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體育老師患癌去世,兒子籤字捐獻遺體:那一刻,終於理解了他

2020-12-01 騰訊網

王強(化名)曾經很不理解父親,一個別人口中的熱心人,卻從不願意為親兒子開口求人。那年他從澳洲留學回來找工作,父親也讓他自己解決。

直到父親因為癌症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31歲的王強,好像一夜之間長大,成為真正的男人。他開始學著像父親一樣思考,做決定。

在浙江明州康復醫院ICU門口,王強在遺體捐獻志願書上簽字。和想像中不同,周圍幾乎沒有誇讚,沒有崇拜,反而大多是不解和指責。

那些病人家屬甚至圍上來碎碎念:「你怎麼能這麼做呢?」

但王強心裡清楚,捐獻遺體,才是父親真實的想法,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

今天這個告別故事,來自這對平凡又不平凡的父子。

王強的父親,名叫王陸軍,生前是紹興一所中學的體育老師。

王陸軍告別儀式

【送別】

11月25日,飄雨的杭州,陰冷。

王陸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杭州市殯儀館舉行。花圈擺了一屋子,人們都紅著眼睛,有人抱著王陸軍的妻子痛哭失聲。

王陸軍其實還很年輕,今年才57歲。他是因為癌症離世的。因為太年輕了,親朋好友難以接受。告別現場,悲傷瀰漫著。

來送別的人,細聲地聊著這位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的逝者。你一言我一語,串起了一個人的一生。

這位從嵊州山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一直很優秀。

王陸軍畢業於浙江大學體育系,1987年到紹興一中擔任體育老師,之後調到紹興元培中學任教,直到病重住院。

他有很多頭銜:紹興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元培中學體育教研組長,還是紹興市屬初中教研大組組長……但他最在意的一個頭銜,應該是「學生喜愛的老師」。

從紹興趕來見他最後一面的,除了老同事、老同學、老朋友,還有很多曾經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

「我女兒以前就是王老師的學生,去年剛畢業。她常常說王老師人好,很關心他們。對孩子來說,他像爸爸、像爺爺一樣。昨天聽說了這個事,我女兒哭了,接受不了。」一位學生家長說,她也帶來了班級其他同學對王老師的緬懷,「不止我女兒,班級群裡很多同學都哭了。」

還有王陸軍剛參加工作時帶過的學生。30多年過去了,平時沒什麼聯繫,但不代表忘記,聽到消息後也趕來杭州為老師送行。

王陸軍和妻子

【遺願】

來自紹興的這家人,大概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來杭州殯儀館。今年8月底,王陸軍來杭州治病時,總還是想著,會有病好的那一天。

從確診癌症到離世,只是短短的兩三個月。

今年7月份,王陸軍放暑假卻依舊忙碌。特長生要訓練、中考生要加練,只要來找他的,他都會抽時間幫忙指導。整個暑假裡,每天下午三四點,他幾乎都是和學生在一起。

那段時間,王陸軍常跟家人說不太舒服,到紹興當地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毛病。直到8月底,難受得站都站不穩了,才送到杭州的醫院。很快就確診了,癌症晚期,癌細胞已經擴散。

和很多癌症病人家屬一樣,王強和母親選擇隱瞞病情,背地裡母子倆再愁再苦,在病人面前,都挑最有希望的寬心話說。

直到幾天前住進ICU,王陸軍都覺得自己還有出來的一天,但很快就陷入昏迷。

「沒有交代太多後事,他從沒想過會這麼快。」不過,在進ICU之前,王陸軍說了一句,身後事交給兒子全權處理。

王強覺得,父親之所以這麼說,是有深意的。

在生病之前,王陸軍就多次提過,百年後要捐獻遺體,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他說等自己離世,就把自己身上還有價值的東西捐獻岀來,眼角膜可以讓那些生活在黑暗裡的人重見光明,遺體可用於器官移植或教學研究。

但妻子一直反對。

夫妻倆感情好,是朋友力度出了名的,周末爬山、旅行,曬在朋友圈的照片總讓人羨慕。丈夫離世已讓人無法接受,還談什麼捐獻?而且,中國人的傳統講究死後也要完完整整,捐獻遺體意味著要「千刀萬剮」,這怎麼行?

