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拆解分析」解決問題

2021-01-09 悅文天下

今天由於各種原因,沒辦法正常更新了,跟各位還看我文章的朋友們道個歉。所以就把自己之前做的一次分享拿出來編成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上,6000字超長預計。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該如何運用「拆解分析+微創新」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方法,來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著急,保持冷靜,想出解決對策。

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部分:

1.什麼是問題?

2.解決問題的兩種常見方法?

3.「拆解分析+微創新」這個方法為啥非常重要?

4.2個例子幫大家梳理該如何運用這個方法解決問題。

Part1. 問題是什麼?

這是一個看似都非常容易理解的步驟,但很多人,在實踐的時候其實都特別容易做的不是那麼好,甚至有時候遇到問題,發現好像自己不知道怎麼用這個方法。

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在於,在運用這套方法之前,你得先知道,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可以簡單分類成兩大類: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

所謂簡單的問題,就是有明確的方向,有能讓人放心的答案,解決了就可以宣布勝利的問題。

比如我們爬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登頂,中途凡是阻礙的都是「敵人」,我們只要克服他們,打敗他們,努力向上堅持到底,就可以解決問題。

同樣的,我們想要考清華,也是個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確目標之後只要朝著目標努力就好了。

所謂複雜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方向,這是兩難的選擇,你必須在多個方向上 之中做出「取捨」。

複雜問題最主要的表現是,你可能會面臨多項決策,甚至可能只是知道一個大概和模糊的目標,卻並不清楚到底要如何進行決策和分析。

所以,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優先完成對任務的拆解,從而將其切割成簡單問題,最終回歸到簡單問題的軌道上進行解決。

如果無法切割成簡單問題,那麼我們則至少需要一套思路來慢慢逼近問題的本質,至少能讓我們【開始嘗試】,並在嘗試的基礎上進行試錯,繼續驗證和繼續優化。

絕大多數問題,都處在簡單和複雜之間——比如我們如何寫好一篇文章,如何提高轉化率,等等,都可以歸結到簡單問題上。而像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則可以理解成複雜問題。

在解決任何問題之前,都需要問自己一句——我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因為只有明確了問題,你才能被問題驅動的去思考,才能依據我們所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解決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都依託於兩套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Part2. 兩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先說自上而下法。

簡單講,就是藉助【知識體系】來定位問題並解決問題。

這類問題都可以藉助一套相對成熟的結構,流程,甚至是體系來解決——你可以簡單理解成數理化的那種公式化拆解。

這是一種典型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策略——很多的學科,領域已經構建起了非常全面且權威的【知識樹】體系,因此,你大可不必費盡周折的去大批量的讀該領域的專業數目來吸收你可能吸收不掉的知識。

比如我想要系統的學習攝影技術,那麼直接看一本【美國攝影指南XX】即可,根據書中的大綱框架,建立全面系統的【全局感】。

當你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夠快速定位問題的具體位置,然後對照著對應的skill來學習,並不斷地把這個【骨架】做的有血有肉。

而當你真的在一周內不斷實踐,不斷填充,相信80%的場景問題,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解決。

比如你想了解「行業研究報告」該如何入門?

我個人尤其推薦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Insights & Publications)發布的研究報告,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The Economist)的行業分析。從這兩個網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與你關注的行業相關的文章,花一到兩天時間全部通讀一遍,你應該就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脈搏。

這裡其實就是藉助了「自上而下」的邏輯——因為這些頂級期刊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本身就是一套「研究結構」,你可以直接提取出結構,然後做你想要做的行研。

做活動也是如此,當你掌握了一套結構和流程之後,你要做的其實就是依照步驟和流程逐步拆解,完成定點擊破。

再說自下而上。

也就是「拆解分析+微創新」——他的適用範圍就在於,當我們很難找到知識體系的時候,或者要解決更微觀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自己歸納和分析,來找出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接到一些陌生新任務,手忙腳亂的時候,可以幫助你快速梳理出邏輯來指導自己「開始工作」

簡單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我想知道【社群運營】到底是怎麼做的,從而能夠幫我產出一門社群運營的課程,或者說規劃社群運營的工作清單。

這個時候,運用自下而上的學習陌生領域知識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非常重要了:無他,瘋狂吸收這一個領域內的【核心關鍵詞】,通過信息諮詢的收集,篩選,整理,搭建框架的方式,來完成對這個領域的認知。

