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王飛躍:自動駕駛早期以虛擬測試為主,也有「馬糞」難題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中科院王飛躍:自動駕駛早期以虛擬測試為主,也有「馬糞」難題

高工智能汽車 發表於 2018-07-04 08:51:03

19世紀末的倫敦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有500多萬人,每天服務這500萬人出行的,是30多萬匹馬。在倫敦市內,平均每16個人就有一匹馬。

雖然工業革命的出現,使得蒸汽汽車在更早的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出現,但馬車靈活的特性,使得其在城市日常交通中,變得不可或缺,堪比今日的計程車、公交車。

30萬匹馬為倫敦的商業、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卻同時引發了另一個難題:一匹馬每天平均排洩7-12公斤糞便,1升的尿液,全倫敦每天就要產生3千噸糞便、30萬升尿液。除此之外,2/3的馬都因服役而死,帶來了衛生隱患問題。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為了清理這些「汙物」,倫敦僱傭了近10萬人,來解決惱人的「馬糞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止倫敦獨一份,紐約、巴黎也同命相連,因此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898年世界各大城市的管理者們在紐約召開了「國際城市計劃會議」,共同商討「人類如何在未來一個世紀處理馬糞圍城問題」。

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生活的城市並沒有「找到」馬糞圍城的終極方案,原因不是人類缺乏智慧,而是現在的道路上行駛的是汽車,馬糞問題壓根不存在。

在近日舉辦的2018年CCF-GAIR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以這樣一個故事開了個自動駕駛的頭。

言下之意,自動駕駛目前所面臨的一些技術、法規方面的難題,很可能在未來不復存在,因此過多的執拗於當下自動駕駛的不成熟,並無意義。

而另外一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離普通的消費者隨意購買無人車的時代還很遠。

自動駕駛是一項非常好的技術,乃至服務,但在其真正成熟前,普羅大眾不應該成為其試驗品。

自動駕駛的新人舊相

王飛躍在全球的自動駕駛領域中,都屬於「上古時期」的人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其就參與了多個自動駕駛相關的項目,比如NASA的移動機器人,月球探測車,礦山自動駕駛車,以及在uber近日出事故的道路上,試驗通過攝像頭和雷達實現的無人駕駛車VISTA Car。

期間,王飛躍還編著了一本「智能汽車先進傳感與應用」的書籍,以英文版發售。但直到2010年前後,此書都無人問津。

從業近30年的王飛躍,親身感受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其坦言,自動駕駛的研究早在20餘年前,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但直到近幾年才開始被社會關注,創業公司和OEM蜂擁而至,所使用、研究的技術無非就是20年前的老三樣。

自動駕駛之所以能在20年後被重提,關鍵原因是當下的傳感器、車聯網的技術有了質的改變,因此談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應用,才成為了可能。

從2009年開始,中國智能汽車未來挑戰賽(IVFC)每年都舉行,參賽的隊伍基本都是學院派,從國防科大、上海交大、北理工、湖南大學、西安交大、清華大學,到軍事交通學院、武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等。

自動駕駛車也從最開始的比行人慢,到跟隨,超越,行駛的路況也從測試道路,標準路況,延伸到了高速公路、鄉村道路以及越野道路。

從一個高校科研、比賽的活動,走向如今的創業家開口必談的「偉大商業願景」,自動駕駛從孤陋寡聞到家喻戶曉,用了不到數年的時間。但自動駕駛自身的技術難題,解決尚需時日,遠非如外界瘋傳3年量產,5年爛大街。

虛擬測試為主,少量路測為輔

自動駕駛目前最難的問題,在於感知。即讓車輛擁有對行駛環境的探測、認知能力,從硬體上目前的做法是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傳感器抓取環境的三維要素,以期得到環境的全面信息。

但各種傳感器都各有優劣,從物理層面上探測環境所能達到的精度、距離都有限。以視覺為例,目前針對視覺計算研究匯總存在的實際數據獲取和標準成本高、難以覆蓋複雜環境、極端場景樣本稀少、訓練的模型適應性差等。這些場景的處理能力,是制約自動駕駛更進一步的核心。

自動駕駛要模仿人類對世界的感知能力,雖然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器來模仿人類的感官,但很難模擬人類的經驗、學習能力。

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斷地積累各種汽車的先驗知識,並在關鍵的時候產生作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試圖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來儘量逼近人類的學習認知能力。但計算機目前還很難舉一反三,運用經驗去靈活應對實際多變、未知的場景。

為了讓自動駕駛能夠更快的學習實際環境,多數自動駕駛公司、OEM都會希望通過實際路測來不斷積累樣本庫,以及處置突發情況的能力。但一方面實際路測成本高昂,非一般人能效仿,另一方面在實際場景中測試,會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本質上來說,自動駕駛目前還是一個實驗技術,因此如果直接投放到社會道路上,以路測養技術,是行不通的,人類會因此淪為試驗標本。

