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科普|「特立獨行」的光葉蕨

2020-09-10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前不久,一則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的消息躥紅網絡。這個被稱作「二郎山神草」的物種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縣二郎山,此次在峨眉後山被發現,刷新了學界的認識,也讓很多人心生好奇:光葉蕨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草?它有何神奇之處?

峨眉山發現的光葉蕨

神秘的「草」曾「銷聲匿跡」30多年

1963年,光葉蕨首次被發現。當時,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王文採來到雅安市天全縣二郎山的團牛坪一帶,在潮溼的溪邊陡崖石頭上,找到了這種地表只有一片葉子、根深不到兩釐米的植物。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據這株模式標本,發表了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光葉蕨。

此後的30多年時間裡,光葉蕨幾乎處於「隱身」狀態。「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總是見不到光葉蕨的影子。」天全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楊洪忠回憶,王文採當年發現光葉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中,光葉蕨被列為瀕臨絕滅。1999年9月9日起施行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光葉蕨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直到本世紀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邢公俠才在二郎山區域重新發現光葉蕨。此時,距離它首次被人類記錄,已過去了30多年。

一直被認為是二郎山獨有的光葉蕨,在前不久,又一次刷新了植物學家的認知。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等人在峨眉後山發現了光葉蕨的小種群,「我們也很意外,剛開始都不敢相信。」6月,李策宏和團隊來到峨眉後山進行植物多樣性考察,偶然發現一株形態奇特的蕨類植物。通過反覆查閱植物志,對其形態特徵進行詳細的比較觀察,並邀請北京蕨類專家進行室內分析,經過多方求證後才於7月發布了消息。

業界專家認為,此次在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極大地豐富了對該物種分布規律和演化歷史的認識,對深入探討東亞與北美植物區系的聯繫和區別,揭示東亞-北美間斷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對光葉蕨物種種質的遷地移栽和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光葉蕨人工繁育過程

挑剔的「草」對於雨水有著偏執的喜愛

光葉蕨「長相」十分特殊:它通常只有一片葉子,很薄,長約40釐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滿10多對對稱的羽片,羽片最寬處只有8釐米。它的盛放種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長在羽片上。可以說,一片葉子,幾乎就是一株光葉蕨的全部。依據它的形態,王文採曾判斷,光葉蕨的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光葉蕨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年代久遠,還因為數量太少接近瀕危。光葉蕨是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的頭號物種。2013年9月,科研人員在二郎山找到一個殘存的種群,全部只有103個片葉;2020年6月,又在峨眉後山發現幾株光葉蕨。但是,光葉蕨的人工繁育難題一直沒有解決。物種總面積不到20平方米,總數量不足100株的現實沒能改變。

由於光葉蕨的根系不是很發達,所以棲息地陽光基本照射不到。目前已發現的光葉蕨三處種群所在地,均位於背陰坡的水邊,溼度常年維持在65%以上。光葉蕨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海拔分布相對較高,大致為海拔2300-2500米之間,分布幅度極其狹窄;潮溼、多霧、無直射光;「盤踞」於溪溝邊附近的巖壁上,多有苔蘚伴生,土壤為弱酸性土。「太特殊了。它對生存環境過於『挑剔』。」省林科院林研所相關負責人說。

此次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的區域小氣候環境與二郎山相似。李策宏認為,「可能這裡以前也有,但是沒有被發現。」不過,他也不排除從峨眉山到二郎山有光葉蕨分布帶的可能性,但這有待進一步科考結果證實。

挑剔的光葉蕨自帶一份「特立獨行」,是無數植物學家為之傾倒的對象。在楊洪忠看來,它身上承載了太多的生態學、生物學價值。作為中國特有種,光葉蕨介於蹄蓋蕨屬和冷蕨屬之間,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在研究蕨類植物雜交和蹄蓋蕨科的系統發育上具有關鍵性作用。

光葉蕨人工繁育過程

人工繁育

葉片上不起眼的小突起藏著光葉蕨的大秘密

意外識珠芽三部曲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解剖小突起,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2018年,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

