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白茶中的大餅和小餅有區別嗎?一般什麼樣的白茶會做小餅?

2020-12-06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友提了個很細的問題。

「白茶的大餅和小餅有區別嗎?一般什麼樣的白茶會做小餅?」

村姑陳初初一看,本能的反應是,這是個很細節的問題,這位茶友好細的心呀,不說心如比幹吧,也快趕上林妹妹了。

喝過一泡茶之後,再一回思,呀,這可不是細節問題。

這是要是細細掰開來,可是一個很深刻的話題,事關白茶的儲存、白茶的收藏選擇。

有可能會影響到茶友的存茶數量與類型,從而影響到未來的收藏級數。

在村姑陳這裡,跟茶友的毛爺爺有關的,都不是小問題。

故而,還是專文來說清楚,比較好。

對茶友負責,是村姑陳的本分。

《2》

白茶壓餅,也就十來年的事。

當然千年前的大宋朝時,白茶也壓餅,但這不算特殊,那時候全國都流行喝餅茶(團茶),不獨白茶。

而自從明朝的朱重八廢團茶興散茶之後,餅茶就一直在中原地區銷聲匿跡,唯有在老少邊窮地區的邊茶裡,還有餅茶和磚茶的影子。

直到08年奧運會之後,白茶餅才漸漸進入大家的視線。

那時候福鼎白茶壓餅,大多數是壓七兩餅。

這許是受了黑茶七兩餅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市面上通行的壓餅模具都是七兩;也許是市面上能買到的包餅的紙,裝餅的禮盒,都是按七兩餅度身訂製......

總之,那時候還不流行壓小餅——就是100克、200克的小餅。

不管是銀針、壽眉,牡丹,一律都按七兩來壓。

七兩就是350克,放在手上是一塊像小時候體育課上的鉛球一樣的尺寸,舉在手上把玩的時候,幾乎會玩出兒時的歡樂來——舉在頭頂上就差點飛出去。

包在一張白棉紙裡,裝進包裝裡,就可以送人。

一箱48餅,或者50餅,封起來,就可以儲存。一層一層堆疊起來,沿牆佇立著,不佔空間就能多存下一大半的茶。

壓餅,一直是節省空間和便於運輸的不二法門。

《3》

小餅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大約是在2016年之後。

為什麼會興起壓小餅呢?因為白茶的價格開始起來了。

洛陽紙貴。

當白茶的價格開始起來了之後,白茶當中的高端茶,像銀針,牡丹王這些茶,價格自然就高了,能喝得起的人自然就少了。

茶農為了能在價格漲起來之後,還可以繼續保持白毫銀針,牡丹王這些等級較高的白茶的銷售量,想出了個聰明的法子——壓小餅。

以白毫銀針2000塊錢500克為例。

從前,壓七兩餅的時候,一塊白毫銀針餅,是1400元。

而如果壓成小餅,100克的小餅,是400元,比七兩餅便宜了1000元。

如果壓成200克的小餅,是800元,比七兩餅便宜了600元。

是不是很合算?

對於消費者來說,從前,要想嘗到一塊白毫銀針餅,需要花費1400元錢。而現在,只需要花費從前的一半甚至更低的價格,就能喝到一塊白毫銀針餅!

這簡直太幸福了。

於那些只想嘗個鮮,嘗嘗銀針餅味道,卻並不想收藏銀針餅的茶客來說,花最少的代價就能嘗個鮮,真是省到家了。

有了市場需求,自然有人生產。

於是,小餅就應運而生了。

《4》

當然,壓小餅除了符合嘗鮮者的購買需求之外,還有一部分購買小餅的茶友,是貪圖小餅的便捷性。

大餅,塊頭大,個頭大,隨身攜帶,是很不方便的。

買到一塊好餅,想出去跟人鬥個茶,帶整塊餅出去,不現實——萬一碰壞了那不心疼死。

只能撬出幾小片,拿個塑膠袋裝了去。

但是,這樣的簡易包裝,太LOW。

到了鬥茶的現場,人家都是拿著高檔的禮盒出來鬥茶,而你從小塑膠袋裡抖抖索索地倒出在家撬的茶來,這從包裝上,從氣勢上,就輸了對方一大截。

而且,在場的觀眾,看到你從一個塑膠袋裡掏茶,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對這泡茶的珍貴程度和價值,產生懷疑,從而對他們未來對這款茶的判斷產生誤導?

人靠衣裝,馬靠鞍裝,茶靠包裝。

自從有人發明了小餅,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100克或者200克的小銀針餅,小牡丹餅,正好一隻手掌大小的尺寸。

拿在手上,不大不小。揣在口袋裡,重量正好。

放在包裡,也不輕不重,不佔地方。

出去跟朋友約茶或者鬥茶,帶塊小餅,簡直完美。

尤其它小,萬一存茶的時候不小心,袋口沒拈緊跑氣了,茶壞了,也只是損失了一塊小餅,也就100克200克茶,比起原來七兩餅350克的重量,這損耗簡直就是小兒科。

《5》

當然,如果是認真要收藏白茶,大量存白茶,還是建議存大餅。

為什麼?

