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志的文學表達——讀《播火錄》有感

2020-11-29 光明網

作者:曾慶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電視紀錄片《播火錄》播出時,曾引起廣泛關注。後來,我有幸為它的文字稿出版作序。《播火錄》一書的作者,是已過古稀之年的趙致真,他也是《播火錄》紀錄片的撰稿、總導演,一位文學和科學知識的融合者。兒時他曾得到作為著名作家的父輩耳提面命式的薰陶,半個世紀前他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積累了深厚的學養。他還是筆力不凡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加上他任期七年的武漢電視臺臺長和隨後二十年的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欄目副總編的經歷,多學科特別是科學史的修養,還有他本人勤於思考和勤奮握筆的秉性。凡此種種,匯聚起來,成就了他這本科學史志作品《播火錄》。

非常難得的是,這部科學史志是用文學的藝術思維和文學筆法表述和書寫的,一流的藝術手法表達的是一流的「科學不朽」的故事,唱響的是「科學不朽」的一首頌歌。

在《科學入口處》,我們看到科學史上許多大無畏的先驅者,像牛頓把錐子插進自己的眼眶做光學實驗,富蘭克林「接引雷電下九天」,雷奇曼在球雷爆炸中殉職,赫斯10次乘氣球飛上重霄發現宇宙線,等等。我們不能不向所有為科學進步作出犧牲的先驅和英雄們深深致敬。他們的利他行為和奉獻精神,讓我想起馬克思那句「站在科學的入口處就像站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的名言,這對今天某些追逐名利以致不惜弄虛作假腐化墮落的所謂「科學家」們,是一種鞭策!

再看《人生有銀》,諾貝爾、索爾維、卡文迪許、海爾、葉凱士等人,這些我們常說的企業家,或者富翁們,捐資和集資辦大學,辦研究院,推動科學進步,他們終其一生,踐行了一個樸素的理念:「賺錢只是機會,花錢才是學問。」「歷史為我們樹立了很多榜樣,有的人死了,但他的錢活著,並繼續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科學不朽,當個人財富融入人類的科學事業,也將會千古流芳,與世長存。」這裡還有一個故事極具現實警醒意義。普林斯頓研究院曾經擁有科學的先驅如愛因斯坦、範布倫、諾依曼、哥德爾、奧本海默、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等,一個個如雷貫耳、光彩耀眼。《播火錄》是這樣描述他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心態的——「不受世俗羈絆,不為生計擔憂,不用講課授徒,不需述職盡責,這裡唯一的使命,就是天馬行空地思考,難怪要被稱為學者的天堂了!」作者還有一番感慨:「當我們豔羨這些科學大師的特權時,又怎能不感嘆班伯克裡兄妹的執著。他們用自己畢生的積蓄,把神聖的科學家供養起來,去研究高深的人類大事和宇宙大事,科學精英們又怎能辜負社會信任和期待呢?」這樣的思考和闡釋,值得深思。

《播火錄》北京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還有《文明的代價》,講述這個世界在享受科學進步和發展的利益時,也曾吃過誤用和濫用科學的苦頭。比如,X光曾經讓一代人受到致命傷害;鐳的發現曾經嚴重攪亂社會文化和生活;乙基汽油為發動機帶來更大馬力的同時,卻把鉛沉澱在子孫後代的骨骼中;氟利昂給了我們諸多的舒適和便利,但卻破壞了臭氧層造成了大災難。如何評估一項科學成果的利弊得失,如何拿捏發展和環境的取捨平衡,考驗著今天人類的操行和智慧。可以說,真正地讓科學的回歸科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再就是《另眼看諾獎》,回顧了諾貝爾科學獎的百年歷史,歷數多種瑕疵、弊端和缺憾,使人們了解許多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有利於人們開闊眼界,更全面、更客觀和更現實地看待諾貝爾獎,以更理性的心態和更達觀的境界,對待世間的名利得失和個人的坎坷挫折。

