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為啥年輕人總被嫌棄?

2020-11-27 騰訊網

「現在的年輕人啊,比我們當年差遠了……」

你是否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 是否早就習以為常?

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當然,還有那些伴隨每一代人長大的聲音。

八零後亮相時,社會驚呼「垮掉的一代」,指責他們是「小皇帝」、「自私自利」,仿佛國將不國。

九零後登臺時,聽到的則是「墮落的一代」、「娛樂至上」的字眼。

零零後更是不時被冠以「腦殘」、「中二」的字樣。

「你們這一屆,是我帶過的最差的學生……」 丨 圖蟲創意

不只是中國,美國的千禧一代也同樣遭到猛烈吐槽,隨後是2000年後出生的Z一代。

年長者和新生代似乎永遠不和。這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話題,跨越世代、跨越國籍、跨越文化。新生代不斷冒出來,年長者總是抱怨「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像話」,而年輕人也總是憤怒反擊。

這到底是事實還是偏見?

連科學家都會陷入這樣的思維慣性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記憶問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茨科(John Protzko)說。他和他的同事對這個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引起普羅茨科興趣的是一次偶然的經歷。

2017年,普羅茨科查閱了一個橫貫60年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孩子在「延遲滿足」方面的測試得分。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係、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丨 圖蟲創意

在分析數據之前,普羅茨科訪問了260位發展心理學家,請他們預測:隨著時代發展,在延遲滿足、抵制誘惑方面,年輕人是變得更強了,還是更弱了,抑或基本一致?作為發展心理學家,他們對兒童行為的趨勢應該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

84%的專家選擇了變差或者不變。

然而,他們錯了。60年的大數據顯示,得分有上升的趨勢,現今年輕人的延遲滿足能力其實比上一代更強。

連世界頂尖的、專門研究認知發展的科學家都會不自覺地掉進「一代不如一代」的思維慣性中,遑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

做實驗,揭開部分面紗

這引起普羅茨科的深思,他想知道:為什麼每一代的年長者,總會認為當下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為此,普羅茨科小組共進行了五項實驗。

1

第一項:權威主義傾向

這裡指個人對權威、長輩的尊重和服從傾向。

實驗對1824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讓他們回答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年輕時尊重長輩,同時客觀測量了他們的權威主義傾向。

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在尊重長輩方面不如以前。並且,這一觀點與被訪者自身的權威主義傾向有較顯著的相關性。也就是說,自身在服從權威這方面得分越高,越傾向於認為如今的年輕人「無禮」。

2

第二項:智力方向

實驗評測了另一組被試的智力水平,同時測試了他們的權威主義傾向,然後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聰明。

實驗結果是,總體而言,被試者認為兩代人的智力方面沒有變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身智力得分越高的人,越傾向於認為這一代不如上一代聰明。另外,權威主義傾向得分與這一觀點沒有相關性。

3

第三項:閱讀喜好

實驗重新選取了1500名被試者,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愛讀書。同時對他們進行「作者認知度測試」,這個測試可以反映被試的閱讀量多少。

實驗結果表明,總體上,被試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的人愛讀書並且自身閱讀量越大的人,越傾向於這麼認為。

人們傾向於認為「一代不如一代」。丨圖蟲創意

這三項實驗表明,人們傾向於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涉及具體方面時,被試者本身該屬性越強,越認為在那一點上今不如昔,比如實驗中越喜歡讀書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孩子不愛讀書。並且,當一個年長者比較兩代人時,是將自己作為上一代人的基準的

需要注意的是,崇拜權威維度上得分較高的人群,在評價今昔年輕人的智力、讀書問題時,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傾向,這說明崇拜權威者並不是天然對年輕人更加苛刻

實驗者猜測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取樣偏差,人們做比較、判斷時,對於過去一代的樣本,選取的都是那些與自己在這方面相似的人。二是有偏差的記憶,人們將自己當前的狀態投射到過去的自己,以及過去同一輩的所有年輕人身上去。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進一步探索,再來兩項實驗

為了進一步探索背後的原因,研究者又進行了兩項實驗。

4

重複實驗三,同時加入主觀測評

第四項實驗換了一批被試,重複了實驗三,但這一次加入了幾項主觀測評:參與者自身喜歡閱讀的程度、參與者年少時喜歡閱讀的程度,以及參與者兒時朋友喜歡閱讀的程度。

結果仍然表明,越認為自己博覽群書的被試,越傾向於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讀書。

他們並不認為每一代人的閱讀興趣是穩定下降的,他們傾向於認為今天的孩子在閱讀上的表現呈現斷崖似的跌落,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甚。

普羅茨科認為,這個觀點,來源於一個人對年少記憶的美化。那些傾向於認為自己年輕時很愛讀書的被試,也更傾向於回憶起他們的兒時同伴喜歡讀書,潛意識裡,他們美化了當時整體的讀書氣氛。