兒子王強曾留學澳洲,有著理工男的理性。

他理解父親。

「所以他說後事交給我處理,我想他還是希望捐獻的。」父親病後,王強查了很多資料,幾乎成了半個專家。他知道父親得的是小細胞癌,這種癌症細胞能分散成各種細胞,所以疾病擴散很快,在癌症中是比較罕見的,「所以他的遺體作為醫學研究會有意義。」

說服母親,王強其實也在說服自己。

【理解】

11月24日下午3點32分,王陸軍離世。遺體捐獻,家屬就在ICU門口籤字。這幾天,王強和母親一直守在ICU門外的大廳,和很多病人家屬都相熟了。看他們在籤字,這些病人家屬圍上來,一聽說是捐獻遺體,大家都很不理解。

「你們作為家屬,怎麼能這麼做呢?」面對質疑和不解,王強沒想過要解釋,「我們也捐獻了眼角膜,其實就相當於我爸爸還活著,在替他繼續看這個世界呢。」

工作中的王陸軍

當這一天真的到來,哪怕再理性,面對至親之人的離去,王強心如刀割。

在遺體告別室,王強沉默站在一旁,看著那個有些陌生的父親。「眼角膜已經取走了,你看,眼睛都不像我爸爸了。」這還只是取走眼角膜,捐獻遺體,意味著要解剖,將遺體用於醫學教學。任何高尚的、偉大的詞彙用在這裡,都顯得蒼白無力。

王強說,這是他站在父親的立場做的決定。

「他是從浙大出來的,這樣也算是回歸浙大。」然而對於父親生前的很多做法,兒子曾一度無法理解。

父親在別人眼中,是個熱心腸。老鄉搞活動,他張羅組織,搞對接、找場地;作為老師,他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2017年,王強澳洲留學歸來,想通過父親找朋友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沒想到,自己兒子的事,他卻不熱心了。

要去求別人幫忙,幫了一輩子人的王陸軍,卻怎麼都不好意思開口了。

最後,還是王強自己去找的工作,先在紹興幹了幾年,之後又到杭州發展。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就像無償獻血,王陸軍獻血多次,而且經常鼓動家人:無償獻血不僅能幫助到別人,還能證明自己身體健康。

「反正只要是他認為對的好事,他肯定會去做。」自願捐獻遺體用於醫學教學的捐獻者,是「大體老師」,他們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

這一次,王強試著理解父親,完成父親對教師這份職業的最後堅守。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值班編輯:倪王鎮

