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發現的光葉蕨。
前不久,一則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的消息躥紅網絡。這個被稱作「二郎山神草」的物種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縣二郎山,此次在峨眉後山被發現,刷新了學界的認識,也讓很多人心生好奇:光葉蕨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草?它有何神奇之處?
神秘的「草」曾「銷聲匿跡」30多年
1963年,光葉蕨首次被發現。當時,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王文採來到雅安市天全縣二郎山的團牛坪一帶,在潮溼的溪邊陡崖石頭上,找到了這種地表只有一片葉子、根深不到兩釐米的植物。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據這株模式標本,發表了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光葉蕨。
此後的30多年時間裡,光葉蕨幾乎處於「隱身」狀態。「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總是見不到光葉蕨的影子。」天全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楊洪忠回憶,王文採當年發現光葉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中,光葉蕨被列為瀕臨絕滅。1999年9月9日起施行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光葉蕨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直到本世紀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邢公俠才在二郎山區域重新發現光葉蕨。此時,距離它首次被人類記錄,已過去了30多年。
一直被認為是二郎山獨有的光葉蕨,在前不久,又一次刷新了植物學家的認知。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等人在峨眉後山發現了光葉蕨的小種群,「我們也很意外,剛開始都不敢相信。」6月,李策宏和團隊來到峨眉後山進行植物多樣性考察,偶然發現一株形態奇特的蕨類植物。通過反覆查閱植物志,對其形態特徵進行詳細的比較觀察,並邀請北京蕨類專家進行室內分析,經過多方求證後才於7月發布了消息。
業界專家認為,此次在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極大地豐富了對該物種分布規律和演化歷史的認識,對深入探討東亞與北美植物區系的聯繫和區別,揭示東亞-北美間斷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對光葉蕨物種種質的遷地移栽和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挑剔的「草」對於雨水有著偏執的喜愛
光葉蕨「長相」十分特殊:它通常只有一片葉子,很薄,長約40釐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滿10多對對稱的羽片,羽片最寬處只有8釐米。它的盛放種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長在羽片上。可以說,一片葉子,幾乎就是一株光葉蕨的全部。依據它的形態,王文採曾判斷,光葉蕨的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光葉蕨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年代久遠,還因為數量太少接近瀕危。光葉蕨是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的頭號物種。2013年9月,科研人員在二郎山找到一個殘存的種群,全部只有103個片葉;2020年6月,又在峨眉後山發現幾株光葉蕨。但是,光葉蕨的人工繁育難題一直沒有解決。物種總面積不到20平方米,總數量不足100株的現實沒能改變。
由於光葉蕨的根系不是很發達,所以棲息地陽光基本照射不到。目前已發現的光葉蕨三處種群所在地,均位於背陰坡的水邊,溼度常年維持在65%以上。光葉蕨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海拔分布相對較高,大致為海拔2300-2500米之間,分布幅度極其狹窄;潮溼、多霧、無直射光;「盤踞」於溪溝邊附近的巖壁上,多有苔蘚伴生,土壤為弱酸性土。「太特殊了。它對生存環境過於『挑剔』。」省林科院林研所相關負責人說。
此次峨眉後山發現光葉蕨的區域小氣候環境與二郎山相似。李策宏認為,「可能這裡以前也有,但是沒有被發現。」不過,他也不排除從峨眉山到二郎山有光葉蕨分布帶的可能性,但這有待進一步科考結果證實。
挑剔的光葉蕨自帶一份「特立獨行」,是無數植物學家為之傾倒的對象。在楊洪忠看來,它身上承載了太多的生態學、生物學價值。作為中國特有種,光葉蕨介於蹄蓋蕨屬和冷蕨屬之間,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在研究蕨類植物雜交和蹄蓋蕨科的系統發育上具有關鍵性作用。
光葉蕨人工繁育過程。
光葉蕨人工繁育過程。
人工繁育
葉片上不起眼的小突起藏著光葉蕨的大秘密