於是,我就在鳥哥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虎嗅網等論壇,下載了至少30篇關於【社群】【微信群】等的文章,然後一篇篇的慢慢看。

梳理出這些文章的結構,對社群分析的角度,通過一些細碎的,詞語的,分散的重點,來找出那些共性的,他們都在反覆強調的東西,並根據這些反覆強調的關鍵詞,來構建一套符合MECE原則的知識框架。

【收集】+【拆解分析】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依據可落地性,邏輯順暢性,三節課的做課原則等,進行微創新和調整。

其實整個過程沒啥取巧的,當你不熟悉一個領域的時候,你要做的不是質量,而是數量。當你看到足夠多,見到了足夠多好的和不好的,你心理就有感覺了。

而當你自己有了這個標尺之後,才會有「質量」產生,然後你看到一篇文章,甚至一個活動的時候,你就很輕鬆的判斷出來,這個案例和case,他到底好還是不好。

就像很多人初見某些裂變活動的時候,感覺好厲害,但在高手看來(拆了和見了足夠多數量的活動),流程和體驗可能處處都有bug和問題。

總之,到這裡,至少能夠幫助自己走下去而不至於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束手無策。

Part3. 拆解分析+微創新為何重要?

剛剛接觸這個方法的時候,可能大多數人都感覺,這有啥厲害的,不就是我們經常幹的搜集資料,然後分析一下嗎?

確實,但這裡是有區別的:如果你在搜集和分析的能力上足夠優秀,甚至可以完成大量分析且能從中得出一些洞察和觀點,那確實對你而言這個能力其實已經不用學了,因為你已經內化了。

但如果你在分析上只停留在「為了分析而分析」,或者說其實並不太理解為何分析,分析之後能幹嘛,那其實你並不完全Ta的價值和意義。

簡單講,在沒有涉及到商業模型設計的層面上(CEO級別和高管級別),分析並提煉的能力,確實決定你的工作能力。

首先,是萃取。

什麼叫萃取?就是你吸收別人的經驗並方法論化,或者自身工作方法論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增長高手,她其實並沒有上過什麼系統的增長課程,但她的核心操盤方法論,其實來源於萃取別人的成功案例,然後不斷打磨這套方法論,逐步形成自己的邏輯判斷和操盤手感。

整個過程其實就變成了:萃取他人模式——自行實踐——打磨——萃取自身方法論

在極度非標的網際網路世界裡,你能接觸到的信息,別人也一樣也可以接觸到,但你的分析能力,基本上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最大的分水嶺。

其次,是熟悉和還原。

有人問:面試的時候怎麼了解一個之前不熟悉的行業?——其實依然是需要拆解,來幫你熟悉行業。

如果大家還記得我的自我介紹,你會發現我比較擅長流程化和項目管理。

剛剛入職一家公司,大家對你的期待是希望你對業務能夠快速熟悉和了解,這樣溝通才能同頻。

如果每次同事跟你聊A,你都要問一句,「A是啥?」,說實話,很讓人揪心的,是不是?大家可以帶入感受一下。

這也是我為啥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搞清楚整個業務流程的原因。

那麼, 你該如何快速熟悉業務呢?

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一個懂的人給你講(收集)一遍,然後你還原他,並自己操作一遍,同時為了防止自己忘了,畫出業務流程,針對一些繁瑣的地方,進行自己的理解和優化,最終文檔化(參考上一篇文章你就知道為啥要文檔化了)。

除了自身業務之外,如果你要求職,對方除了關注你做了什麼之外,也會關注你對你想要求職的崗位和公司理解多少。

最後,是邏輯輸出。

你怎麼拆,以什麼維度拆,以什麼樣的邏輯去還原這個活動,都體現你的思考深度。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和「見」其實是沒用的,真正的功夫其實就體現在「案例復盤」上。

你是需要線性呈現出來的,而你展示的其實就是你的思考邏輯和思考維度。不同的思考深度,看待同樣一場活動,所看到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

比如,那些能夠通過案例來輸出優質文章的,其本身對活動的思考,對業務的思考,就會更深刻。

因此多看多拆,還可以很好的訓練你的邏輯能力和思考的深度。輸出倒逼輸入,總是沒錯的,而能不能輸出,就要看你輸入的多不多了。是不是?