大家都在看

相關焦點

  • 告別新聞|紹興體育老師去世捐獻遺體,兒子:籤字那一刻,終於理解了他
    但王強心裡清楚,捐獻遺體,才是父親真實的想法,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 今天這個告別故事,來自這對平凡又不平凡的父子。 王強的父親,名叫王陸軍,生前是紹興一所中學的體育老師。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半「威脅」半勸說兒子終於籤字2017年10月23日是老兩口一塊填表的日子。「孩子一聽說我要遺體捐獻,很反對,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裴風岐說。對裴風岐的兒子而言,傳統觀念教育他的就是要孝順父母,父母百年後讓他們入土為安,可父親的選擇讓他內心很是掙扎。不順從父親的意願,他便是不孝;可順了父親的意願,會不會被人說閒話……袁桂芳的兒子也同樣糾結。裴風岐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與兒子溝通。在他的觀念裡,他希望孩子是真心接受他的選擇,「這樣我才能安心。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但在家人看來,人去世後最好的歸宿是「入土為安」,所以一開始他提出要在百年後捐贈自己的遺體時,家裡人都不同意。  今年年初疫情暴發後,楊海成在電視上看到一些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去世後,捐獻遺體用於研究。「看到這些人的事跡,讓我更想捐獻遺體了。我又開始做家人的工作。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 93歲離休幹部昨捐獻遺體 20多位醫學院大學生獻花
    昨天下午,一場特殊的告別儀式——93歲離休幹部王培孔老人的遺體告別暨捐獻儀式在紹興文理學院醫學院舉行。社會各界代表出席了儀式,20多位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大學生敬獻菊花。  王培孔老人生於1924年11月,山東泰安人,1946年2月入伍,1947年2月入黨,曾任嵊縣副縣長、紹興市糧食局局長等職,1985年9月離休。
  • 15歲患癌少年欲捐遺體 父母稱砸鍋賣鐵也要救他
    面對死亡,丁雁超表現出超同齡人的從容,他向父母說出了一個心願——「把我的遺體捐獻於醫學教研!」  通訊員 李科辰 車黎  現代快報/ZAKER南京  晴天霹靂  揚州少年突患癌,父母砸鍋賣鐵要救他  如果沒有生病,丁雁超應該就讀於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初中三年級。
  • 苦命女孩患白血病去世捐獻遺體,三年後魂歸故裡卻面臨尷尬
    紅星新聞記者從筠連縣紅十字會了解到,楊家珊是筠連縣首例遺體捐獻者。筠百姓網負責人陳毅萍告訴記者,楊家珊捐獻遺體對筠連網友觸動很大,此後陳毅萍及紅會陸續接到多起遺體、器官捐獻相關諮詢。受楊家珊捐獻遺體的影響,2017年10月,時年23歲的筠連縣巡司鎮小河村患病青年謝正強,也決定在去世後捐獻遺體,奉獻於醫學研究。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張普照告訴記者:「1953-1958年,謝建周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期間,就有了要身後捐獻遺體的願望。大學畢業後,謝建周支邊來到內蒙古科技學校(當時校址在呼市新城區麻花板村)做物理老師,那時候我曾是他的學生。後來,謝建周在內蒙古自治區電子研究所任高級工程師。2002年,謝建周填寫了呼和浩特市志願者捐獻遺體、器官調查表。可以說,在呼市地區,最早提出捐獻遺體的人就是謝建周。」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那一刻,龔光榮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感覺兒子以另一種方式活著,他還看著這個世界!」遺體捐獻後,龔筱植的名字被刻在了南岸區江南殯儀館的紀念碑上。2013年清明節,走出悲痛的夫婦第一次在紀念碑上看到了兒子的名字。摸著刀削斧鑿的文字,兒子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時的情景又浮現在夫婦二人眼前。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患病的梁永權引起了社會對他的關注,曾經就讀的中學、大學,還有家鄉的幼兒園、慈善機構紛紛為他救治捐款。然而,一切都沒有辦法換回梁永權年輕的生命,這個大學生在得知自己的病況後,提出了想捐獻遺體的遺願。  「談一次,我就哭一次。」梁永權的母親陳秀娥說,兒子說社會對他的愛太多了,可他已經沒有什麼能留給社會,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遺體捐出來供科研使用。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捐獻遺體、角膜 東營六旬石油人周新善有大愛!
    ,請他們來接受角膜和遺體。同時,為家屬發放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碑。  19點55分,山東省眼科醫院趕到濱海醫院,對家屬表示慰問後,向家屬解釋角膜摘取方式和下一步如何使用,雙方籤字辦理了捐獻和接受手續,順利摘取了眼角膜。  20點40分,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趕到濱海醫院,負責接受遺體的醫護人員向家屬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和敬意。隨後,與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和接受手續。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7月1日,李飛向單位請假,到活動現場填寫了志願捐獻申請登記表,並鄭重地在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上籤下自己的姓名。「幾十名黨員作為首批代表在承諾書上簽字,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太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海治國告訴潁州晚報記者。
  • 15歲患癌少年欲捐遺體:告訴妹妹 哥哥出門上學了
    面對死亡,丁雁超表現出超同齡人的從容,他向父母說出了一個心願——「把我的遺體捐獻於醫學教研!」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丁雁超,小圖為他的遺體捐獻申請表晴天霹靂揚州少年突患癌,父母砸鍋賣鐵要救他如果沒有生病,丁雁超應該就讀於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初中三年級。
  • 泉州:男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 親屬無償捐獻遺體器官
    他的親屬在悲痛之餘做出決定:無償捐獻曾某的遺體器官,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據悉,曾某來自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來南安打工已經十幾年。10月17日晚8點多,他送貨到安溪路上遭遇車禍,被送往安溪縣醫院,經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因多臟器功能衰竭,他於10月29日上午不幸去世。令人感動的是,在曾某傷重期間,親屬得知其生命將無法挽回,主動表達要捐獻遺體器官的願望,以拯救更多生命。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1年1月9日8時50分,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記者註:駐地池州)88歲退休幹部、老黨員方榮長在安慶市地質新村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後一程。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答:遺體和器官捐獻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國家公民都可決定自己是否捐獻遺體和器官。在特殊的情況下,監護人也可為被監護人辦理捐獻遺體和器官。因此,儘可能取得直系親屬(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同意,報名登記者以後才會順利實施捐獻。  3.如何報名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
  • 她每天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只是為了……遺體捐獻;看哭了
    想要遺體捐獻,這是馬阿姨想了很久的一件事。2006年,馬阿姨的父親去世,墓地買在湖州的靈安公墓。前幾年上墳,馬阿姨感覺墓地的環境很好,樹木鬱鬱蔥蔥,尤其是清明節掃墓時,綠水青山,鮮花盛開。但幾年下來,新墳一排排增加,不少樹木被砍伐。而墓地擴張還在繼續。看在眼裡,馬阿姨總覺得有些可惜。大約5年前,馬阿姨老伴葛翔的弟弟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