解決自動駕駛感知問題困難重重,但也並不需要為此杞人憂天。隨著車聯網的發展,5G的成熟,未來的道路將也會具有智能屬性。

屆時,汽車並不需要像如今我們所追求的那樣「敏感」,道路以及車輛信息可以在汽車間實時通達,汽車並不需要識別紅綠燈、交通事故、障礙物,即可通過智能基礎設施得到相應的信息,車與車之間也可以自由通訊,不需要檢測,都可以令行禁止,暢通無阻。

今天讓自動駕駛行業頭疼的感知問題,或許在未來也將會成為一個「馬糞」,不值一提。

王飛躍認為,在自動駕駛的發展初期,應以虛擬測試為主,極少量路測為主。即90%的情況下是通過虛擬訓練,提升自動駕駛感知技術,而以10%的情況路測驗證。使得汽車逐漸在描述車輛、預測車輛、規劃車輛方面,技藝日臻完善。

自動駕駛也需要農村包圍城市

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前景遙遠,那麼對於自動駕駛公司而言,該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呢?

王飛躍表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應用,應從小處入手,間而推廣。簡而言之,就是選取特定的場景,安全隱患下,投入較小,然後以小規模無人車應用試驗,積累足夠的經驗。這些應用場景中,包括園區、小區、港口、特種行業,行業也可以涵蓋物流、配送、礦山等。

