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產業化進程加速 布局下一代技術路線競爭

2020-12-05 智物科技評論

「國內在Micro LED應用方面的投資主要是針對AR,但是目前還缺乏領導廠商投入建立生態」

文/戴功旺

近期,《智物科技評論》注意到MicroLED供應鏈結盟動作頻頻,面板大廠乃至一些終端廠商似乎在默默地加速推進MicroLED產業化進程。臺廠友達近期推出了9.4寸MicroLED,顯示其產業化進程在加速。

從技術的角度,MicroLED由多量微型LED點陣組成,具備高亮度、超高解析度與色彩飽和度的特點,每個像素都能獨立驅動,還有省電、反應快速等優點。結合軟性基板,可打造可撓曲的柔性顯示器。與目前風生水起的OLE相比MicroLED採用無機材料,使用壽命更長。

紛繁的技術路線讓群眾看花了眼,MicroLED聽起來似乎也並沒有現象級的技術優勢,而且還存在巨量轉移工藝等技術問題尚未完全突破,成本居高不下,面板大廠折騰了QLED、OLED,乃至三星重金投入的QDOLED,為何還非要搞MicroLED?

供應鏈動作頻頻

「公司在光電領域目前主要是進行Micro LED相關產品的研發。」康佳在近期發布的2019年年報中多處強調了在Micro LED的投入,儘管這家老牌家電企業過去一年過的並不好,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達18.76億元,延續了自2011年來扣非後持續虧損狀態,但在Micro LED技術開發上,康佳似乎下足了決心。

僅康佳旗下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研究院(以下簡稱「重慶康佳研究院」)採購Micro LED相關的機器設備預算就達25億元。據LEDinside稱,重慶康佳研究院採購設備主要來自德國的AIXTRON,康佳將使用這些工具來建立基於GaN和AsP的微型LED生產線。

據了解,該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9月,註冊資本20億元,康佳出資75%,另外25%來自重慶兩山產業投資公司。

幾乎與重慶康佳研究院同時成立的還有,康佳控股子公司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佳光電」),前者負責技術研發,後者負責產業化落地,搭檔關係與廣東聚華和TCL華星頗為類似。

不同的是,TCL華星在Micro-LED技術的投入時間更長,旗下首款Micro-LED電視在CES 2019上已經亮相,而從近期TCL華星方面的動作來看,在Micro-LED的投入還在增加。

面對競爭對手的提前布局,康佳依然沒有放棄在Micro-LED這一「陣地」,足見其重視程度。要知道,在多種技術路線發展方興未艾之際,康佳憑藉其財力與研發能力,並非沒有選擇餘地。

2019年10月底,康佳的首款Micro LED系列產品Smart Wall發布,康佳方面介紹,該屏幕採用巨量轉移技術,以模塊化的形式實現118寸到236寸,4K到8K的不同尺寸和不同解析度的自由組合。

2019年年底,京東方在這一時間內與美國廠商Rohinni合作成立合資公司BOE Pixey,共同開發用於顯示器背光源的Micro LED以及Mini LED解決方案。

中國面板廠商在Micro LED的布局動作頻頻,儘管受疫情影響,相關布局一度停滯,但在復工過後,各大廠商迅速趕上進度。

3月3日,因為疫情耽誤了行程的TCL科技董事長李東匆匆來到福建,目的是與三安光電在Mini LED業務和Micro LED顯示技術上展開合作與研發,加快解決工程化技術難題。3月11日,李東生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稱,TCL科技今年依然會加快布局Micro-LED領域。

幾乎在同一時間,康佳向設備商愛思強訂購了多個AIX G5+C和AIX 2800G4-TM MOCVD系統,康佳批量生產Mini/Micro LED提上日程。

而業內傳聞,使用BOE Pixey 基於Mini/Micro LED顯示器的消費類設備預計將於2020年下半年上市。

奔著這一趨勢,Micro-LED在中國似乎落地有望?但各大廠商預期的上市時間始終裹挾著過渡型技術MiniLED,姿態頗為曖昧。

Micro LED專利暴增

在顯示技術更新迭代加快的今天,競爭格局處於深刻變革中,韓國鞏固OLED優勢、搶先布局新型顯示技術,日本把控上遊核心,中國臺灣地區深耕液晶產業並在MicroLED著力發展,而中國大陸地區苦熬多年剛剛贏得LCD「陣地」,表面上看產業規模已經排名前列,但飽嘗技術落後痛處的中國面板企業對新型技術有著很深的「知識焦慮」。

