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新校區處處洋溢校慶氣氛
波浪公路寓意藝術之路不平坦
重慶兩所大學今天都過生日了———四川美術學院迎來了自己的70歲,重慶郵電大學則迎來了自己的60歲。
為此,記者提前打探了兩校的慶典。善於給大眾帶來視覺奇觀的川美,這次給自己也送上了驚喜。今天,川美位於虎溪大學城的新校區將以全新的面容開門迎客,川美新校區最神秘,也是最震撼的一些建築,會像藏在盒子裡的生日禮物,被一一開啟。昨天,記者獲得川美的特許,提前為本報讀者揭開了盒子裡的真相———不得不說,在川美的字典裡,確實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三個川美新地標
新地標1:
校門前波浪起伏的公路
【提示:駕駛新手慎入】
進校門就像在越野
如果不是在川美,當你走進校門,面對門前跌宕起伏,呈波浪狀的奇怪公路時,你一定以為修路的人腦子進了水。在這上面開車,你會覺得自己是在搞公路越野賽,剛剛爬上一個約30度的大坡,又將向下俯衝,這麼上上下下,差不多要持續約500米。記者小心翼翼地開車駛過這段路,遭到了不少好心同學圍觀,他們告訴記者:「走S形就能順利通過。」還有不少川美的教職工,開著車專程來體驗這段奇怪公路。而一位川美老師在體驗後開玩笑說,應該把這段路推薦給駕校,「這可比場考難多了」。
寓意藝術道路曲折
重慶美術館館長馮斌向記者揭秘,其實修這樣一段路是羅中立的創意,他希望藉此告訴每一個走進川美的學子,藝術的道路是曲折、坎坷不平的,走這條路需要具備堅強的毅力和對藝術的執著。「川美的校訓,寫在紙上,也刻在了路上。」他還強調,在修建這段路時,就做過比較嚴格的安全測試,只是看上去比較「刺激」而已。
新地標2:
方力鈞雕塑15米巨型尺子
【提示:千萬級藝術家為川美獻禮】
大師自己出資自己設計
在川美新校區的顯眼位置,立著一把巨大的尺子,高約15米,直飛沖天。馮斌告訴記者,這把尺子的名字叫《刻度》,是方力鈞自己設計、自己出資送給川美的一件雕塑作品。記者看到,在這塊巨型標尺上,標註了一個又一個的刻度,寓意每個藝術家心中都應該有一把標尺,忠於藝術,忠於自己的理想。此外,它更是寓意,川美的每一步發展,都是所有的川美學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沒有捷徑,因為它必須經得起時間的丈量。還寓意,川美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無法用金錢估量其價值
作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當代藝術大師,在拍賣品市場上,方力鈞早已躋身千萬級藝術家的行列,雖然未曾在川美就讀,但他和羅中立,和這所學校卻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且還受聘於川美,成為了該校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川美70周年校慶之際,方力鈞送上的這幅作品到底值多少錢?這是屬於很多人「庸俗」的好奇。記者採訪了不少川美的藝術家,他們都認為,這幅作品無法用錢來估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將成為川美的新地標。
新地標3:
銘刻學生名字的校友牆
【提示:川美學子快去找你的名字】
3.5萬個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在川美校門內的中央位置,有一個用黑布嚴密包裹起來的建築,並且還有專門的保安把守。馮斌神秘地告訴記者,這是70歲的川美,送給所有川美學子的禮物———原來這是由川美副院長羅立親自設計並完成的校友牆。這面牆上,記錄了從1954年到2010年在川美就讀的35000多名學生的名字。如果你在川美就讀過,在這面牆上就一定能發現你自己。記者就輕鬆地在1977級的學生名單中,發現了院長羅中立的名字。
每個學生都是川美寶貴財富
川美成立70年,為何卻只有56年的學生名字記錄?原來,川美的年齡是從1940年成立由李有行任校長的四川省藝術專科學校算起,由於年代久遠,更早的學生檔案已經遺失。這也讓這面牆的創意者羅立有些許遺憾。他告訴記者,校友牆將作為川美歷史的一部分,永久存在,持續更新,「我們已經為下一面校友牆留了專門的位置,現在就讀或者未來在川美就讀的學生,以後都能在牆上找到自己。」而川美也是希望通過此舉告訴人們,「在川美眼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他們最寶貴而為之珍愛的財富」。
探訪國內最大畫家村
外面修得像毛坯房 裡面藝術品很值錢
最好的裝修就是不裝修
才發現坦克庫只是浮雲「F4」在裡面當鄰居
川美70周年校慶,最大手筆其實是修建了國內最大規模的藝術家工作室,即畫家村。全程參與設計的重慶美術館館長馮斌,昨日帶領記者參觀了即將於今日揭幕的名為「虎溪公社」的畫家村。整個社區達到了5萬平方米,由340間工作室組成。屆時,中國當代藝術4位頂級大腕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還有川美院長羅中立都將在此開設工作室,在這裡,一不小心就會撞上一個大腕。
最好的裝修就是不裝修
在「虎溪公社」,你很難看見任何裝修的痕跡,牆是紅磚牆,看上去像是從某個磚廠拉來就直接放上去的。水管都是裸露著,連排水溝都不加蓋。還是那句話,要不是在川美,你還以為是哪個爛尾樓沒有修建完成,不過在川美,這就成了藝術,看上去還很有舊倉庫改造的藝術區LOFT的味道。馮斌告訴記者:「對於藝術家而言,最好的裝修就是不裝修,你可能再過一年來看,所有的牆面都被塗鴉填滿了。」
才發現坦克庫只是浮雲
多年來,川美黃桷坪校區的坦克庫一直被認為是川美的地標性建築。不過當你走進「虎溪公社」的工作室,才發現,坦克庫在它面前太過微型了。
