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膠凝膠法製備薄膜原理及應用大全,趕緊收藏了

2021-02-15 薄膜材料前沿

光學薄膜前沿,Frontiers of Optical Coatings

光學薄膜新材料領域的行業門戶+媒體+智庫

技術交流、產業合作、人才交流、企業宣傳

新媒體、新行業、新材料、新工藝、新商業

溶膠凝膠法的發展

名詞解釋

又稱膠體溶液

是具有液體特徵的膠體體系

分散的是固體或者大分子

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間

溶膠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狀態」

亦稱凍膠

是溶膠失去流動性後

一種富含液態的半固態物質

其中液體含量有時可高達99.5%

固體粒子(膠體顆粒或者高聚物分子)相互交聯

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網絡狀結構

溶膠凝膠法的基本原理

將金屬醇鹽或者無機鹽作為前驅體

溶於溶劑(水或有機溶劑)中形成均勻的溶液

溶質或溶劑產生水解或醇解反應

反應生成物聚集成幾個納米左右的粒子並形成溶膠

再以溶膠為原料對各種基材進行塗膜處理

溶膠膜經凝膠化及乾燥處理後得到幹凝膠膜

最後在一定的溫度下燒結即得到所需的塗層

按照溶膠製備的途徑不同

金屬有機醇鹽的溶膠凝膠

無機鹽為原料的溶膠凝膠

有機醇鹽sol-gel原理

通過水解與一定程度的縮聚反應形成溶膠,再經進一步縮聚得到凝膠

無機醇鹽sol-gel原理


首先獲得溶膠的前驅體溶液,再經水解來製得

溶膠凝膠法工藝過程

溶膠的製備

有機醇鹽水解法

無機鹽水解法

熔融淬冷法

以無機氧化物作為前驅物,加熱至完全熔融狀態,然後迅速將其急淬於冷水中並快速攪拌均勻,通過無機氧化物粒子迅速溶解並進而聚集成膠體粒子溶膠化而形成溶膠。

離子交換法

該方法通常分為3個步驟

活性矽酸製備、膠粒增長和稀矽溶膠濃縮

廣泛用於電致變色材料溶膠的製備

基材預處理

由於基材種類以及表面狀況不同,表面清洗以及預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

薄膜塗覆工藝

浸漬法

轉盤法

噴塗發

電沉積


乾燥及熱處理

Sol-Gel優點

Sol-Gel缺點

原料成本較高

可能存在殘留碳

較長反應時間

溶膠凝膠法在製備材料方面的應用

應用領域

展望

目前溶膠凝膠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從聚合物科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配位化學、金屬有機化學等有關學科角度探索而建立了相應的理論基礎,應用技術逐漸成熟,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了一門獨立的溶膠凝膠科學和技術的邊緣學科。

相信在21世紀裡,隨著人們對溶液反應機理、凝膠結構和超微結構、凝膠向玻璃或晶態轉變過程等基礎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在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下,它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來源:光學薄膜前沿

編輯:付冠傑

註:文章信息僅為提供讀者參考和分享交流而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進專業大咖光學薄膜交流群

(加微信請備註姓名+公司名稱+具體從事領域喲!)