5

重複實驗四,然後給予錯誤的反饋

第五項實驗引入了1500名新的參與者,然後給予他們錯誤的反饋

首先,對被試重複進行了實驗四,就其中的閱讀量測量,隨機告訴一部分人他們測試成績很好(位於同齡人中前15%),同時告訴另一部分人測試成績很糟(位於同齡人中後15%)。然後重新測試了這些參與者關於兩代人閱讀能力的看法。

實驗結果表明,被給予較差評價的被試,無論他們真實閱讀水平如何,對待年輕一代閱讀能力的態度都更加寬容,不再那麼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顯著遜色。

被給予較差評價的被試,無論他們真實閱讀水平如何,對待年輕一代閱讀能力的態度都更加寬容丨圖蟲創意

實驗還顯示,這種有偏差的反饋影響了參與者主觀上對自己閱讀能力的評價以及回憶自己年少時閱讀能力的評價,但沒有改變他們對兒時同伴閱讀能力的評價

這一結果反對了前面所述的取樣偏差的猜想,支持了記憶偏差的分析。

回顧五項實驗,研究者總結:「一代不如一代」效應實際上是人們一種下意識的傾向,源自於對自身記憶的美化。

記憶會被美化

人類的記憶並不是錄像帶,當我們回憶時,大腦的工作方式並不是分毫不差地倒帶重播。

記憶是被重構的。

當我們喚起記憶時,大腦需要從信息海洋中篩選出需要的記憶碎片,然後拼在一起。這時的大腦表現得像一個編輯師,一切都要在毫秒級別內完成,於是它只能倉促地把那些最容易找到的碎片拼接起來。並且,在對記憶進行切分、添加和融合時,大腦非常擅長掩藏編輯的痕跡。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記起來的事情就是100%的真實情況,這是一種錯覺」,專門研究情緒記憶的心理學家琳達·萊文(Linda Levine)說。

我們的記憶輸出存在偏差。在回憶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當前的狀態投射進去。例如,當我們回憶過去和某人的關係時,如果現在和這個人關係緊張,我們會更多地回憶起過往不那麼友善的相處片段。如果現在相處融洽,我們會更多地回憶起過往的歡樂時光。當下的關係,給過去的回憶加了一層濾鏡。

當我們喚起記憶時,大腦需要從信息海洋中篩選出需要的記憶碎片,然後拼在一起丨 圖蟲創意

甚至,當人們被問起過去一個星期的進食情況時,回答都會被當時的饑飽狀態所影響。被試是飢腸轆轆地進入被試室,還是剛剛大餐一頓,回憶的結果、所做的陳述都會有所不同。

同樣的,為了對比兩代年輕人,我們需要回憶自己那一代年輕時的情景。但是,過去的記憶不會像當下這樣清晰可見,我們並沒有關於過去的詳實數據。這太難了,怎麼辦呢?用當下的信息去填充吧。

然後,正如前面實驗的結果,自身現在越愛讀書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讀書。自身當下越聰明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太靈光。當下越尊重權威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孩子都任性自我不尊重長輩。注意,這裡的自身情況,是客觀得分,不是主觀想像和暗示。

事實是,如果現在的你是一個很好學的人,當被問及年輕時的情況時,你的記憶是被當今狀態潤色之後的記憶。你會情不自禁地把當下好學的印象代入進去,共同形成整體「記憶」。

我們會用當下的信息去填充過去的記憶丨圖蟲創意

當然,「一代不如一代」思維的原因可能並不止這一種,記憶偏差只是一部分。

有可能,「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種人們被灌輸的文化隱喻,我們總認為過去的時光更加美好,這是一種信仰,因為不再擁有而顯得尤為珍貴的濾鏡。

也有可能,「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種錯覺,年長者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進行選擇,用來評判的多是「好學」、「忠誠度」、「毅力」這些更為年長者喜好和重視的指標。而那些年輕人更為擅長的能力,例如「科技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則很少被考慮進來。

年長者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進行選擇,而那些年輕人更為擅長的能力則很少被考慮進來丨圖蟲創意

我們暫時無法窺得全部的真相,但至少,當了解部分背後機制時,可以不那麼焦慮。其實,數據顯示,當下一代在很多方面都強過上一輩。美國的調查表明,年輕一代藥物成癮率更低、喝酒更少、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也有所推遲。在中國,無論是否被貼上自我任性的標籤,新一代人的知識面更廣、適應新興科技的能力更強,也是不爭的事實。

新一代年輕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會老去,也會這樣去看待下一輩,並同樣發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抱怨。這個思維定勢也許還會長久地存在下去。

