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套地球歷史關鍵時刻點的快照,幫助我們探索系外「第二個家園」

2021-01-1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歷史中五個關鍵時間點的快照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宜居系外行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天文學家們已經證實了除了我們的太陽系以外的數千顆行星的存在。隨著時間推移,這已經從觀察發展到了描繪階段,希望能從這些星球中發現有適宜生物生存的。就當前來說,這些方法都是間接的,這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只能根據行星與地球的相似程度來判定是否適合居住。

為了幫助尋找「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的團隊最近創建出了五個代表地球進化關鍵點的模型。這些關於地球在經歷多種地質時期的「快照」通過提供一個宜居行星的更完整圖像,以顯著推進地外生命的探索。

該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由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副教授、卡爾·薩根研究所(CSI)所長麗莎·卡爾特尼格指導。利用以前的地質時期作為參考,卡爾特尼格和她的團隊開發了光譜模板,這將有助於下一代望遠鏡尋找「類地」行星。

藝術處理圖:比鄰星b行星環繞比鄰星運轉,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圖源:歐南臺/M. Kornmesser)

其中包括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和大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它們將分別於2021年和2024年部署到太空。 正如卡爾特尼格在最近的CSI新聞稿中解釋的那樣:

「這些新一代的天基和地基望遠鏡與我們的模型相結合,將使我們能夠識別距地球約50至100光年的類似地球的行星。」

「我們將地球作為樣本,對五個不同的地球紀元(從年輕的益生菌時代到現代世界)進行了建模,從而為辨別潛在的系外地球提供了模板。這些模型還使我們能夠探索遙遠的觀察者可以在地球演化的哪個點識別出這些宇宙「蒼白的藍點」以及其他類似星球上的生命。」

為了把這一切都推翻,天文學家目前只能尋找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主要是因為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的行星。然而,我們今天在地球上看到的情況僅僅是一個我們星球隨時間變化的快照。地球的地質和大氣在過去與今日有著顯著的的差異,而這在地球生命的進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藝術處理圖:巨大的系外行星HR8799的光譜圖,它位於大約130光年外。(圖源:歐南局/M. Janson)

為了進行研究,卡爾滕格格和她的團隊創建了與39億年前的地球相匹配的大氣模型。 這個「益生菌地球」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第二個模型「缺氧地球」則描述了35億年前大氣中沒有氧氣時地球的樣子。

其他三個模型揭示了地球從過去到現在的過渡,其中包括光合生物的興起(大約35億年前)和「大氧化事件」(大約24至20億年前)。 在這些時期,我們大氣中的氧氣逐漸從濃度的0.2%上升到現代水平的21%。 正如卡爾特尼格所說:

「自從45億年前地球形成以來,我們的地球和我們呼吸的空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以地球歷史為模板提出天文學家該如何尋找像我們這樣的世界,如何發現還在過渡中的年輕行星。」

雖然地球是何時形成含有豐富氧氣的大氣層仍是未知的,但這些模型為數十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種類提供了框架。基於這些模板,大氣層含氧量低於1%的系外行星都有可能有新生物,臭氧和甲烷的跡象。

TOI 1338b是環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由TESS發現。(圖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克裡斯·史密斯)

除了像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和大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這樣空間望遠鏡外,歐南局的特大望遠鏡(ELT),30米望遠鏡(TMT)和巨麥哲倫望遠鏡(GMT)等地基望遠鏡也是如此。憑藉其高靈敏度和自適應光學特性,這些望遠鏡將能夠對遙遠的系外行星進行直接成像勘測,並辨別其大氣層。

通過這些設備,天文學家們可以觀察到相當小的巖質行星在緊密軌道中從寄主星經過。(被稱為凌星方法)與此同時太陽光將穿過大氣層產生光譜,而天文學家以此來測定其中存在的化學物質。「一旦系外行星經過並遮住了一部分寄主星,我們就可以解析他的大氣光譜特徵。」卡爾特尼格表示,「利用地球地質的發展史為關鍵,我們可以更容易定位到遙遠系外行星上生命的化學特徵。」

