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山
【別名】 魚腹、肉柱、傷山、腸山、玉柱、魚陽、肉付、魚腰。
【定位】 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衛氣》。
【釋詞】 承,有受義。《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在此山指軀體之高重。
【釋義】 以承筋之凸,喻山嶺之巔,本穴猶在山麓之夾谷,承山巔氣勢下行,當挺身直立時,則分肉更為明顯。質言之,本穴亦承於筋也。故亦治筋病。《神應經》:「在腿肚尖下,分肉間陷中。」是處形若山谷,因名承山。
【提要】 有舒筋利節之功,如腨腸肌轉筋,掐之則愈。《金針梅花詩鈔》承山條:「兩腨任重可承山。」《銅人》:針七分,灸五壯,得氣即瀉,速出針。治頭熱、鼻衄、疝氣、腹痛、痔腫、便血、霍亂轉筋、痞痛等疾。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承山穴對室性早搏有效。用低頻電脈衝刺激承山,配至陰穴,發現感傳出現後 1 ~ 2小時,尿量增多,尿中 Na +、 K +及環磷酸腺苷皆有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