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俗稱「四不象」,本為中國獨有。因為它的臉似馬非馬,頭頂上的角似鹿非鹿,尾巴似驢非驢,蹄子似牛非牛,所以,人們稱它為「四不像」。
距今3000-10000年前,野生麋鹿曾經廣泛分布在我國的中東部地區,那裡有著麋鹿喜歡的沼澤溼地。但是後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土地被闢為農田,野生麋鹿的棲息地不斷喪失,再加上人為的獵殺,在漢朝末年野生麋鹿就很少見了。
在中國麋鹿具有吉祥和皇權不同凡響的象徵,1865年被法國大衛神父發現,此後陸續運送到歐洲。我國野生的麋鹿早已滅絕,最後一群散養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獵苑中。1900年八國聯軍瘋狂劫掠,獵苑毀於戰亂,麋鹿從此在中國絕跡。
麋鹿還未在我國滅絕的時候,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於對麋鹿的喜愛,將能搜集到的麋鹿都買了下來,飼養在自己的莊園裡,並成為了全世界最後的一個種群。
在1956年,中國終於迎來了第一對返鄉的麋鹿,遺憾的是,由於繁殖障礙,這對麋鹿並沒能復興種群。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努力下,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
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並送回了南海子麋鹿苑,也就是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麋鹿終於不再迷路。
1986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從英國動物園中挑選了39頭麋鹿贈送給了中國政府,放養在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那裡水草豐盛,灘涂廣闊,是麋鹿生活的理想場所。
麋鹿的「脾氣秉性」比較溫和。它們警惕性強,卻不會像高鼻羚羊一般極易受驚,應激死亡。它們角鬥勇猛,但對抗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也不會像野馬一般全年發情,兇悍打鬥。
保護區內,麋鹿都能夠實現自然繁殖,不需要人工幹預。科研人員還積極推動各個保護區的種群交流,豐富麋鹿的遺傳多樣性。
據2017年數據顯示,全球麋鹿約有6000頭左右,其中在中國的麋鹿約有5000多頭,佔全球的80%以上。麋鹿從起初的幾十頭繁衍至上千頭,它們終於不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