在這裡,最大的工作室居然有160平方米,最小的工作室也有50多平方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藝術室的空高接近7米,超過2層樓的高度,這意味著大型的雕塑作品,巨幅的油畫作品都可以在裡面創作完成。人在裡面,說話都會產生回聲。
「F4」在裡面當鄰居
頗有意思的是,4位當代藝術的大腕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將在這裡當鄰居。按照川美方面的初步規劃,4位藝術大腕,將被安置在「畫家村」最當道的小街上,張曉剛被安排在A1-17,然後其他三位藝術家和他的工作室一字排開,門牌號分別是A1-15、A1-13、A1-11。這四間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工作室註定將成為川美最「值錢」的傳說,記者也有幸進入到了張曉剛的工作室探秘。從川美美教系走出的張曉剛,把他新工作室的「第一次」獻給了川美的學生,今天張曉剛獎學金的獲獎作品,將在張曉剛的工作室進行展出。
川美校慶
這些活動值得看
張曉剛個展揭秘如何煉成大腕
昨晚,「實驗報告———張曉剛:靈魂上的影子」展覽在川美「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舉行。這次展覽是張曉剛1982年畢業於川美後,首次回渝舉辦個展。張曉剛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近日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中,一幅早期作品《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拍出5218萬港元天價。
此次張曉剛個展將從今天起持續至本月末,展出的約有幾十張代表作,包括「大家庭」等一系列名作,價值數千萬元,還有一些珍貴手稿和文本。此次展覽特別著重展現「背後的故事」,告訴人們張曉剛如何從一個藝術愛好者成長為藝術家。其中,有張曉剛進入川美油畫系所畫的第一幅作品的手稿,還有張曉剛的畢業作品《天上的雲》的速寫草圖。
10位攝影家展覽「糾結」
作為川美的校慶活動之一,由重慶美術館、重慶市攝影家協會主辦,重慶市攝影家協會當代攝影藝術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糾結———觀念攝影十人展》,將於2010年10月16日至20日在川美(大學城新校區)藝術家工作室B1—8、10、12精彩亮相。
影展策展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重慶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馮建新認為,糾結即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意識不確定性,矛盾的、牴觸的思想行為過程,這種思想行為過程在藝術界尤其攝影界更為突出。一個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更讓一些攝影人找不到北。此次展覽的作品正是體現了攝影家們「糾結」的內心世界。據悉,展覽期間,市民可免費參觀。
《收租院》有了鑄銅翻製版
中國現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有了鑄銅翻製版。昨日下午,《收租院》群雕鑄銅工作匯報展在川美黃桷坪老校區美術館開展。
記者現場看到鑄銅翻製版與原群雕比例、場景相似。據悉,2007年,中央財政撥款300萬元支持翻制,今年9月完成。
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創作於1965年6月至10月,以情節連續形式展示出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曾多次國外展出,轟動世界,被稱為世界藝術瑰寶。
重郵今天也過60大壽
昨天,重慶郵電大學校門前「飛」來60隻姿態各異的小白鴿,每隻白鴿嘴裡銜著一塊年曆:從1950年到2010年,標誌著重慶郵電大學60年不平凡的歲月。
這些漂亮的小白鴿都是學生們花了十幾天時間,用一塊塊小紙板精心繪製的,從校門口一直擺放到主教學樓,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引來不少老校友和在校生在這裡合影留念。
重慶郵電大學信息科學技術特色和優勢突出,在郵電通信行業、信息產業領域,在重慶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吸引了相當多的通信、電子等行業高新技術企業前來尋求產學研合作。
昨天上午,又有十一家企業與重郵籤訂合作協議,捐款捐物支持學校發展。在整個校慶期間,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富士康、中國四聯等,先後有50家單位與重郵籤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將重郵作為企業的「智巢」。據了解,這些協議通過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智慧財產權共享、平臺建設、設備設施捐贈、獎助學金捐贈的多種形式進行合作,總金額達到3500萬元。有不少企業都在學校設立了多種獎學金。據統計,這次校慶就完成新增或延續企業獎助學金13項,累計金額超過800萬元。其中,校友代小權一人捐贈100萬元設立獎學金。
本版稿件由首席記者 巫天旭 丁香樂 記者 湯寒峰 文 張質 周舸 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