理解這樣一個機制,也許有助於年長者更加寬容地評價下一代人,也可以使得新生一輩在面對責難時更為平和,不再那麼憤怒和逆反。

相關焦點

  • 火影忍者: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忍者們,應該看看你們
    近日,嗶哩嗶哩發布一段演講視頻,認可、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火影忍者》完結了,鳴人、佐助、小櫻,以及以前年輕一代的忍者也都為人父母,現在不僅是木葉忍者村還是其他村莊,都已經大變樣了,城市的味道越來越濃,忍者不再是人們首選的職業,因此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忍者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 一代不如一代是大概率事件,那麼歷史是如何實現螺旋式上升的?
    一代不如一代是大概率事件,那麼歷史是如何實現螺旋式上升的?很簡單:少部分上升的人,創造的總量加起來,超過上一代。不要覺得只有高知高產的1%家庭,他們的後代才會一代不如一代,數據顯示百分之八九十都不如父母輩。其實普通人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舉個例子,縣城就有很多工薪階層,孩子畢業了做份普通工作,結婚了,老人家給買個房。之後小兩口花錢大手大腳,就這麼過下去。
  • 不能讓孩子一代不如一代
    否則,孩子就必定一代不如一代,那麼,國家民族的希望何在?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這樣,其實也是在創造我們自己將來的貴人。大家加油!
  • 相比設計師一代不如一代的國家,希臘珠寶與服裝設計師卻人才輩出
    但師傅和徒弟的水平,必然會有一些偏差,所以有時就連不混時尚圈的網友,都隱約感覺到歐洲一些品牌的設計,在掌舵人去世後,缺乏足以改變世界服飾歷史的創新,是一代不如一代,反倒是國土面積比較小,製作工藝歷史悠久的國家,誕生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新銳設計師,以及高定設計品牌,比如黎巴嫩,再比如希臘。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喪文化」下,熬夜成為了年輕人的「標配」,踩點上班成為了年輕人的共同能力,叫外賣也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看到,年輕一代,是焦慮的一代,是無奈的一代,也是「廢掉」的一代。「喪文化」的出現,是有很複雜的社會因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社會生存壓力大每年都是最難就業季,房價剎不住車,工資跟不上通脹,愛情成為了一場買賣,年輕人的生活環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致使年輕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變得麻木
  • 為啥以前農村迷信鬼神,各種傳聞層出不窮,為啥現在年輕人不信了
    為啥以前農村迷信鬼神,各種傳聞層出不窮,為啥現在年輕人不信了?大家都知道,我國也是有著專門的神話體系的,最為出名的無疑就是天庭與地府了,對於傳說居住仙人的天庭嚮往不已,對於地府卻十分畏懼,認為是魂歸之所,人死後如果作惡還得下地獄。
  • 詩劇演出圓滿成功 為新一代年輕人書寫時代精神和強音
    原標題:詩劇演出圓滿成功 為新一代年輕人書寫時代精神和強音自本月5日揭幕的詩劇《普及美學原理》已連續在廣州正佳大劇院上演五天,1月9日落下帷幕。演出由湯盛文化出品製作,由邱偉傑編劇導演,廣東省中青年優秀演員胡煒、崔冰、馬俊雯、周鼎恆等人主演,張芷璇、羅振華等新人加盟。
  • 為什麼血族的力量一代比一代弱?兩大原因!
    這個世界絕大部分遵循「進化論」原理,後人總比前人強。哪怕在諸神的世界,無論眾神之王奧丁、眾神之神宙斯,都屬於第三代神王,力量明顯強過他們的父輩祖輩。奧丁完成了他的前任們不可能完成的事,開創了九大世界。宙斯則繼承了家族相愛相殺的精神,學他的父親殺掉了自己的父親而登上至高神座。然而,只有一個種族例外。
  • 海賊王:同樣是傳說一代,雷利大媽生龍活虎,白鬍子為啥疾病纏身
    那麼不禁要問了,為啥同樣是傳說一代,卡普雷利生龍活虎,而白鬍子卻疾病纏身時日無多了呢?筆者認為這個現象主要和白鬍子出身有關。根據劇情顯示,老白出生在偉大航路一個非常貧窮的小島上,從小養成了節衣縮食的習慣。小島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貧窮到島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凡是有行動能力的年輕人都離開了,有些投靠萬國這樣的勢力,有些像白鬍子一樣出海闖天地。
  • 數字時代,究竟是製造「白痴」一代,還是更有創造力的一代?
    電子設備們真的創造了更具競爭力的一代麼?法國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米歇爾·德斯穆格特持反對意見,他在著作《數字白痴工廠---屏幕對年輕一代的危害》中表示:電子屏幕正在危害著新一代人的成長,「數字時代的孩子」智商將比他們父輩更低。