意外識珠芽三部曲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解剖小突起,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2018年,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
光葉蕨野外種群不過百餘株,讓它們徹底擺脫瀕危狀態,首要思路是開展人工繁育。從2013年開始,四川啟動了極小種群保護與拯救行動,光葉蕨等14個極小種群植物被首批納入保護與拯救範圍。但多年來,人工繁育工作一直困難重重。
近日,好消息傳來,經過5年探索,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陳小紅破解了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向光葉蕨人工種群的建立和野外回歸邁出新的一步。
探索
常規孢子繁殖方法困難重重
蕨類植物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又稱孢子繁殖,是蕨類植物主要的繁殖手段。
野生狀態下的光葉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據了解,此前的大多數研究,也主要聚焦於孢子繁殖。每年五六月間,孢子囊開始形成,至9月底孢子囊成熟炸開,孢子彈出並散落於地表。當遇到適宜的萌發條件後,孢子才能萌發產生配子體,配子體上再產生頸卵器和精子器,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再形成胚而產生新植株個體。但孢子要萌發成苗必須具備合適的繁殖條件。
多年的人工繁育實驗表明,光葉蕨的孢子繁殖比較困難,其孢子萌發時間長達60天,且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並未真正成苗。野外種群觀察也發現,每年光葉蕨植株數量增長極為有限,表明野外孢子繁殖受到明顯限制,孢子萌發率極低,對光照、氣溫、溼度、土壤等的要求極苛刻。孢子繁殖成苗困難,也就使得人工繁育困難重重。
新路
意外發現光葉蕨的珠芽繁殖
陳小紅破解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並不是從孢子入手,而是無意間找到一條新路。
2013年,陳小紅承擔了「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雅安市範圍的調查任務。在二郎山,她第一次遇到光葉蕨。「在一個小水溝的兩塊石頭上,光葉蕨從巖石縫隙裡伸出葉子,在風中搖擺,好像在衝我招手。」此後的調查中,陳小紅再也沒有在別的地方看到過光葉蕨。越是稀有,越是好奇。從事木本植物研究的她,被這株「神草」迷住了。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這次,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中國植物志》記述光葉蕨屬「在分類位置上是介於蹄蓋蕨和冷蕨屬之間,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軸頂部下側具有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
好奇心的驅使下,陳小紅想要解開小突起的未解之謎。由於光葉蕨是瀕危植物,不能隨便採集,她在秋季撿拾了幾片枯落葉,此時上面的小突起還沒有完全枯萎。
開始,她懷疑小突起是病害,直接把樣本送到病理檢驗室,但檢驗結果一切正常。陳小紅不死心,又做了解剖,橫切小突起之後,驚訝地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當時就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根據她的觀察,葉片枯萎後,小突起還在生長,看起來像在發芽。
此後,陳小紅團隊持續跟蹤研究。到2018年,初步完成光葉蕨瀕危機制的研究,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光葉蕨的珠芽位於成年植株羽片頂端的小脈中部,每個羽片頂端著生1至4粒珠芽,1個葉片可結出近80粒珠芽。團隊觀察發現,珠芽成熟後掉落到土壤,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得出珠芽繁殖是光葉蕨的一種新繁殖方式。
如今,陳小紅團隊已經在實驗室利用珠芽培育出光葉蕨小苗。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其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分類學上對光葉蕨的認知,而且為光葉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經濟、快捷而又有效的技術方法。光葉蕨在走過了發現難、繁殖難後,野外回歸建立新的人工種群已指日可待。
四川草木有哪些「活化石」?
物種盤點
四川地形複雜、高差大,土壤氣候和植物的垂直地帶變化和水平地帶變化都很明顯,為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生物種類多樣性創造了良好條件。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學家高信芬介紹,尤其是橫斷山脈和盆周山地山高谷深有效地抵禦了第四紀冰川的入侵和影響,使得四川成為古老動植物的「避難所」,保存了不少古老孑遺種和特有種。
來看看四川都有哪些獨特而稀有的植物?