積極布局下一代技術趨勢,中國面板廠商紛紛跳上Micro LED潮流。

這種「知識焦慮」催生了專利的迅猛增長。據YoleDéveloppement最近發布的報告統計,2019年Micro LED相關專利家族同步增加了4倍以上,參與者增加了3倍。其中,中國在Micro LED技術路線上申請的專利多達450件,佔比39%,僅京東方一家就擁有近150個新專利家族,在數量上遠超韓國企業。

然而,也有專家質疑中國申請的專利技術含量。「來自中國的專利數量增長驚人,其中許多Micro LED專利都值得懷疑。」Yole顯示器市場與技術總分析師 Eric Virey評論稱。

儘管如此,Yole依然認為,韓國老牌企業不應低估中國競爭對手並消除威脅,一些專利展示了世界一流的創新,並表現出中國企業堅定的決心來縮小與老牌競爭對手的差距。此外,在大批量交易中,即使是低質量的專利也可以用作討價還價的工具,以抵制侵權訴訟,協商交叉許可協議等。

對於中國顯示企業在Micro LED專利布局的大幅提升,國內顯示領域某不願具名的專家在接受《智物科技評論》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國內在Micro LED的專利布局處於一個跟隨的狀態,就好比三星圈了一塊地盤,然後我們在裡面蓋房子,搞得很熱鬧,最後卻可能把人家炒熱了。」

該專家認為,中國面板企業對於技術創新還缺乏自信,有沒有決心將自主研發的技術路線堅持走到底,是避免為他人搖旗吶喊的關鍵所在。

出路在哪裡

無論是供應鏈的頻繁動作還是專利數量的暴增,Micro LED的出路始終還是要看終端大規模應用的苗頭。

盤點目前市面上出現的Micro LED產品,《智物科技評論》通過各大家電品牌官網搜索發現,唯一有Micro LED產品展示的是三星的The Wall,該產品具備從88寸到292寸八種拼接選擇,然而官網產品介紹中並未透露價格,僅留下銷售聯繫方式和問卷登記欄,顯然還未面向大眾銷售。

《智物科技評論》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去年三星發布的146英寸Micro LED電視,包括安裝在內,售價約為230萬元,即便是75英寸電視,售價也需要57萬元,這個價格比目前電視市場主流4K液晶電視面板價格高出上百倍,即使與OLED電視或QLED電視相比,成本也沒有任何優勢。

「原本三星設定Micro LED電視普及時間在2021年,今年已將時間延遲至2024年。」中國臺灣光電協進會產業分析師林政賢日前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稱。

林政賢認為,以目前發展的技術能力,Micro LED預計會向兩大應用方向先行導入,一是穿戴式裝置市場,此前已有外媒傳蘋果將在2023年蘋果手錶和手機上使用Micro LED顯示面板,二是超大尺寸市場,以三星為代表。

「可穿戴顯示面積小,LED晶粒數量少很多,再加上其高亮優勢。」和輝光電研發技術總監鄒忠哲接受《智物科技評論》採訪時同樣認為,可穿戴市場是Micro LED最有機會的領域。

近期,中國臺灣面板大廠友達與錼創共同開發出9.4寸高解析度柔性Micro LED顯示器。據友達方面介紹,該顯示器採用LTPS 背板驅動技術,具備全球最高228 PPI像素,每個像素均可獨立驅動發光,可實現高動態對比表現及高飽和絢麗色彩,也具備高耐候特性。臺媒方面表示,友達已經鎖定車載顯示市場。

除此之外,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也是Micro LED有望落地的應用方向。

目前,Facebook正與總部位於英國的Plessey聯合開發用於AR 和 MR(混合現實)顯示應用的嵌入式Micro LED技術,落地該項目的為Facebook旗下的Oculus,該公成立於2012年,在VR方面實力強勁。