如果地球的地質變遷能說明什麼的話,那就是能維持生命活動的星球經歷了一些極大的轉變,而這是因為生命的出現導致了星球的進化。在這方面,像「類地球」和「潛在宜居」這樣的限定詞具有時間維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涉及一系列條件。

相關焦點

  • 地球——我們的家園
    還是小不點?人們應該為我們的家園做些什麼呢?我算不上個天文謎,只是出於好奇,查找了一些專業資料,想通過一些更形象、更通俗的文字對我們的家園一探究竟。再看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分為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這樣一看,我們的地球還算大嗎?我們人類又是多麼的渺小。
  • 人類太空探索歷史上的10個標誌性時刻
    從1957年蘇聯太空機構發射衛星開始,人類開始了探索宇宙的行動,這種行動一直在繼續,人類已經登陸了月球,無人飛行器飛入了深空,探索了火星,記錄了來自外太陽系的信號,並一次又一次的到達宇宙的不同角落, 這裡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十大標誌性時刻。
  • 歷史小白必看!從古至今,人類探索地球形態的4個重要階段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人類勇於探索。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複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自產生文明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對我們生活的這片家園——地球的探索!地球究竟是什麼形狀?現在眾人皆知,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十分漫長的過程。
  • 系外行星裡面真的有第二個地球嗎?
    我們知道,系外行星一般是指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而且系外行星曆來受到科學家格外追捧,原因無他,在茫茫的系外行星中,很可能隱藏著第二個「地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太陽系以外發現的行星數量呈指數增長。迄今為止,共有4158顆系外行星在3081個系統中得到確認,另有5144顆候選行星等待確認。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才第一次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特別是自從人類進入到21世紀,太空探索領域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的發展,伴隨著探測儀器越來越先進,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也越來越多。我們都知道,行星本身是不發光的,那麼,天文學家們是如何鎖定系外行星的呢?這就與行星的運動有關了。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但這確實是一個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家園的方法。截止 2020 年 5 月,TESS 已經識別出 1835 個候選的系外行星,其中 46 個得到了確認。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地外文明和除地球外第二家園的探索,雖然這個過程充滿了挫折而且經常是一無所獲。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但這確實是一個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家園的方法。克卜勒計劃的使命這次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 2009-2018 年之間收集的系外行星數據得出的。TESS 配備了四個廣角望遠鏡和電荷耦合器件(CCD),每兩周將數據傳輸回地球。其還能傳輸有效曝光時間為兩小時的全幀圖像,科學家能夠以此搜索到意外的瞬態現象,比如伽馬射線爆發。截止 2020 年 5 月,TESS 已經識別出 1835 個候選的系外行星,其中 46 個得到了確認。
  • 『第二個家園'近在咫尺?科學家:這顆星球曾出現全範圍暴雨
    在我們太陽系中,目前只發現了我們地球最適宜我們人類居住,在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中,是否會存在一些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暫時不知道。不過,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宇宙深處存在一些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宇宙的系外行星數以億萬計。即使我們放眼於我們太陽系內,也有一些潛在的「宜居星球」,如火星。
  • 「金鳳花」,可能成為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理想家園
    圖為太陽系外金鳳花區域行星與地球對照圖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有大小適中的質量,既不至於因引力太小而導致大氣逸散殆盡,又不至於大氣過於濃密;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也遠近適中,讓地球保持著適當的溫度,表面有液態水存在,為生命的出現和繁衍提供了可能。
  • 823萬公裡外,天問一號傳來好消息,曾回眸看一眼我們地球家園
    其實,我們的探測器在發射升空以後,就吸引了很多愛好者的關注,探測器在奔赴火星之旅中,曾經在距離我們地球大約120萬公裡的宇宙深空中回看了一下我們地球家園,還使用所攜帶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讓我們獲得到了地球與月球的合影。