這種場景基本環境可控,人車以及無人車與普通車可以進行較好的區分,首先可以隔離無人車對人的安全隱患。

同時,網際網路公司不能妄談對傳統汽車行業的革命,在技術遠未成熟前,這種革命更多時候是對人命的漠視。目前談無人駕駛的大規模商用,是無稽之談,沒有誰能為人的生命買單。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國內首創自動駕駛整車在環測試系統 獲自動駕駛...
    這是在中科院體系內及廣東省高校與科研機構中獲得的首個自動駕駛路測牌照。自動駕駛路測牌照(自動駕駛團隊供圖)「獲得公開道路測試牌照後,我們的自動駕駛車輛將按計劃在深圳市交委劃定的19個市內公開區域中進行智能網聯汽車公開道路測試」,深圳先進院汽車電子中心主任李慧雲研究員表示。
  • 深圳先進院獲中科院內首個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牌照
    1月5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汽車電子中心自動駕駛團隊公布,團隊近期通過了深圳市交通運輸委聯席會議的專家綜合評審,並於今日獲得了由深圳市交通警察大隊頒發的深圳市乘用車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牌照。這是在中科院體系內,及廣東省高校與科研機構中獲得的首個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 自動駕駛規模化難題:更換測試地點等於從頭開始?
    這是自動駕駛行業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正如矽谷的科技巨頭們已將測試環境從加州的測試場地換成了更加混亂的駕駛環境。這有些類似於學習如何在同一時間跑步和爬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公司開發出一款具有商業可行性、完全實現自動駕駛的汽車。更換一個新的測試地點雖然並不等同於重新開始,但考慮到人工智慧對海量數據的依賴,它也並非毫無價值。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優先保護行人還是先保護乘客?那老人與小孩相比呢?如果汽車可以獲得與車禍發生相關的信息,它是否應該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出決定?電車難題已經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流行起來了。事實上,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名為「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的測試,旨在記錄人們對自動駕駛汽車在各種條件下應如何反應的看法。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具體的場景比如這樣,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人橫穿馬路,這時候人工智慧檢測到了這個意外,但是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它就面臨了一個選擇。如果不轉向,那麼會撞死行人,如果轉向,那麼乘客會死於翻車。
  • 中科院研究員王飛躍:人工智慧奠定智慧全球化基礎
    中國日報網6月24日電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23日表示,人工智慧的崛起正在革命性地改變和重塑世界,開啟了新的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新時代。王飛躍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深入講述了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他認為,科技時代已從邱奇-圖靈論題轉向了阿爾法狗論題。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汽車自主行為是一系列複雜的評估和決策過程的自然結果,無法為我們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人們也無法對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信任。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眼下,功利主義已經成了自動駕駛汽車修辭學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而在宣傳時大家總是會提到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全方位安全防護。鑑於美國 2016 年因車禍喪生的人高達 3.7 萬名且有 94% 都是司機犯錯,因此用可靠的機器人替換容易犯錯的人類成了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不過問題是,只關注結果會讓盲目的人們忘記原來自動駕駛汽車也有缺點。
  • 倫理學家靠邊站 ,律師才是解決自動駕駛「電車難題」的定海神針
    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在自動駕駛時代即將來臨時,這個倫理學實驗有了新的意義。如果遇到類似的難題,自動駕駛汽車是選擇保護乘客,義無反顧撞向五名路人呢?還是保護路人犧牲乘客?顯然,這個決定不應該由自動駕駛汽車來做。如果從理論上來講,開發算法的軟體工程師在這裡將扮演上帝。
  • 現代社會的「電車難題」:自動駕駛系統在意外來臨時會撞向誰?
    聞名於哲學界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在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將不再只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每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需要面對的真實問題,系統將決定在發生事故時撞向誰、保全誰。
  •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軟體與服務是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的核心...
    我們在考慮當下技術條件的時候,要去看應用場景,哪些更適合落地,就更關注哪些點。騰訊做自動駕駛,是想更多助力這個產業,給產業提供更大的幫助。總結起來,自動駕駛大概分幾個落地場景,一個是乘用車自動駕駛,一個是礦山、港口、物流等特定應用場景,未來最大的也許是無人駕駛計程車,Waymo 以及國內很多公司都在做這樣的場景測試和驗證。
  • 為什麼說 CCF-GAIR 智能駕駛專場不容錯過?我們梳理了這些亮點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CCF GAIR 2018 智能駕駛分論壇主席鄧志東給出的詞是「第二幕」。他認為,中國自動駕駛的發展從以科研主導為主,邁入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的第二幕,並位居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
  • 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仿真系統 可模擬十億英裡測試
    網易汽車3月29日報導 人工智慧計算公司英偉達日前宣布,推出一款自動駕駛模擬仿真系統Drive Constellation,通過雲計算能力來模擬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遇到的突發情況,收集相關數據。可在超現實環境中處理數十億英裡的虛擬駕駛裡程,模擬邊緣案例並重新創建難以在真實道路上進行徹底測試的條件的能力。第一臺伺服器運行英偉達DRIVE Sim軟體,用以模擬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如攝像頭、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傳感器,提供逼真的攝像頭捕捉和數據,以準確地模擬真實道路上駕駛的情況。
  • 駕駛模擬器之LGSVL篇:一個高保真的自動駕駛模擬器
    1 簡介在過去的幾年裡,自動駕駛汽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研究表明,自動駕駛汽車必須行駛數十億英裡才能證明其可靠性[1],如果沒有仿真的幫助,這是不可能的。從自動駕駛研究的一開始[2],模擬器就在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和測試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仿真使開發人員能夠在不駕駛真實車輛的情況下快速測試新算法。
  • 清華蘇州汽車研究院董漢:測試與驗證是自動駕駛落地的必要條件
    時至今日,自動駕駛從L0到L5,從駕駛輔助ADAS到高級別的完全無人駕駛,把人們對於未來駕駛體驗的幻想一次次刷新。論壇現場,董漢深入淺出從歷史聊到未來發展趨勢,就汽車行業通過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方式,由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新的商業模式驅動發展自動駕駛體驗,創造智能網聯汽車,從而引領交通系統技術變革進行了宏觀分析,帶領與會嘉賓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動駕駛的意義。
  • 自動駕駛「電車難題」如何解?不同的文化給出不同的答案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不可阻擋,自動駕駛成為現實的一天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但在那之前,除了還有技術上的障礙需要克服,我們在享受自動駕駛帶來的便利前,可能還須先解決一個也許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的倫理問題:自動駕駛領域的「電車難題」。交通事故的發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概率事件。
  • 一輛汽車終身壽命70萬公裡,騰訊自動駕駛模擬仿真平臺一天跑完
    騰訊自動駕駛仿真業務負責人孫馳天在會上做了題為《自動駕駛與「頭號玩家」》的演講,他談到「通過高精度地圖、大數據、AI和雲技術,騰訊自動駕駛仿真系統可以讓虛擬場景無限接近真實世界,這種高精度、可擴展的模擬技術,對於自動駕駛系統的檢驗至關重要,可以高效安全的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結合了騰訊遊戲技術的騰訊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在業界具備領先實力。」
  • 【快評】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是一個錯誤的提問
    在聽過與會發言之後,賽迪智庫政法所的專家介紹了對自動駕駛面臨的「電車難題」的幾點看法: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通常是這樣一類問題: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前面兩個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人,比如一個方向是老人另一個方向是婦女,一個方向有1個人另一個方向有5個人等等,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如果無法躲避,應當做出何種選擇,依靠何種算法規則做選擇,以及如果造成損害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 沃爾沃利用最新虛擬技術打造終極駕駛模擬器
    沃爾沃在車輛安全創新方面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沃爾沃工程師們創造了他們所謂的終極駕駛模擬器。這個駕駛模擬器研發目的是幫助他們提高車輛的安全性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全新的終極駕駛模擬器為沃爾沃提供了突破性的混合現實模擬。該裝置有一個移動的駕駛座椅、帶觸覺反饋的方向盤和一個虛擬實境頭盔。
  • 自動駕駛的另一個突圍方向
    Udacity(優達學城)提供給學生進行實操的自動駕駛原型車 | 官方供圖 從最初的蒙眼狂奔到如今逐漸回歸理性,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量產成為各家公司重要的現實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Udacity 的創立意味著 Thrun 選擇了自動駕駛的另一個方向突圍,他們學生的技術觀,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動駕駛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