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12月27日《燕趙都市報》)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人的一生應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關於遺體捐獻,現身說法,談談我的心路歷程
這裡面稍稍科普一下,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是兩件事,器官是給病人移植用的,而遺體一般都會急凍儲存,送到醫學院或者研究中心,供學習解剖。至於說器官捐獻,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你死了,你身體的某一部分仍舊能以另外一種形式「活」下來,咱不提救人的事,本身不也挺好的嗎?而遺體捐獻,送去給醫學生解剖,很多人覺得接受不了,其實你就是想不開,燒了不也就燒了嗎?
-
讓生命更有意義 嘉興夫妻同籤遺體捐獻協議傳遞愛心
日前,在某慈善機構組織的一場公益活動上,就有一對夫妻道出了這樣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夫妻倆都是遺體捐獻志願者。 據介紹,這位女性遺體捐獻志願者名叫桂曉梅,今年44歲,目前是建設街道黨政辦主任。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關於籤訂遺體捐獻協議,對桂曉梅及丈夫來說,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們心裡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了。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這本就是自願行為,家人不同意可以一票否決,但如果是角膜、器官捐獻,悔捐就好比是剝奪了人家的希望。」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方榮長老人也因此成為該隊首例成功捐獻遺體的志願者。1933年11月出生的方榮長是安徽巢湖人,經濟師,1951年參加工作,1974年入黨,1993年退休,歷任鑽工、調撥員、後勤科副科長、指導員等職。兩年前老伴去世後,也就從那時起,方老心中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
北大女博士婁滔患漸凍症,臨終前留給人間最後的禮物:遺體捐獻
——致敬遺體捐獻者:他們留給人間最後的禮物 。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她也是遺體捐獻者的一員,患有漸凍症的北大女博士婁滔。1 出身貧寒,志向高遠1988年,她生於湖北鹹豐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同時也在想著自己離開後,也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器官捐獻)。她在與病魔鬥爭了兩年後,離開了這個曾經令她充滿期待的世界。離世前她曾告訴父母(留下遺言):「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別讓洶洶之口阻擾遺體捐獻的大愛之舉
(12月14日澎湃新聞網)子女遵照其父母遺言捐獻了他們的遺體,不僅是對已故父母的尊重,更是一種大德至善之舉。本該得到周遭人的掌聲和崇敬,可志願者周頌英在捐獻父母遺體後的10年人生軌跡裡,在世俗眼光中飽受「不孝」罵名,更有甚者,責備她將自己父母的遺體「給賣了」。我們難以想像在「人言可畏」的生活環境下,她內心承受了多少不被理解的痛苦煎熬,6年中被迫搬家3次。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11月5日上午,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遺體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在市立醫院東院門診舉行。
-
鼓勵遺體捐獻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架空"逝者權利"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願意在死亡後捐獻遺體或器官的公民卻很少,這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及對遺體捐獻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有關。此次民法典草案三審稿增加「生前未反對捐獻遺體,死後近親屬可共同決定」的內容,對於增加遺體捐獻個案數量,自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死後捐獻遺體,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其積極意義自不需贅言。
-
市民提議有償捐獻遺體
記者 楊樺 本報濟南2月28日訊全省3年實現遺體捐獻者僅106人。本報2月28日刊發的《1200人登記獻遺體》引起眾多讀者關注。熱心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建議實行有償捐獻,以保證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數量。 在省醫科院工作的陳女士打來電話說:「要求每個人都無私奉獻也不可能。
-
獨家:零錢哥夢想為醫學獻遺體 捐獻流程揭秘
遺體捐獻必須是本人自願並要聲明無償捐獻,同時,必須要徵得其家人(直系親屬)的同意。市民申請遺體捐獻須填寫《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登記表可在就近紅十字會領取或網上下載,一式兩份,由市民本人和市紅會分別保管。 生前未辦理登記手續的自然人死亡後,若其生前並未有明確表示拒絕捐獻遺體,其近親屬可以持本人以及死者身份證件辦理遺體捐獻手續。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與其他人不同,張鷹沒有撥打殯儀館的電話,而是撥打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雖然當天正好是清明小長假,安醫大登記接受站的工作人員還是迅速趕到了醫院,舉辦完捐獻遺體儀式後,工作人員將楊君鶴的遺體帶走。張鷹的父親,時年82歲的張瑞麟於2012年10月去世後,當時也是將遺體捐獻給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醫大登記接受站。
-
曾經是戰士,如今是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謝謝你,"志友"!
"志友",是對"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的尊稱。南京"志友"協會,成立於1996年,今天(10.18)是該協會成立24周年,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南京市紅十字會邀請了7位特殊的"志友",這些最可愛的人已過古稀之年,但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大家詮釋著大愛與奉獻。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捐獻遺體,是一種什麼感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
-
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而關於公民捐獻遺體是否需經過子女同意則無處參考。 至今,已有10多個省、市制定了法律性文件,對遺體捐獻的制度化、規範化進行了嘗試,其中關於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有不同的規定。上海市2001年頒布的《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該法規未規定遺體捐獻必須經過近親屬的同意,而是規定了由遺體捐獻申請人從直系親屬或其他人中確定執行人,由執行人幫助申請人去世後辦理遺體捐獻事宜。 福建、山東、江西、重慶等地的遺體捐獻條例與上海市的規定類似。
-
我市已有6800人登記遺體器官捐獻
本報訊(記者 林文婧)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今年的主題是「生命是一首歌」。昨日上午,省紅十字會聯合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舉行主題宣傳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器官捐獻事業。 多名市民觀看宣傳片後,現場申請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