稀有篇
珙桐生長地:寶興、天全、峨眉、馬邊、峨邊等它是落葉喬木,喜歡生長在海拔1500-2200米的溼潤的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可長到25米高,葉子廣卵形,邊緣有鋸齒。
珙桐也稱「鴿子花」,是距今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只有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倖存下來,有植物界「活化石」之譽。
攀枝花蘇鐵生長地:攀枝花金沙江中段蘇鐵亦稱鐵樹,棕澗狀常綠植物,高1米至2.5米。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億8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疊紀蘇鐵類植物,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對植物地理區系和古氣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價值。
攀枝花蘇鐵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中國的特有種。它地處金沙江中段,地勢陡峭,海拔在1100米—2000米左右,喜歡冬季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的氣候。生長良好的雄株可年年開花,雌株亦可兩年開花一次。
星葉草生長地:九寨溝、康定、瀘定、稻城聽上去很像幸運草,不過它不只有四瓣,它的葉瓣拼起來很像星星。它是稀有種,一年生小草本,莖細弱,高3-10釐米,根直伸,支根纖細。花期5-6月,果期7-9月。
大王杜鵑生長地:四川西南部馬邊、石棉等地大王杜鵑是漸危植物。它屬常綠小喬木科,高3—7米,大多生於海拔2500-3100米的亞高山針葉、針闊混交林下盛高山苔蘚杜鵑林和杜鵑灌叢中。每年4月、5月開花,10月果熟,為杜鵑屬中較原始種類。
名角篇
石斛蘭生長地:四川南部長寧、峨眉山、樂山漂亮的石斛蘭,因其外觀和養生作用,價格曾經堪比黃金,可謂最貴的花兒了。由於具有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被譽為「父親之花」。許多品種的瓣邊均為紫色,瓣心為白色,也有少數品種為黃色、橙色。
岷江百合生長地:岷江流域岷江百合,一百多年前由著名的英國「植物獵人」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引入,因為其高貴美麗的氣質,被人們贊為「帝王百合」,並普遍種植在歐洲的庭院裡,裝飾著他們的夏天。
它主要生長於山脊中下部坡度較大的草叢,可以長到2.5米,所以才被稱為帝王百合。它的鱗莖可藥用,補中益氣、治邪氣腹脹、支氣管擴張等。當地農民將百合鱗莖直接蒸食或提取澱粉食用,營養價值較高。它的花朵潔白、芳香,可以將它種植於假山、林苑、庭院中,主要用以布置自然式的風景。
藥用篇
懸鉤子生長地:遍布四川懸鉤子就是山莓,根、莖、葉、果實均可入藥。根性味微苦、辛、平,具有祛風除溼、活血化瘀、解毒斂瘡的功效,主治風溼腰痛、痢疾、遺精、毒蛇咬傷、閉經痛經、溼疹、小兒疳積等症,是一種民間常用藥。
馬先蒿生長地:四川草地及林緣馬先蒿適合在土壤較厚及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向東的坡地是它喜歡的棲息地。高20-25釐米,葉子輪生,羽狀淺列,紙質。有祛風、勝溼、利水功效。
峨眉山花佩菊生長地:峨眉山、屏山、都江堰花佩菊生長在山坡林緣、林下以及巖下潮溼處,海拔大約600米。可用作草藥。
紅花綠絨蒿生長地:四川西北部花是紅色的,綠色的莖,有金黃色的長毛,因此被稱為紅花綠絨蒿再恰當不過。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米,生於海拔2800-4300米的山坡草地、高山草甸、林緣、溝邊、山坡草地。它的花期為6-9月,花瓣為深紅色,狹長橢圓形。可以治療神經性頭疼和腸炎。
原標題:揭秘「特立獨行」的光葉蕨: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總數量不足100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