光葉蕨野外種群不過百餘株,讓它們徹底擺脫瀕危狀態,首要思路是開展人工繁育。從2013年開始,四川啟動了極小種群保護與拯救行動,光葉蕨等14個極小種群植物被首批納入保護與拯救範圍。但多年來,人工繁育工作一直困難重重。

近日,好消息傳來,經過5年探索,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陳小紅破解了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向光葉蕨人工種群的建立和野外回歸邁出新的一步。

探索

常規孢子繁殖方法困難重重

蕨類植物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又稱孢子繁殖,是蕨類植物主要的繁殖手段。

野生狀態下的光葉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據了解,此前的大多數研究,也主要聚焦於孢子繁殖。每年五六月間,孢子囊開始形成,至9月底孢子囊成熟炸開,孢子彈出並散落於地表。當遇到適宜的萌發條件後,孢子才能萌發產生配子體,配子體上再產生頸卵器和精子器,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再形成胚而產生新植株個體。但孢子要萌發成苗必須具備合適的繁殖條件。

多年的人工繁育實驗表明,光葉蕨的孢子繁殖比較困難,其孢子萌發時間長達60天,且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並未真正成苗。野外種群觀察也發現,每年光葉蕨植株數量增長極為有限,表明野外孢子繁殖受到明顯限制,孢子萌發率極低,對光照、氣溫、溼度、土壤等的要求極苛刻。孢子繁殖成苗困難,也就使得人工繁育困難重重。

新路

意外發現光葉蕨的珠芽繁殖

陳小紅破解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並不是從孢子入手,而是無意間找到一條新路。

2013年,陳小紅承擔了「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雅安市範圍的調查任務。在二郎山,她第一次遇到光葉蕨。「在一個小水溝的兩塊石頭上,光葉蕨從巖石縫隙裡伸出葉子,在風中搖擺,好像在衝我招手。」此後的調查中,陳小紅再也沒有在別的地方看到過光葉蕨。越是稀有,越是好奇。從事木本植物研究的她,被這株「神草」迷住了。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這次,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中國植物志》記述光葉蕨屬「在分類位置上是介於蹄蓋蕨和冷蕨屬之間,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軸頂部下側具有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

好奇心的驅使下,陳小紅想要解開小突起的未解之謎。由於光葉蕨是瀕危植物,不能隨便採集,她在秋季撿拾了幾片枯落葉,此時上面的小突起還沒有完全枯萎。

開始,她懷疑小突起是病害,直接把樣本送到病理檢驗室,但檢驗結果一切正常。陳小紅不死心,又做了解剖,橫切小突起之後,驚訝地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當時就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根據她的觀察,葉片枯萎後,小突起還在生長,看起來像在發芽。

此後,陳小紅團隊持續跟蹤研究。到2018年,初步完成光葉蕨瀕危機制的研究,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光葉蕨的珠芽位於成年植株羽片頂端的小脈中部,每個羽片頂端著生1至4粒珠芽,1個葉片可結出近80粒珠芽。團隊觀察發現,珠芽成熟後掉落到土壤,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得出珠芽繁殖是光葉蕨的一種新繁殖方式。

如今,陳小紅團隊已經在實驗室利用珠芽培育出光葉蕨小苗。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其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分類學上對光葉蕨的認知,而且為光葉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經濟、快捷而又有效的技術方法。光葉蕨在走過了發現難、繁殖難後,野外回歸建立新的人工種群已指日可待。(作者 寇敏芳 編輯 王強)