Part4. 兩個例子

我們看第一個例子:該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首先,我們先要看看那些寫的好的人,都是怎麼寫的,然後我們可以模仿著寫。

第一步:收集——找到那些寫的好的文章。

如何判斷文章質量呢?——比如閱讀量,在看率,或者評論量,是否刷屏等等來綜合評估,這裡就不展開了。

第二步:就是拆解和分析——下面就是大範圍的【拆解練習】了。

我最初訓練自己文章的結構感的時候,平均一篇文章要拆2個小時:

最開始拆的時候,很多文章其實結構都並不相同,甚至拆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就做笨功夫:高考的那種閱讀理解,逐段拆解,先詳拆,再回到大綱去看整體的行文邏輯,然後總結一下。

當你拆的足夠多的的時候,基本上你會找出一部分文章的行文共同點,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大綱】,至少可以拿著這個總結提煉出來的內容開始寫文章了。

比如,當我拆了很多文章的時候發現,他們特別喜歡用一個【知乎體】來簡短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結構其實就可以拿來自己復用,多元化自己的【段內邏輯】。

最後,就是不斷的實踐——然後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拆解大綱】。

我一般習慣於用四種大綱來判斷我所拆解的文章的大綱類型:WHY型;How型;What型;以及Why-What-How型。

絕大多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這四類(其實也就是總分總,或者總分,或者起承轉合罷了)

只不過對於我來講,上述的四類我更能理解。

我們看第二個例子:如果接到一個複雜任務,該怎麼思考?

隨著對業務的深入,我們都會開始接觸一些更複雜的工作任務。畢竟你想要升職加薪,總得證明些什麼,對吧?

比如,老闆想讓我做個教學模型的優化,讓我負責新上線的一門課程的售賣策略,讓我負責整個作業設計的方法論生產,等等如此。

聽到之後是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謂?我也一樣,初拿到這些問題,很宏大,很模糊,很不知道方向感,那怎麼辦?

其實簡單說,就是明確問題是什麼。任何一個任務,都是在解決關鍵問題,一旦關鍵我問題解決了,那麼其他的附帶問題和環節也就都迎刃而解。

其實步驟大家挺熟悉的:

1.明確目標是什麼。

2.拆解任務。

3.找到關鍵問題。

4.解決關鍵問題。

拿作業設計的方法論來講,你先要搞清楚這個任務的目標是啥。

你以為的可不是老闆以為的,這一點我就領教過。最初我設定的目標是能夠順利讓作業更好的進行迭代與更新,然後按照這個目標去拆的。但老闆想要的並不是這個,而是想要培養更多的人學會如何迭代作業。

前者的目標是具體的作業,而後者的目標是人。一個是操作指南,一個是培訓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目標。

如果是操作指南,你只需要把你自己的方法還原,提供給大家即可,而如果是培訓,那麼你要考慮的是:為什麼他們現階段缺啥?

你看,目標不同,後面的解決方案也就完全不同。

其次就是拆解任務。

拆解任務,就是把一個非常模糊的任務放到一個合適的公式裡,通過公式來肢解他,逐層展開裡面的各種脈絡和節點。

拿設計教學模型來講,首先要做的就是還原整個模型,上到生產端,下到學員端(完整的供應鏈);

拿課程售賣策略來講,首先要做的其實就是找到原來公司在宣發新課程要做的流程是啥,然後還原。

通常來講,拆解任務有三種方法:公式拆解法,流程拆解法,和要素拆解法。

公式拆解法很好理解,就是拿著實現目標的公式去還原任務。然後公式上的每個因子就成了你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了。

流程拆解法就很簡單啦,大家也很熟悉啦,我就略過了。

要素拆解法相對比較考驗經驗,就是把一個事物依照MECE的原則進行拆分。這裡的難度在於怎麼找維度。比如你想要拆用戶的要素,你依照性別可以拆男女,依照地域可以拆省市,等等。

因為我更擅長流程拆解法,所以基本上我都會以流程來拆。

拿作業設計來講,通過要素拆解後就變成兩個模塊了:方法論和能力提升(培訓)。在解決方法論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流程拆解,其實是對作業邏輯和課程邏輯的交叉匹配(過於術語,大家知道就行),從中找到關鍵問題。

這裡其實也非常考驗大家的經驗,因為很多模型其實就是現成的拆解維度,比如AARRR模型,用戶RFM分層模型,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等等。你掌握的模型越多,其實在拆問題的時候,越容易「開始」!