對於「播火」,會讓人聯想到普羅米修斯把天火偷盜到人間來的神話故事。作者自始至終的創意就是,科學家們繼承發揚普羅米修斯的行為和精神,在人間「播火」以傳承文明。這是一首「科學不朽」的頌歌,是一部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警示錄」。該書副標題就是「科學發現的人文啟示」,這才是這部紀錄片和圖書最重要、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是它的「正能量」所在。

作為一部科學史著作,《播火錄》具有濃鬱的文學特性。雖然大部分是在陳述、描寫,但也有強勢的論說和辯駁。無論結構篇章,還是遣詞造句,都是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一些極富哲理思辨的解說,就是格言和警句。《播火錄》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史的電視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講史,如果只是記錄和描述,那是初級史著;要是對於記錄和描述的史實進一步做思考和闡釋,便是高一級的史著了;如果這史著的表述和思辨,用的是一種詩意化的語言,那就是一種化境式的品格了。通常,我們把這樣的史著,叫作「史」「思」「詩」融匯在一起的史著。《播火錄》就是這樣的史著,是一部充滿了厚重的哲學意味、思辨色彩,同時還非常詩意化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23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新莊|讀《庚子戰「役」詩篇》有感
    激蕩古城的英雄讚歌——讀《庚子戰「役」詩篇》有感馬新莊 看到「庚子戰『疫』詩篇」這本詩集,我便被郭寶光先生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了。我知道他聰明而又幹練,渾身充滿活力。並多次舉行論證會,研討會,鼓動詩人和文學愛好者積極響應「共抗疫情,愛國力行」徵文活動。我看了本集收錄的開封詩友近400首作品,其中有名人大家,也有詩壇新秀的詩作。不管是新詩、散文詩、古體詩、格律詩、新宋詞、新詞等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充滿正能量。內容積極向上,豐富多彩,充分展示了開封詩人的精神風貌。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巴蜀史志》獲四川省期刊協會2020年年會兩次肯定
    會議在總結四川省期刊協會2020年工作時,對四川省地方志辦主辦的省級公開出版刊物《巴蜀史志》進行兩次肯定:第一次是在談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四川期刊單位快速應對、主動作為時,肯定《巴蜀史志》等川刊積極開設戰「疫」專欄、出版戰「疫」專刊,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為奪取戰「疫」勝利貢獻力量;第二次是在談到四川期刊單位精心策劃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奮鬥歷程的選題與活動時,再次提到《巴蜀史志》出版「脫貧攻堅」特刊,用宣傳報導全面
  • 學子講壇丨銀河之巔 ——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
    銀河之巔——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192229  喬千容  「浩瀚的宇宙,往往給予人們神秘的色彩,一望無際的盡頭,是否存有第二地球?」躺在璀璨的星空下,你是否會產生對群星的敬畏與無限的遐想?科幻小說,既表達了人們對宇宙的無限憧憬,也對當今社會下人類的行為作出警示。就讓我們遨遊在書中的宇宙世界,站立在銀河之巔,說出對明日最真摯的祈願!作為人類歷史上不容錯過的系列小說,「科幻之父」阿西莫夫以他絕妙的構思與文筆,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神秘莫測的銀河帝國,也告訴我們科幻小說不僅僅是有科學元素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反思與哲理。
  • 「徵稿」《平涼史志》徵稿啟事
    一、本刊是平涼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史志類刊物。本刊主要發表關於平涼的地方史實、地方志編纂實踐和理論研究性文章,以開發利用平涼市域文化資源,推動平涼地方志編纂理論創新,提升地方志編纂質量為宗旨。主要內容包括城市記憶、史海鉤沉、涇渭文脈、志鑑天地、譜牒擷珍、渭城印記、人物春秋、民俗風情、逸聞掌故、文物勝跡等方面。
  • 從「美學」與「倫理學」視角,看文學與科學理性的關係
    今天我們來一起讀龔鵬程的這本《文學散步》一書,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關於文學的話題,更偏向於對文學的美學闡釋,偏重於理論性,我把其中一部分讀書筆記和大家一起分享,來討論我們這個文學的話題。就如我剛才說的,如果要討論文學相關的話題,我們要知道更為準確的答案,首先是建立在自己擁有多個「結果」的基礎之上。
  • 塔讀文學IP星球主題展位亮相第四屆網絡文學+大會
    第四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將於9月4日——6日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舉辦。集原創文學籤約、分發、版權衍生為一體的網絡文學平臺——塔讀文學已經連續四屆亮相中國「網絡文學+」大會。
