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秒開處方泛濫、審核形同虛設 網售處方藥存在不少漏洞
來源:北京晚報
在外賣平臺上將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加入購物車,提交患者信息,沒等描述病情,一份來自網際網路醫院的電子處方就已「秒開」完成。儘管沒有藥師籤名,但系統自動顯示審核通過,商家接單後,藥品即刻進入配送環節……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網售處方藥仍存在不少漏洞,給用藥安全帶來諸多隱患。
亂象
藥師欄空白 仍審核通過
「最近眼睛總是幹癢,覺得可能是過敏性結膜炎,就到網上買滴眼液,本來還擔心沒處方不好辦,結果很順利。」作為上班族,程君很少專門請病假去醫院,遇到小毛病時通常會選擇上網搜索該用什麼藥,然後直接下單。
考慮到外賣平臺配送速度更快,程君便在上面查詢「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看到其中一款正在做限時折扣。「提交用藥需求時,顯示這是處方藥,需要填寫問診信息。」程君勾選用藥人信息後,又在「本次用藥的確診疾病」中,點擊「結膜炎」,並確認「使用過此藥品」。
儘管下面還有一項要求補充病歷信息,即線下就診的歷史處方、病歷、住院出院記錄,但程君發現這項並非必填,於是直接跳過,勾選「網際網路診療風險告知及知情同意書」後,保存並同意問診。
「正在想怎麼跟醫生描述我的症狀呢,頁面中就已經彈出一份由網際網路醫院開具的處方箋,簡直是『秒級響應』。」程君看到,上面不僅有處方編號,還有患者信息和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甚至有醫生的電子籤名和醫院的電子專用章。
更令程君哭笑不得的是,在這張電子處方上審核藥師,調配、覆核藥師和核對、發藥藥師三欄均為空白的情況下,系統還是顯示「處方藥藥師審核通過」,並進入商家接單、騎手配送環節。
漏洞
除了「買得到」 還能「買得多」
這樣的情況並非個案,在外賣平臺上,購買頭孢類處方藥同樣毫不費力。「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秋水仙鹼片。」作為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丁強對這種藥並不陌生,「在外賣平臺上顯示『根據藥監局規定,此藥品為禁開藥品』。」
就在去年,江西和上海先後發生過因過量服用秋水仙鹼片致死的案例,而死者均從網上購得此藥。此後,多個平臺對此藥做了下架處理。
「但在一些電商平臺上還是能買到。」丁強發現,平臺在處方信息部分設計得異常「貼心」,「『線下已確診疾病』默認為『痛風性關節炎』,『是否曾服用過該藥且無禁忌症』『有無過敏反應』和『有無不良反應』也已自動勾選出『合適』的答案,『已就診信息』可以不填,之後就有醫生在線開出處方,並順利通過審核,由商家發貨。」在此期間,丁強曾多次嘗試向醫生諮詢,但對方始終沒有答覆。
除了「買得到」以外,網售處方藥往往還能「買得多」。在電商平臺上,徐穎打算給父親購買阿司匹林腸溶片。「一盒夠吃一個月,網上一次買一年的量也沒問題。」簡單提交用藥人信息後,徐穎很快收到一張有效期為3天的電子處方,「買12盒也照樣審核通過。」
建議
公示醫師藥師 執業證書信息
「在藥品零售企業和醫療信息系統並沒有聯網的情況下,想要確保處方來源真實、可靠,難度非常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總藥師趙志剛認為,網售處方藥時,平臺所提供的在線問診和電子處方,首先要解決相關資質和真實性的問題,「最好能將醫師和藥師的執業證書編號公示出來,患者可以在官方網站上查詢。並通過技術手段核實是持證本人在進行操作。一旦查出只是『掛證』,就要追究相應責任。」
趙志剛談到,處方藥在使用過程中離不開專業醫生的診斷和藥師的指導。「比如眼睛不舒服,可能有多種原因,不能單憑經驗或感覺去買藥。」趙志剛說,目前抗菌藥物存在濫用問題,後果十分嚴重。
「哪怕是針對慢性病推出的長處方,也不可以無限制地隨便開。」趙志剛說,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複查,由醫生判斷用藥情況,包括療效如何,是否有不良反應,是否有必要調整用藥種類或劑量,同時監測一些指標,如肝、腎功能,「如果患者在網上盲目購買大量處方藥長期使用,很可能無法及時發現藥物導致的相關問題。」
在趙志剛看來,無論政策如何調整,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醫學素養和對待健康的態度,「物流可以追求快,但健康不能只圖快,而應更多考慮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使下一步在網售處方藥上有所放開,也不意味著可以濫用處方藥。」本報記者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