在這一步,大家可以帶入一下自己高考時候的幾何「輔助線」。

想必大家都可以有這種感覺,幾何作業,畫一條輔助線,就居然能夠解題了。是的,拆的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找到這條輔助線,這真的是很考驗能力的。

作業迭代方法論之所以可以產出,其實核心就在於找到了「匹配邏輯」這個輔助線——當然,如果你深入了解整個作業產出的流程和步驟,你也可以找到。

然後就到第三步了,拆完任務之後,你會發現你有一堆的節點等著你去做,但你優先要做的,是找到關鍵問題。

簡單說,我們通過拆解,有可能1生2,2生3,3生萬物,但你在實踐中,不可能拆出來的所有節點全都去解決,時間和精力都不會允許,因此只能找最關鍵的那個。

到這裡,我都沒有開始解題,而是在「分析」,當你無法確定你的問題到底是啥的時候,你就完全無法進入解題過程。

比如,當你拿到任務:做教學模型的設計,然後你就開始去收集和分析人家的教學模型是咋做的,那你99%要跑偏且浪費資源。因為你壓根不知道你分析了人家的模型到底咋用。

而如果我確定了某個環節,打個比方產研環節是核心要素,那麼當你重新進行案例分析的時候,你就會更聚焦在,人家是如何做學科研究的,你才能更接近於解決問題。

一句話總結:解決問題的前提,一定是要自己想清楚,問題到底是啥。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人事時地因法錢】解決問題的關鍵,你找對了嗎?
    核心內容-分析與解決問題二、分析問題:運用5W2H分析法5W2H分析法被譽為分析解決問題的黃金方法,我把它提煉為「七字訣」:人事時地因法錢。分析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大問題拆解成一個一個待解決的小問題。
  • 職場人的核心技能:分析與解決問題
    本篇文章中,筆者詳述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並介紹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和相關知識,與大家分享。所以解決問題的本質,就是消除落差!二、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商業分析的工作便是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策略的提供。
  • 實操案例拆解:如何使用模型/理論進行數據分析和戰略定位
    編輯導讀:案例拆解是運營er們常常會用到的方法,當活動缺少新想法時,就會試著去關注一下相關的案例,進行拆解,進而復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運營人如何做案例拆解?需要用到哪些理論模型呢?本文作者從具體案例出發,對相關模型進行了講解,一起來看看~
  • 構建界定問題的思維框架,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
    當然這裡面有很多隱含的假設條件,後面會更詳細的來拆解。大多數問題的提出都是在現象層,或者表達都很模糊。我們要將模稜兩可的問題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表層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量化問題中隱含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問題本身是由目標延伸而來,同時我們也要將問題本身再轉化成一個清晰可衡量的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有關這個問題的目標一定要遵循 SMART 原則。
  • 需求分析-需求的分類、排序及拆解方法
    不同的是,有些人通過分析需求進而認知自己、指導行動;另一些人則沉迷於需求表象,毫無章法地被需求牽著鼻子走。需求分類學會對需求進行分類很有必要,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有效地對個人需求進行了金字塔式分類;卡諾需求模型,則是從對人的影響角度出發,對需求進行著分類。
  • 談談任務拆解:既不是自頂向下,也不是自底向上
    實現「完成」的標準(Definition of Done,DoD)也都一樣:測試覆蓋率100%,沒有壞味道,持續集成通過,可以被發布給最終用戶。你應該把需求拆解成小顆粒、但是端到端的切片(slice),經過這樣拆解的每個切片都應該:這不就是大家都學過的INVEST原則嗎?為啥在把大塊需求拆解成用戶故事的時候能記得,把用戶故事拆解成每個小時的工作任務時就記不得了呢?
  • 別再不停地學了,回顧一下已知知識,也能解決問題
    但其實有一些問題,並不需要你重新學習,將自己已知的一些知識來遷移一下,同樣也能解決問題。拆解問題首先面對一個全新的問題,先來拆解一下,這樣更能與自己已知的聯繫起來。要進行項目管理,感覺自己是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無從下手,那咱們就來拆解一下。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 大數據時代,分析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每一個想要在自身領域成為高手的人,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 本期,唐歌為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提高分析能力?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技巧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 學生應該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應該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重視形成知識結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能脫離知識而憑空產生。零散的、支離破碎的知識累積難以發展能力。只有系統化和結構化了的知識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如何才能形成知識結構呢?一些優秀學生在生物課的學習中,特別重視對所學知識的歸納與總結。