  • 楊萬裡夜坐有感,這首七律開篇技法高超,尾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下面介紹的是楊萬裡夜坐有感,這首七律開篇技法高超,尾聯更令人讚不絕口。夜坐南宋:楊萬裡背壁青燈勸讀書,窺窗素月喚看渠。向來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春後春前雙雪鬢,江南江北一茅廬。楊萬裡晚年隱居在家,雖然心中依然記掛朝堂,只是已經無力改變一切,於是他索性忘記得失,少些煩惱,並潛心於文學創作。這首詩就是他晚上睡不著時,起坐讀書,又陷入沉思,然後便有感而發。首聯採用擬人手法,青燈的光焰在旁邊的牆壁上搖曳,好像在殷勤地勸人讀書。天空的素月也隔窗窺看,似乎也在默默地陪伴著他。
  •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  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我不知道這個女子是幸福還是不幸。她帶給我大片大片的孤獨和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手心疼痛得閃著寂寞,絕望像野花般瘋狂滋長,然後告訴自己,我還是一個騎著單車的16歲花季女孩,或許我應該卻無法拒絕安妮的憂鬱塵世和風情萬種。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小晨分享:讀《動物世界的漫遊者》有感—艱辛的旅途
    作文題目:讀《動物世界的漫遊者》有感——艱辛的旅途作 者:小晨晨暑假,我讀了捷克作家馬克塔•斯巴科娃/伊娃•巴託娃和加納•K庫爾多諾瓦的作品《動物世界的漫遊者》。
  •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發表時間:2011-03-10   來源:  錢學森是一個科學大家,是領導,但他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非常注重技術民主。記得在東風—2攻關過程中,在控制室擁擠狹小的房間裡,大家經常就技術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為了一個方案面紅耳赤爭執不下是常有的事。錢學森院長非常關心攻關的進展,每周都親自到我們研究所來聽取飛彈控制系統的情況匯報,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
  • 網絡文學+大會上【有故事de星際郵局】浪漫與野心 | 塔讀文學出品
    網絡文學+大會上【有故事de星際郵局】,是人類的浪漫與野心 | 塔讀文學出品今天,由星際美術館IM(Interstellar Museum)、Longlati Foundation及年輕一代娛樂生活方式平臺Owhat共同發起,星際榮耀i-Space提供全流程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經緯中國及ARTC提供特別支持的IM星際郵局正式營業,塔讀文學作為唯一一個網絡文學平臺參與其中,這一次,我們能夠將人類寫出的好故事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通過故事發現「隱情」,引出問題,這是他從事法律與文學研究有別於劉星教授的一個特點。他又以古希臘神話裡的阿伽門農及其子俄瑞斯忒斯、美狄亞和伊阿宋的復仇故事為例,通過中西方古代對復仇態度的變化闡釋了之所以禁絕復仇的理由,從而凸顯法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的重要性。這在一般的故事或調查中很難看到,這是文學的力量,它用更加精細的語言去表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東西。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大神」的題材——玄幻小說不同,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  為科幻世界打造一個「帝國」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  如果你是星球大戰、阿凡達、異星戰場的粉絲,要選擇讀一本科幻小說,那麼,阿西莫夫的科幻系列《銀河帝國》是不二之選。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觀書有感」倒背如流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觀書有感》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池塘邊。
  • 你讀不懂西方文學,很可能是因為看了「假」翻譯
    關於為什麼不愛看西方文學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是翻譯的原因。錢鍾書先生也說過:「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作品拒絕讀者。」(見《林紓的翻譯》,收於《七綴集》)這些翻譯得不好的西方文學作品,自然讓人難以卒讀。文學翻譯人才難得翻譯無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錢鍾書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