鄒忠哲認為國內在Micro LED應用方面的投資主要是針對AR,但是目前還缺乏領導廠商投入建立生態。上述專家也指出,目前AR產業生態的不完善是制約Micro LED在該應用方向打開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布局全產業鏈CDMO,臻格生物加速大分子生物藥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未來,臻格生物將通過從臨床前研究到商業化生產的一體化CDMO服務和國產化定製細胞培養基產品,助推和加速國內外藥企的大分子生物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2建設國際一流研產基地加速產能擴張增強市場競爭力生物藥CDMO屬於重資產行業,研發生產基地的規模和產能是CDMO服務的重要競爭實力之一。臻格生物擁有多個國際一流的研發生產基地。
  • 構築生態加速北鬥產業化進程
    布局北鬥產業,加速國家戰略向民用市場延伸,國有資本在這一進程中承擔著責任使命,也有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放大優勢構建北鬥產業生態,合力創新助推北鬥產業化進程。近年來,海格通信依託北鬥技術自主研發開拓市場,除了打造「北鬥+智慧城市」應用的示範性項目外,還積極開拓航空航天領域民用市場,與尚比亞恩多拉國際機場籤署甚高頻通信系統採購合同,擴大了規模效益;並積極拓展飛機零部件製造市場,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2019年,海格通信實現淨利潤5.2億元,使其成為北鬥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中央企業是我國北鬥應用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主力軍」。
  • 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加速 戈爾發布全新質子交換膜
    燃料電堆佔據整個燃料電池系統成本的近50%,質子交換膜作為關鍵材料之一,其性能的提升、耐久性的加強對降低系統全生命周期總擁有成本、加速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進程至關重要。戈爾全新質子交換膜憑藉更薄更出色的性能,兼備優異的耐久性,一經亮相便獲得行業高度關注。
  • 航錦科技:不斷加速技術產業化進程 持續開拓廣闊民用市場
    會議設置專業學術分會交流和高端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北鬥專家和學者在各分論壇中相互交流技術創新心得和探討如何將技術產業化的經驗。此次年會主贊助商航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錦科技」,證券代碼:000818)自北鬥三號組網成功以來,不斷加速技術產業化進程,成為高精度定位和亞米級導航應用的領跑者。北鬥三號組網成功後,我國北鬥技術人員面臨新的挑戰,就是如何將北鬥技術覆蓋到各個應用領域。
  • 打破技術壁壘 加快ITO靶材產業化進程
    半導體打破技術壁壘 加快ITO靶材產業化進程作者:柴衛平來源:中國電子報發布時間:2009-07-14 14:15我要評論 目前全球信息產業快速發展,我們應抓住ITO材料市場需求猛增的大好時機,加速ITO靶材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打破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促進ITO靶材國產化。
  • 京東方等4個集團競爭有多激烈?行業將從競爭走向競合!
    另一方面,京東方也琢磨與中電熊貓的液晶廠歸併,此結盟將避免tcl華星拿下中電熊貓的液晶廠,並擴大產能份額,Oled不同路線角逐戰將起,中國國內京東方的印刷式Oled量產技術比較接近於三星的方式,目前也有樣品對外展示,TrendBand數據顯示,一條為蒸鍍技術、一條為印刷技術,京東方擁有一條蒸鍍產線,tcl華星目前已規劃三條印刷Oled產線。
  • 綠A領跑|中國雨生紅球藻產業化進程提速
    雲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志祥從試管到市場,中國雨生紅球藻產業化進程提速 中科院水生所微藻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主任胡強在論壇報告中指出未來,中國雨生紅球藻的產業化進程可以走企研合作道路,科技賦能,資源共享,加速科研成果產業轉化。
  • 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加速,國內供應商將充分受益
    氫能源是下一代清潔能源,我國氫資源豐富,氫能發展利用前景廣闊全球正經歷從化石能源向氫能等非化石能源過渡的第三次能源體系重大轉換期,氫能源綠色清潔,熱值高達汽油的三倍,是理想的能量載體和清潔能源。燃料電池系統產業化進程加快,國產化率持續提升當前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仍較高,隨著生產規模擴大成本將快速下降。根據美國能源部測算,目前電堆成本約120 美金/千瓦,當燃料電池發動機年產量達到50 萬套時,燃料電池電堆及發動機成本可分別下降至19 美元/千瓦及45 美元/千瓦。
  • Micro LED領域喜訊頻傳,產業化進程加快
    的確,Micro LED產業化進程在今年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節點。隨著5G商用化的加速,萬物互聯時代已然來臨。視覺新變革興起,「屏聯萬物」趨勢已經越發明朗,國家不僅需要應用服務層面的領先,更需要核心技術的引領,這對顯示產品的表現能力、場景適應等提出了新要求,更對產業的核心技術突破、價值自主掌握提出了新期待。
