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前後,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終於等到了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專家發回的消息,一個月前,李策宏和團隊在峨眉山發現的蕨類植物,確定為「二郎山神草」——光葉蕨。光葉蕨是中國、四川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
峨眉山「巧遇」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光葉蕨
發現者:此前只在資料上見過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告訴紅星新聞記者,6月15日前後,他和團隊在峨眉山開展植物多樣性調查,「相當於人口普查,看這片區域有哪些植物。」李策宏說,在一處陡峭的懸崖上,他無意間發現了光葉蕨的存在。
「可以說是巧遇吧。」李策宏說,第一眼看到光葉蕨時,他覺察到了其形態特別,但到底是不是光葉蕨,他也拿不準,畢竟此前也只在圖片資料上見過,從未見過實物。現場查閱植物志,對其形態特徵進行詳細的對比觀察,與光葉蕨「有80%—90%的相似度。」
光葉蕨-原景植株
隨即,李策宏用手機拍攝了光葉蕨的照片,並小心翼翼地採集了植物葉片材料,送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進行室內分析。7月13日前後,李策宏收到了回復,確認證實這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光葉蕨。「還挺高興的。」李策宏說。
形態特殊,一葉成型
一度被認為是已經絕滅的少數物種之一
據資料,光葉蕨為中國特有珍稀瀕危蕨類植物,因特產於四川省天全二郎山局部生境,又有「二郎山神草」之稱。1963年,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王文採在雅安市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一帶的潮溼溪邊陡崖石頭上,第一次發現了這種特殊形態的植物,根據植物形態,王文採曾判斷,光葉蕨的形成年代,比大熊貓出現還久遠。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據這株模式標本,發表了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光葉蕨。
光葉蕨形態特殊,整株僅有一至二片葉子,一條葉軸上對稱、密集地分布著數對羽片,而它的孢(種)子,則暗藏在羽片背部的孢子囊群中。
光葉蕨-葉背孢子囊群及株芽
隨後,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光葉蕨都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光葉蕨被列為瀕臨滅絕。到了1999年,中國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名錄中,光葉蕨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全國極小種群物種。
近10餘年來,有專家學者也曾多次尋找,均未發現其蹤跡,一度被認為是中國已經絕滅的少數物種之一,也是被報導的中國第一個野外絕滅的蕨類植物。直到2013年,在原產地附近才重新發現。「我也去二郎山找過幾次,一次都沒見到。」李策宏說。
僅發現2個小居群
對發現地址嚴格保密保護
根據《中國植物志》信息,光葉蕨生長在林下陰溼處,海拔約2400米左右。此次李策宏和團隊所發現的光葉蕨,則生長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溫帶落葉闊葉林下的灌從中和蔭潮巖石上,「數量很少。」李策宏說,經過仔細地考察發現,光葉蕨生長在不到10平方米的範圍內,僅有2個小居群,不到50株,而成年的個體僅有幾株,能夠產出孢子、繁育的個體就更加「少得可憐」。「現在我們也不知道,它生長到可以長出孢子,需要多長時間。」李策宏說,為了儘可能地保護極度珍貴的光葉蕨,對發現地的具體地址,是需要嚴格保密的。
光葉蕨-原景植株
光葉蕨新的「現身地點」,將有助於探討中國植物區系的形成機制和分布特點,對研究人員深入探討東亞與北美植物區系的聯繫和區別,揭示東亞-北美間斷分布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沈佳妍
受訪者供圖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