  • 新一代年輕人正在看清資本主義的真面目
    這篇文章揭示了統治階級的虛假意識,並用實際案例向本國乃至世界的新一代年輕人展示資本主義制度真正的階級性質和社會現狀,指出當前的任務是建立起階級意識。 資本主義是一種有辱人格的,帶有剝削性和破壞性的制度——但只有少數英國青年意識到了這一點。這並不是因為這一觀點不正確,也不是因為大多數年輕人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狂熱支持者。
  • 古巴親歷記|「千禧一代」、網際網路與「後卡斯楚時代」難題
    走近各個投票站,不難觀察到大部分工作人員和選民都上了年紀,「千禧一代」(出生於1984年至2000年)的面孔較為少見。幾位20歲左右的年輕人蹲在哈瓦那Obispo大街的票站前倒賣上網卡,經過一番交易與攀談,他們笑著說道:「我們並沒有必要投票,賺錢就好。」
  • 千禧一代vs嬰兒潮一代
    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的嬰兒潮一代,是美國50多年來人數最多的一代人。自1993年以來的四位美國總統都是嬰兒潮一代。但是到2019年,他們的鼎盛時代將落幕。世代是一個頗具彈性的概念,但皮尤研究中心依據廣泛接受的定義判定,2019年將是嬰兒潮一代人數被新世代超越的一年。這個取代他們成為最大群體的世代即所謂的千禧一代。千禧一代與嬰兒潮一代迥然不同。
  • United States||嬰兒潮一代的最後一戰
    Young people are the most likely to work in jobs vulnerable to closure, such as waitressing or retail.這是屬於年輕人的一年。反對種族不公的抗議者大部分是20來歲的年輕人。政府從六月份開始逮捕抗議活動中心地(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所有抗議者,其中被逮捕者的平均年齡在28歲。
  • 奇點和小包總都愛安迪,為啥富一代鬥不過富二代?
    富一代奇點最終還是沒能贏過富二代「小包總」。那個和安迪一樣高智商又理智的男人,終究沒有贏過那個和安迪不一樣、不夠聰明又沒那麼穩重的「小包總」。 01奇點和安迪相識在科幻網站。因為小包總「上線」了。小包總是什麼樣的呢?多金,富二代;浪漫,會調情會泡妞;看起來輕鬆,他總是一副痞痞的樣子,難得正經;又深情,看上安迪之後就會使出渾身解數來追。當然,他也會努力,也會一本正經地談生意。
  • 三聯生活周刊:誰是最愚蠢的一代
    青年一代沉迷於網路遊戲、社區交友,於是,他們被認為是「最愚蠢的一代」。憂心忡忡的長輩們擔心,網際網路和技術的發展,讓年輕一代沉迷於娛樂,沉迷於自娛自樂,而不是思考和創造,他們沒有求知慾,沒有感受複雜狀態的能力,沒有更好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如果這些判斷不對,至少還有一個疑問值得深究:他們真的很好地利用了技術的發展嗎?
  • 美研究者稱10後是「最蠢」的一代,人類智商正在倒退?
    同時,在調查報告中,弗林也表示,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智商,由於教育環境的優越性,的確智商呈現代代遞增的情況。 一直到21世紀之前,「弗林效應」都被認為是人類快速進化的最好證明,但是伴隨著2018年一項最新智商調查研究的出爐,「弗林效應」出現了悖論,因為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1985年之後出生的人群,每一代人的整體智商,都要比上一代下降7%,特別是如今的10後,更是被認為「最蠢」的一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LOL在毒害中國年輕一代
    這個遊戲真的在毒害年輕的中國一代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位遊戲從業者是怎麼說的。 簡單的說,世間毒藥常有,能自持者不常有。 按先人的說法,若不為無益之事何以悅有涯之生。 若為悅有涯之生棄有益之事,如果題主認為這標準算是毒害。那我認為是的,以英雄聯盟為代表的遊戲在毒害年輕的中國一代。
  • B站、衛視跨年演唱會,誰更懂年輕一代?
    或許,在投資人眼裡,通過這場晚會,他們確信B站更懂這代中國年輕人。宮鵬說,「《中國軍魂》出來以後,整個彈幕紅挺讓我吃驚的,原來彈幕跟我想的還是有點偏差,大家特別熱議這個節目,一片紅。」90後、00後年輕人為一首軍旅電視劇片頭曲而瘋狂刷屏,這和很多人對90後、00後的印象完全不同。
  • 牙齒進化論:智齒為啥被嫌棄?
    這樣,它們就使勁蹬腿伸脖子,慢慢的,慢慢的,一代又一代,脖子越來越長,就變成看今天的這個模樣。雖然如今更先進更科學的自然選擇論已經代替了用進廢退說,但這並不能說明拉馬克的理論沒有用了,至少在口腔醫學方面,它依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說:智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漏洞,所以它才會那麼招人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