相關焦點

  • 「特立獨行」的光葉蕨: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原標題:「特立獨行」的光葉蕨前不久,一則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的消息躥紅網絡。這個被稱作「二郎山神草」的物種牽動了很多人的心。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據這株模式標本,發表了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光葉蕨。此後的30多年時間裡,光葉蕨幾乎處於「隱身」狀態。「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總是見不到光葉蕨的影子。」天全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楊洪忠回憶,王文採當年發現光葉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 揭秘「特立獨行」的光葉蕨: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總數量不足100株
    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據這株模式標本,發表了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光葉蕨。此後的30多年時間裡,光葉蕨幾乎處於「隱身」狀態。「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總是見不到光葉蕨的影子。」天全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楊洪忠回憶,王文採當年發現光葉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中,光葉蕨被列為瀕臨絕滅。
  • 珍稀蕨類植物光葉蕨的保護和現狀
    從頒布的情況來看,從中可以看出光葉蕨等三種屬植物的珍稀程度,以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世界上最耐寒的高山蕨類植物玉龍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光葉蕨。光葉蕨(學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為我國特有物種,屬於蹄蓋蕨科、光葉蕨屬常綠蕨類植物。
  • 峨眉後山發現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
    經過反覆比對和研究,確認其為光葉蕨。起初,李策宏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將標本和照片等資料發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所進一步甄別。北京植物所張憲春教授經過近一個月嚴謹的研究和檢測得出結論,李策宏發現的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光葉蕨。光葉蕨是1963年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被首次發現,之後數十年未見。
  • 「二郎山神草」——光葉蕨,你了解嗎?
    近日,一則《數量極為稀少「二郎山神草」光葉蕨首現峨眉山》的相關報導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不僅刷新了學界的認識,也讓很多人心生好奇:「二郎山神草」光葉蕨到底是什麼稀有寶貝呢?小編這就為你細細道來。二郎山光葉蕨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被稱作「二郎山神草」。光葉蕨通常只有一片葉子,葉片薄,長約40釐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10多對對稱的羽片,羽片最寬處只有8釐米,它盛放種子的孢子囊就長在羽片上。
  • 「神草」光葉蕨 首次現身峨眉山 曾消失30多年
    光葉蕨的奇特之處在於,一片葉子,幾乎就是一株光葉蕨的全部。它通常只有一片葉子,很薄,長約40公分,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10多對對稱的羽片,羽片最寬處只有8釐米。它的盛放種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長在羽片上。依據它的形態,王文採曾判斷,光葉蕨的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張海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於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被發現。目前,數量不足100株,均為野生植株。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員依靠其珠芽成功實現光葉蕨人工繁育。  此前,有機構開展了光葉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未真正成苗。
  • 數量極為稀少 「二郎山神草」光葉蕨首現峨眉山
    在峨眉山發現的光葉蕨。被稱為「二郎山神草」的光葉蕨,日前被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科研人員在峨眉山發現。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
  • 四川特有極危珍稀蕨類植物 光葉蕨首現峨眉山