  • 智能電錶內部構造深度拆解:電錶如何智能?
    因此,為了弄清楚這些內部情況,拆解組決定購買美國的「智能電錶」產品,並進行內部分析。此次是在從事過多款產品拆解調查的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公司的協助下進行拆解分析的。下面首先以具備有線通信功能的智能儀表為主,分析一下使用部件的廠商名稱及部材成本等。
  • 關鍵就是「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因此,筆者接下將會詳細的為大家分析一下,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去分析問題。1、學會分析問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問題的本質很多時候,問題並不是我們看上去的那樣簡單。公關人在對其進行處理的時候,需要切忌這種「眼前即所見」的「一刀切」思維方式。因此,分析問題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簡單。企業在爆發危機的時候,矛盾就是具象的表現在所有公關人面前。
  • 識別線性思維誤區,並如何跳出思維陷阱
    如何去應對呢?使用系統思維分析問題、制定行動方案步驟一:拆解界定目標問題,依據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調查分析問題由哪些要素構成,每一種要素有多少種可能性、選擇性。通過拆解從整體到局部,把問題展開具體細化描述,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點(著力點),以便於在這個問題點上找出相對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 如何通過網絡數據的獲取,做出這些數據分析項目?
    作者 | AlfredWu 來源 | Alfred數據室 最近有很多人在問,我是如何收集網絡的數據,如何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分析以及可視化呈現的。也有人問的更具體,關於Python數據分析的一些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學?如何快速入門,以及技術和業務之間的瓶頸如何突破?
  • 超大屏電子書Kindle DX拆解分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35937.htm雖然Kindle DX要到下周才會正式上市,但RapidRepair網站日前已經拿到了這款大屏電子書,並進行了拆解分析。
  • 「俯瞰視點、SCQA框架、MECE分析法」,高效分析問題的3種手段
    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做系統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問題。我們只有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方法,才能高效的解決問題——毛澤東分析問題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梁職場上,很多人都說「發現問題是能力,解決問題是水平」,但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橋梁,那就是分析問題。
  • E拆解:液冷散熱+內置風扇紅魔3到底如何?
    eWisetech是一個集電子拆解、元器件分析為一體的服務平臺,更有eWisetech搜庫  努比亞紅魔3遊戲手機拆解完成啦!作為遊戲手機具備液冷銅管散熱,並且首次在手機中放置高效能離心風扇,散熱可想而知。那麼內部結構如何,做功是否就得起考驗呢?跟著小e來看看吧!
  • 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
    我們時常提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底是什麼呢?格物斯坦小坦克來告訴你答案。1. 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不會只有一個途徑。2. 每一個問題都有不可忽視的特定脈絡與情境。3. 不同類別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方法。4. 問題按照視規模大小及可切分性,可分為基本問題和複合問題。5.
  • 解決問題的方法——拆分(分而治之)
    2)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能力大於問題的難度,這樣問題也可以解決(如圖0所示)。(四)拆分的案例分析1)搬運大家具如何將大的組合家具從舊房搬到新房呢?通過進一步研究四種作用力之間聯繫與統一,尋找能統一說明四種相互作用力的理論或模型稱為大統一理論。我使用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來分析經濟學,管理學和軍事學,其實也是希望將它們進行統一,使用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解釋它們所以的現象和理論,這樣就可以降低大家學習和理解的成本。
  • 從電火花打點計時器高清拆解圖,分析構造,詳細解讀電路工作原理
    下面我們進行拆解,看一下內部結構,分析一下工作原理。從底部卸下螺絲,拆開外殼,可以看到內部構造:電路板連接著一個匝數很少的線圈,小線圈繞在磁棒上,小線圈外部嵌套著一個匝數很多,分段繞制的大線圈,顯然這是一個升壓線圈(也可以理解為變壓器)。小線圈匝數少,漆包線線徑較粗,是初級線圈;大線圈繞制在一個塑料框架上,用塑料隔板隔開分段繞制,漆包線線徑較細,匝數很多,是次級線圈。
  • 解決問題的三大思維和通用方法
    解決問題的三大思維和通用方法《解決問題的三大思考工具》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關於分巧克力的問題。而你有4個活潑的兒子,為了避免爭吵,你如何把巧克力平均地分配給4個孩子呢?請思考一下你會如何進行分配呢?停下來好好想一想(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