  • 中國雨生紅球藻產業化進程提速
    如果從1999年美國Cyanotech公司率先在夏威夷利用開放式跑道池技術探索商業化開發紅球藻資源算起,雨生紅球藻產業化進程整整走過了20年時間。  「受困於技術專利制約,在起初十餘年時間裡,雨生紅球藻的產業話語權一直被美國Aquasearch和日本富士化工等少數幾個企業控制。」
  • 布局加速!我國基因治療產業現狀及趨勢簡析
    同時對於藥物研發的規模化生產能力,目前企業雖加速布局,但整體市場空間尚需時日才能完全釋放。二、國內基因治療產業發展趨勢趨勢一:政府成為重要入局者,構建產業生態,服務產業創新。近年以來我國各地政府細胞/基因治療領域創新服務體系布局加速,北京、濟南、深圳、四川等地產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 市場要聞 | 鋰電池產業化30年,下一個技術制高點在何方?
    11月23日,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日本一研究小組開發出耐寒全固態電池用電解質,並稱全固態電池是被期待應用於純電動汽車等的新一代蓄電池。與此同時,馬裡蘭大學「可列印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也於18日問世,該技術或將推動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發展。
  • 銷量連續5年突破百萬輛 技術日產拿什麼競爭下個二十年?
    在中國汽車市場連續下行以及不確定因素影響下,東風日產依舊保持不多的發展勢頭,主要得益於在技術層面的領先布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技術的日產開始逐漸成為日產汽車立足於全球的核心,並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經典的產品。而在進入到智能化時代後,技術的日產也緊抓智能的關鍵詞,實現了智能駕駛、智能動力以及智能互聯的全面智能化。
  • 【產業與投資·科技與創新】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需伺機而動|中國投資
    >導 讀鈉離子電池產業作為解決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主要途徑,具備應用前景和投資價值,但需要甄別技術路線、關注產業進程、把握投資機遇點●未雨綢繆 應對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潛在風●行遠升高 關注鈉離子電池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待時而動 把握鈉離子電池產業投資機遇點
  • 產業觀察:政策密集推動 氫燃料電池產業加速布局
    業內普遍認為,我國氫能源汽車產業正處於即將進入「產業化發展」的前夕,即主要技術瓶頸「將通未通」,但成本尚未降到商用化水平。  與此前純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不同的是,對於氫燃料電池產業,政策扶植的方向一方面傾向開放技術的合作研發,一方面也未急於推動產業商用進程。對於產業來說,唯有以開放的姿態實現自有技術的突破,才是真正開啟產業進程的契機。
  • 石墨烯產學研用構架基本形成 上市公司三大主線布局
    進入下半年以來,從首款石墨烯發動機油節能改進劑的面世,到石墨烯基場控發光器件在顯示器件領域的突破,石墨烯相關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明顯提速。在我國石墨烯產業產學研用構架基本形成之際,上市公司針對該領域的布局也呈加速之勢。
  • 矽基OLED:下一代微顯示技術
    目錄功夫復盤:不堅定的籌碼會被甩下車行業挖掘機:一、矽基OLED:下一代微顯示技術行業挖掘機(一)矽基OLED:下一代微顯示技術,AR/VR打開成長空間(天風證券)(1)技術特點:第三代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和採用矽基板等特點。
  • 豐田向國內供應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行業商業化進程加速
    大連新源動力採用的是金屬板和複合板的技術路線,與上汽合作,開發了榮威950乘用車和上汽V80客車。上海神力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燃料電池電堆研發生產企業,目前兩家都建成了燃料電池電堆中試線,正處於從小批量到產業化轉化的關鍵階段。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根據產業鏈調研,固態電池將在2025年逐步實現商業化,在2030年成為動力電池主要技術路線。在此背景下,世界上主要國家均在大力布局該領域,主要分布於歐、美、中、日、韓,共有53家企業在布局研發固態電池,其中大約9家專注從事硫化物固態電池。
  • 天風證券朱曄:HJT是下一代光伏電池主流技術,上半年是重要觀察時點
    疫情是工業機器人今年火爆的重要催化劑 工業機器人行業過去幾年發展相對低迷,但今年卻異常火爆,產業進入加速增長期,很多上市公司訂單和業績都很亮眼。對此,朱曄分析稱,今年自動化領域進入高景氣周期,不僅是工業機器人,包括其他的子板塊,像雷射、注塑機、數控工具機,今年需求都非常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