    日前,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終於等到了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專家發回的消息,一個月前,李策宏和團隊在峨眉山發現的蕨類植物,被確定為「二郎山神草」——光葉蕨。光葉蕨是中國、四川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中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李策宏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6月的一天,他在一處陡峭的懸崖上無意間發現了光葉蕨的存在,隨即用手機拍攝了照片,並小心翼翼地採集了植物葉片材料,送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進行室內分析。
  • 峨眉山發現四川特有極危珍稀蕨類植物「二郎山神草」——光葉蕨
    李策宏說,第一眼看到光葉蕨時,他覺察到了其形態特別,但到底是不是光葉蕨,他也拿不準,畢竟此前也只在圖片資料上見過,從未見過實物。現場查閱植物志,對其形態特徵進行詳細的對比觀察,與光葉蕨「有80%—90%的相似度。」光葉蕨-原景植株隨即,李策宏用手機拍攝了光葉蕨的照片,並小心翼翼地採集了植物葉片材料,送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進行室內分析。
  • 「二郎山神草」光葉蕨首次現身峨眉山 曾消失30多年,僅在二郎山...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寇敏芳)被稱為「二郎山神草」的光葉蕨,日前被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科研人員在峨眉山發現。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光葉蕨有何特別之處?
  • 瀕危物種拯救②丨拯救"二郎山神草"光葉蕨!有人為其追蹤了30年
    8月23日上午,副所長餘凌帆翻著手中的資料,那是光葉蕨孢子的採集方案。如果天氣沒有出現大的變化,9月底,就可以採收今年的光葉蕨孢子囊——那是光葉蕨的種子。作為四川特有瀕危物種,有關於它的風吹草動,始終牽動著餘凌帆的科研團隊的心。2013年,四川啟動極小種群拯救與保護行動,光葉蕨被納入其中。
  • 一種看似普通,但價值卻珍貴的「蕨葉一枝蒿」,若遇到請善待
    本次要分享的植物是一種看似普通,但價值卻珍貴的「蕨葉一枝蒿」可能你常年生活在大城市裡對此物不熟知,不過沒關係,今天筆者就趁著機會為你撰寫,相信等會你明白它整體的作用後未來肯定會重視的。據得知:此物屬於地蕨科,在植物界中蕨科是比較常年也是最多的,可這種蕨葉一枝蒿可不太相同,若是遇到請善待。
  • 林草科普|瓊島蕨跡
    記者 李天平 攝桫欏的幼葉。 有點像椰子樹,又好似棕樹,直到瞥見它的葉片背後密布著一個個褐色的斑塊隆起,且幼葉拳曲狀如小兒握拳,其蕨類植物的真實身份終於暴露無遺。可印象中的蕨不都是矮小纖弱的草本植物,這樣一個動輒五六米甚至更高的大傢伙也叫「蕨」?
  • 水瓶男很喜歡特立獨行,越是常規綱常的,他們就越是厭惡,對嗎?
    水瓶男很喜歡特立獨行,越是常規綱常的,他們就越是厭惡。水瓶男是一個非常熱情率直的人。他們富有智慧懂得生活,並且喜歡樂於助人
  • 亞坤夜讀丨蕨葉化石(有聲)
    這是我收藏的一片蕨葉化石。讀中學時,一天,生物老師亮出一片薄石塊,上面的印痕是蕨類植物形成的化石,他讓我們小心傳觀。那次,與億萬年前的生物聚首,我感慨不已。我收藏的這片化石,是後來我到雲山旅遊時撿到的。它側身於一條乾涸的水溝邊,我一眼瞥見它,就如邂逅老朋友。
  • 這隻「特立獨行」的白頭海雕走紅 飼養員:你是猛禽不是狗
    看到如此「特立獨行」的海雕,網友們都被逗樂了。長最兇的臉,做最慫的事。做個小慫包,該吃吃該喝喝,幹嘛整天打打殺殺的呀。不知道有沒有一天,貝克蘇裡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對於這隻特別的白頭海雕,很多人看得樂呵,可這又何嘗不是動物們的悲哀。事實上,動物失去野性,應該是很多動物園裡的常態。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事實上,碳納米管還有著許多堪稱「特立獨行」的神奇特性。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納米管有著極高的拉伸強度、楊氏模量和斷裂應變。與型號ASTMA228的高強度鋼相比,碳納米管的強度是它的270倍,彈性約為它的5倍,密度卻只有它的1/6。此外,碳納米管在電學、熱學和光學等方面也有著超越傳統導電、導熱材料的優異表現。
  • 小葉茯蕨你真的了解嗎?小葉茯蕨知識科普
    小葉茯蕨,拉丁學名是Leptogramma tottoides H Ito,屬於蕨類植物門、蕨綱、薄囊蕨亞綱、真蕨目、金星蕨科、金星蕨族的一種植物,命名者及年代是H Ito,1935。小葉茯蕨,植株高17-32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基部疏被紅棕色的闊披針形鱗片和密被灰白色針狀毛~葉簇生;葉柄長10-17釐米,纖細,柔弱,深禾稈色,通體疏被單細胞針狀長毛;葉片戟狀披針形,長14-20釐米,基部戟形,寬4-6釐米,中部寬2.5-4釐米,向頂端漸變狹,漸尖頭,一回羽狀;羽片16-20對,近對生,平展,近無柄,下部2-3對分離,向上的多少與葉軸合生,彼此接近,基部一對最大
  •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陸續介紹了許多國家級珍稀瀕危蕨類,比如桫欏、玉龍蕨、光葉蕨、水蕨等國家Ⅰ級保護珍稀瀕危蕨類植物,還有對開蕨、天星蕨、蘇鐵蕨、七指蕨、扇蕨、貫眾、中國蕨、鹿角蕨等國家Ⅱ級保護珍稀蕨類植物,並對其分布和保護現狀作了簡單介紹。前不久有花友諮詢,松葉蕨屬不屬於瀕危物種?有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