捐獻遺體,兒子:籤字那一刻,終於理解了他
    在浙江明州康復醫院ICU門口,王強在遺體捐獻志願書上簽字。和想像中不同,周圍幾乎沒有誇讚,沒有崇拜,反而大多是不解和指責。 那些病人家屬甚至圍上來碎碎念:「你怎麼能這麼做呢?」 但王強心裡清楚,捐獻遺體,才是父親真實的想法,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從去年填寫志願表開始,裴風岐原本和諧的家庭就起了「波瀾」,孩子們的反對,讓他和老伴袁桂芳始料未及。
  • 和奶奶告別說要去留學,原因看哭...
    拒絕低質量生存,他要平靜地走在最後的日子裡張迪希望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到處轉一轉他告訴奶奶自己要出國留學了以後不能常來看她老人家「奶奶已經80多歲了,如果告訴她老人家,她接受不了這個現實。這次,強挺著去看了奶奶最後一次。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健康時報記者 韋川南)松華遺體的角膜被取走的時候,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曹鳳沒去,她坐在辦公室,眼淚難以自控地流個不停。「原本是想最後再去送送他,但那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太心痛,沒辦法去看。」曹鳳對健康時報記者說。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我不在了,我身體的某個部分還活著」湖南高三女生捐獻遺體!
    7月7日,她本應參加高考,但卻在5月14日因淋巴瘤不幸去世。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因為她覺得淋巴瘤比較複雜,這樣的身體或許有研究價值。高考這天,媽媽又想女兒了:「苦讀了十一年卻沒能如願參加高考……兒來一程,母念一生。」
  • 關於遺體捐獻,現身說法,談談我的心路歷程
    這裡面稍稍科普一下,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是兩件事,器官是給病人移植用的,而遺體一般都會急凍儲存,送到醫學院或者研究中心,供學習解剖。至於說器官捐獻,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你死了,你身體的某一部分仍舊能以另外一種形式「活」下來,咱不提救人的事,本身不也挺好的嗎?而遺體捐獻,送去給醫學生解剖,很多人覺得接受不了,其實你就是想不開,燒了不也就燒了嗎?
  • 捐角膜和遺體 「希望重見光明的人替我看未來」
    經慎重考慮,他決定在身後捐獻出眼角膜和遺體,為社會做最後的貢獻。昨日,記者走進邢臺市第一醫院病房對他進行了採訪。  電視上遺體捐獻故事影響了他  昨天上午的病房裡,正打著吊針的杜俊壽已入睡。其妻王鳳娟說,十年前,丈夫便被確診為直腸癌,前期已做過3次手術。「這次病發是在今年元旦前後,經專家確認,已不適合再手術。」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苗風軍:捐獻遺體讓死的意義重於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這句詩的內涵深深苦求時,一個年輕的學子卻給我們做出最好的解釋,她就是南京醫科大學護理系大一女生李娟。光明網最新消息:李娟是該校的一名普通大學生,患有黑色素瘤。李娟曾把這個病當做慢性咽炎到附近的一些小醫院裡去醫治,但是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 長沙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最後一條微信讓人淚目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死而無憾,要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去得偉大!」今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 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時,她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但當時還沒下定決心。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在她看來,中國人祖祖輩輩都講究入土為安,兒子如果捐了遺體,以後一家人永遠都無法在「地下」團聚了。「我當過兵,接受過國家的培養,把我的器官捐給更多需要的人不好嗎?」「你們不是從小教育我要心中有愛、報效祖國嗎?我死了,遺體和器官還能夠對社會和他人有用,也算他們替我活著了」龔莜植反覆勸說父母,「你就當我在戰場上犧牲了吧!」
  • 別讓洶洶之口阻擾遺體捐獻的大愛之舉
    遵照父母生前的意願,當他們過世時,周頌英把父母的遺體先後捐獻出去。然而,她沒有料到,此後的10多年,她和家人一直生活在鄰居和親友們「異樣的眼光」中。2014年12月9日,周頌英帶著女兒搬入一處新居,這是她6年來第3次搬家。而每一次搬家,都是為了逃離周遭的「揶揄」。
  • 紀念那些為救助他人沒有墓碑的遺體捐獻者(圖)
    父親住院時,我還跟他開玩笑,問他「親不親我」,父親很吃力地說「親呀」,我忍不住哭了,他嚴格要求我們才是真正的愛,是為了讓我們增長才幹,這才是能夠跟隨我們一生的財富。  老伴顏從云:老韓病重時,才告訴我他寫有遺囑,我看過後,就召集三個女兒和兒子。我說,既然你們的父親有這個願望,我們就按他的意思辦吧。  老韓去世時是凌晨4點鐘,我說人家都還在休息,再等等吧。
  • 市民提議有償捐獻遺體
    記者 楊樺  本報濟南2月28日訊全省3年實現遺體捐獻者僅106人。本報2月28日刊發的《1200人登記獻遺體》引起眾多讀者關注。熱心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建議實行有償捐獻,以保證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數量。  在省醫科院工作的陳女士打來電話說:「要求每個人都無私奉獻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