  • 「胖五」發射「嫦五」,這次「廣寒宮」探索之旅,將創造五個首次
    帶著「特產」回來11月24日凌晨,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再一次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刺入蒼穹,帶著「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這一次的「廣寒宮」探索之旅和以往有哪些不同?這位嫦娥「五姑娘」從「月宮」瀟灑走一回後,還能捎點「特產」——月壤,再次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
  • 「胖五」發射「嫦五」,這次的「廣寒宮」探索之旅,將創造五個首次!
    文/陳婧11月24日凌晨,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再一次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刺入蒼穹,帶著「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這一次的「廣寒宮」探索之旅和以往有哪些不同?這位嫦娥「五姑娘」從「月宮」瀟灑走一回後,還能捎點「特產」——月壤,再次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
  • 我們的家園——地球誕生了
    有天突發奇想想把同時期的人們放在同一個時間點進行表演。本來想把人類空間放置在地球起源的那一刻。可追本溯源的好奇讓我對宇宙的起源,時間和空間從無到有的那一刻充滿了好奇。找了基本關於宇宙起源的書來看,無奈智力有限,始終無法徹底的明白宇宙起源的本質。我也只是通俗的主要記錄了一下時間和空間如何從無到有,各個物質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哪個時刻產生的。主要目的還是按著時間線來到我們現在居住的家園——地球。
  • 「第二家園」或近在咫尺?探測器傳回畫面,拍攝到「舞動」現象
    在宇宙中,我們目前只發現了地球適宜我們人類居住,也只發現地球存在生命,不過,從當前的探索情況來看,我們在很多星球都發現了一些潛在的適宜孕育生命潛力的天體,有一些天體甚至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如火星,和遙遠的系外行星相比,火星可以說是近在咫尺。
  • 「第二家園」近在咫尺?科學家:這顆星球曾出現全球範圍的暴雨
    在我們太陽系中,目前只發現了我們地球最適宜我們人類居住,在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中,是否會存在一些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暫時不知道。不過,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宇宙深處存在一些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宇宙的系外行星數以億萬計。即使我們放眼於我們太陽系內,也有一些潛在的「宜居星球」,如火星。
  • 探索火星,是為了我們的地球
    中國也將擇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以期實現對火星全貌進行觀測、降落在火星以及在火星上巡視探測的「繞、落、巡」三大任務。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為3億-4億公裡。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
  • 快照在storage foundation中的應用介紹
    快照的目的在於能夠記錄出某一個時刻的數據信息並將其保存,如果之後發生某些故障需要數據恢復的時候,可以通過快照來將數據恢復到之前時間點的狀態,而該時間點之後的數據都會丟失。備份系統是快照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當備份軟體需要備份某些不能停止運行的關鍵業務的時候,利用快照技術可以將某時間點的所有數據信息保存並備份,不會影響到業務的正常運行。
  • 火星將成「第二家園」,長徵五號開啟探索之旅,改造火星指日可待
    這是一個警告,也是一個預兆,想要繼續生存,尋找並建造「第二家園」,勢在必行。早在20世紀後期,美國便開展了火星探索計劃,運送了一批又一批火星探測車和探測器前往執行常規任務,傳送回來不少有用的數據。在質量和體積方面,雖然火星無法與地球相比較,但是兩者運行軌道和規律極為相似。而且美國宇航局(NASA)在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的痕跡和大量可用冰塊,因而火星是有希望可建造成為人類未來的第二家園。
  • 「第二家園」近在咫尺,探測器拍攝到雪崩景象,未來或星際移民
    從目的的探索情況來看,我們還沒找到一顆和地球完全相似的星球,也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或許,是因為我們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探索力度不夠,對宇宙的認知還不足,所以還沒發現其他的宜居星球、生命星球。其實,在我們太陽系內,也有一些潛在的生命星球,甚至有一些可能會成為我們的「第二家園」,如火星。
  • 「第二家園」或已鎖定?科學家:有大量水冰物質,可滿足移民需求
    自從我們開始探索宇宙,看到了宇宙深處星球的景象,一系列新的想法也隨之出現,如這些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這些外星球是否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在我們太陽系內並沒有發現一顆和我們地球幾乎相似的星球,也還沒發現一顆存在生命的外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