聯繫電話:159-0180-5483

電子郵件:xiechanghua@foxmail.com

網站地址:www.opticsrd.com

在線微信:xchloveyou

相關焦點

  • 溶膠-凝膠法製備出二氧化矽薄膜僅需6步驟,你知道多少?
    光學薄膜前沿,Frontiers of Optical Coatings
  • 【Sol-Gel系列一】溶膠凝膠法基本原理全面解析,趕緊收藏
    本系列關於溶膠凝膠的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概念以及基本原理介紹、合成方法的適用範圍、工藝過程、合成方法的應用舉例固定形狀固相粒子自由運動固相粒子按一定網架結構固定,不能自由移動溶膠凝膠法就是用含高化學活性組分的化合物作前驅體,在液相下將這些原料均勻混合,並進行水解、縮合化學反應,在溶液中形成穩定的透明溶膠體系,溶膠經陳化膠粒間緩慢聚合,形成三維空間網絡結構的凝膠
  • 溶膠-凝膠法的認識
    該方法就是以無機物或金屬醇鹽作前驅體,在液相將這些原料均勻混合,並進行水解、縮合化學反應,在溶液中形成穩定的透明溶膠體系,溶膠經陳化,膠粒間緩慢聚合,形成三維空間網絡結構的凝膠,凝膠網絡間充滿了失去流動性的溶劑,形成凝膠。凝膠經過乾燥、燒結固化製備出分子乃至納米亞結構的材料。溶膠--凝膠法就是將含高化學活性組分的化合物經過溶液、溶膠、凝膠而固化,再經熱處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體的方法。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鈣鈦礦結構示意圖溶膠-凝膠法溶膠-凝膠法(Sol-Gel Process)是化合物在水或低碳醇溶劑中經溶液、溶膠、凝膠而固化,再經熱處理製備氧化物、複合氧化物和許多固體物質的方法。溶膠-凝膠法中反應前驅體通常為金屬無機鹽和金屬有機鹽類,如金屬硝酸鹽、金屬氯化物及金屬氧氯化物、金屬醇鹽、金屬醋酸鹽、金屬草酸鹽。
  • 光電顯示用透明導電膜及玻璃(ITO)的原理
    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主要包括In、Zn、Sb和Cd的氧化物及其複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具有禁帶寬、可見光譜區光透射率高和電阻率低等特性。透明導電薄膜以摻錫氧化銦(IndiumTinOxide,ITO)為代表,廣泛地應用於平板顯示、太陽能電池、特殊功能窗口塗層及其他光電器件領域。
  • 一文了解冷凍乾燥法及其在納米粉體製備中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隨著納米科技(NST)的迅速崛起,冷凍乾燥法製備納米粉體在粉體顆粒尺寸和成分均勻性方面的特點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用真空冷凍乾燥法製備出了Al2O3、ZrO2、TiO2、Ba2Cu3O7-8、Ba2Ti9O20、ErBaCu3O7-8等納米粉體。冷凍乾燥法的原理是什麼?
  • 「前沿技術」溶膠-凝膠-聚合物工藝處理的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休斯頓大學利用溶膠-凝膠-聚合物工藝,製造出可拉伸電子器件,可用作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圖1 可拉伸電子器件穿戴在機器手上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能收集和存儲人體生理數據,在醫療、訓練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前景。
  • 光學薄膜及其發展現狀
    ,並對反光膜、增透膜、納米光學薄膜等傳統光學薄膜的研究現狀及應用情況,以及幾種新型光學薄膜如高強度雷射器、金剛石及類金剛石膜、軟X射線多層膜、光電通信用光學薄膜的研究現狀及應 用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後對光學薄膜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片狀氧化鋁粉體的製備與應用
    儘管用水熱法製備出來的片狀氧化鋁粉體純度高,分散性好且具有較薄的平板狀結構和均勻優良的晶體形貌,但是水熱合成不僅周期長,而且在反應過程需要高溫高壓的反應釜,對設備有較強依賴,且晶體的相變溫度較高(>400℃)。
  • 迷茫的材料專業學生必看,氣凝膠新材料的原理應用和行業發展情況
    其中矽氣凝膠、碳氣凝膠和二氧化矽氣凝膠最常見。氣凝膠的結構與導熱性質氣凝膠有良好的隔熱,其主要原理是:氣凝膠中納米級孔洞中的空氣不能自由流動,消除了空氣對流傳熱。氣凝膠中高達 80%以上的成分是空氣,固體成分少,且熱傳導路徑細長,從而大大減輕了固體熱傳導。
  • 分析壓電效應當中MEMS傳感器原理和應用
    打開APP 分析壓電效應當中MEMS傳感器原理和應用 工程師之餘 發表於 2018-11-13 15:24:20 一、壓電效應及壓電材料
  • 進展 | 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透 明 導 電 薄 膜(TCF)作為 一 種 重 要 的 光 電 材 料,在觸控屏、平板顯示器、光伏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等電子和光電子器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氧化銦錫(ITO)是工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常用的 ITO製備工藝涉及高溫高真空的耗能且工藝複雜。
  • 中科院物理所: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透 明 導 電 薄 膜(TCF)作為 一 種 重 要 的 光 電 材 料,在觸控屏、平板顯示器、光伏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等電子和光電子器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氧化銦錫(ITO)是工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材料。
  • 超臨界氣凝膠乾燥設備技術案例
    溶膠-凝膠法原是一種製備玻璃和陶瓷材料的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多地用於納米粒子的製備。把前驅物和試劑及催化劑的均一溶液,通過水解及水解產物的聚合或縮合,使之轉變為聚合物,再經過凝膠的乾燥和焙燒除去有機成分和溶劑而得到納米材料。溶膠-凝膠法的前驅物一般是金屬或非金屬的烷氧基化合物或無機鹽等。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前沿技術」溶液處理法製備鐵電尼龍薄膜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成本的溶液處理法合成了奇數鐵電尼龍薄膜,並製成了電容器。然而,尼龍分子的醯胺鍵偶極矩較大,易形成較強的氫鍵,無法通過簡單的溶液處理法製備。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具有低蒸氣壓、強酸性、強氫鍵的溶劑系統,可在室溫下與醯胺鍵形成氫鍵,從而溶解尼龍材料。製備時,將溶解的奇數尼龍溶液(尼龍-11)旋塗、真空乾燥,使未形成氫鍵的奇數尼龍凍結,獲得鐵電尼龍薄膜。研究人員將這種薄膜製成電容器,當薄膜厚度>500 nm時,電容器成品率為100%。
  • 俞書宏院士團隊:超強韌、透明的納米複合薄膜,可替代塑料!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中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相關成果在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  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
  • 中科大院士研製出仿生透明薄膜,耐250°C高溫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探秘一種神奇的材料氣凝膠:世界上最輕最保暖的絕熱材料
    氣凝膠的分類氣凝膠通常有四種分類方式: 從外觀特點可以被劃分為塊狀、粉狀以及薄膜狀氣凝膠;從製備方法可被劃分為氣凝膠、幹凝膠和凍凝膠;從不同的微結構可以被劃分為微孔,介孔以及混合孔洞氣凝膠。從成分構成分類是氣凝膠最普遍的區分方式,分為單一組分和複合組分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