團隊陳化啊。

白茶最需要的,就是團隊陳化——讓大量的白茶餅,不包紙皮,裸露著存放在大箱裡,最是利於陳化。

大箱空間大,48或者50餅白茶餅,放在一起,互相刺激,互相轉化,互相激發,比一塊餅單獨陳化,效果好太多了。

七兩餅是350克,48餅是16800克,50餅是17500克,這麼龐大的一個數量的白茶存在一箱,那刺激和轉化起來,可不得了。

一萬多個人一起喝歌,那聲音可宏亮極了。

相比之下,小餅的100克、200克存一箱,就算一箱50餅計算,整箱的重量也只有5000到10000克。

重量多的大餅,當然陳化更好。

人多力量大。

茶多陳化好。

在未來的香氣與滋味方面,大餅當然會比小餅更出色。

尤其是兩三年之後,五六年之後,同一個年份的大餅與小餅相比,大餅的香氣更濃鬱,湯水更稠滑,漿感更渾厚。

活脫脫就是極富魅力的老幹部一枚。

而那時候的小餅,仍然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小鮮肉。

《6》

近年來,不獨銀針和牡丹王,普通牡丹和壽眉也開始壓小餅了。

一方面是因為攜帶方便,一方面也是因為嘗鮮的需求。

想要一款餅的時候,如果想先嘗個味道再決定是不是要大量購買,那先買它的小餅回來喝一喝,是實惠的選擇。

當然,前提是,這款茶既壓了大餅,又壓了小餅。

在這種情況下,小餅完全是以茶樣的形式出現的。

它是購買大餅之前的嘗試。

小馬過河,小餅為先。

【後記】

今天村姑陳的手扭了,打字像針扎一樣疼。

所以寫得有點短,請列位看官見諒。

這麼多年,一直堅持日更,不論颳風下雨,寒來暑往。

唯這一次,差點堅持不下去要停更。

想了想,不能負了列位看官。

於是堅持打完。

卻已經汗流浹背。

我盡力了,各位晚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白茶憑什麼壓餅?
    白茶餅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一個白茶形式,利於存放,不佔空間,經過長時間良好的儲存有香氣和口感的變化。但是壓餅對於白茶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會不會散茶的存放轉化會更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學者們在香氣方面的解析!
  • 不僅僅是白牡丹餅,這六大因素決定一款白茶的澀感,別不在意!
    問得好,白牡丹香清甘活,尤其白牡丹餅,壓餅後口感愈發熟了,為何卻在有香氣,有生津感的情況下,在茶湯中出現明顯的澀感呢?就像一個美人,身材勻稱,皮膚細白,五官秀麗,為何卻愛慕虛榮舉止浮誇呢?這位美人,必然是在從前的生活中,遭遇過傷害,受過心靈重創,方才大變至此。
  • 白茶科普:荒野牡丹王和特級白牡丹怎麼區分?
    譬如,今天要講的這兩種牡丹王——荒野牡丹王,和特級白牡丹。有眼生的看官,看到此處必定是要食指大動想留言的:哎,村姑陳,你寫錯了,既是兩種牡丹王,為什麼只有一個是王,另一個是特級呢?那我們就再來科普一下。在白茶的官方標準裡,最高等級的白牡丹,叫做「特級白牡丹」。
  • 喝白茶有危害,春夏秋不能喝?撥亂反正,真實說說白茶的「危害」
    不為何,存白茶散茶,實在是太佔據空間。白茶簡單的工藝,保留了茶青較為完整的樣貌,在佔據空間這種本事上,散茶是天生的強項。撿起一小片白茶散茶,梗、葉、芽依舊連在一起。跟剛剛採下來的茶青相比,從外表上對比,幾乎只有乾燥度和顏色的差別。
  • 白茶新手的9個問答,你也肯定這樣問過
    白茶,是一款最具天然色彩的茶。它從茶樹上採摘下來之後,便進行萎凋和乾燥。而且是日光條件下的萎凋。萎凋,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曬乾。看到沒有,白茶,就像是茶樹林裡的乾落葉,一切都是原生態。二、白茶品級哪些好,我家裡有礦,撿貴的上!
  • 圖文並茂,詳解煮老白茶全過程,撬茶、煮茶完整流程演示!
    如後發酵的黑茶、普洱茶,陳年的白茶,都是煮茶的對象。在陳年白茶中,還有具體細分。根據品種等級,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根據形體劃分,則有散茶、餅茶的存在。煮茶,豐儉由人,選擇性相當豐富。《2》老白茶,餅茶最為常見細心的茶友們在喝茶過程中必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年份越老的茶,以壽眉居多,且多以餅茶形態示人。曾有茶友問:「老白茶是不是都是壽眉呢?」當然不是。
  • 白茶課堂,圖解白茶中的兩大秋茶,白露茶與寒露茶!
    《2》一般人提起黛玉和寶釵,總是會說,這是一時瑜亮的兩個才女。一般人想起白露茶和寒露茶,也總覺得,這是兩種十分相似的茶,分不出彼此。除非對衝。茶葉工藝如何,做得老還是青,幹度夠不夠,儲存條件怎麼樣,都能從第一衝的香氣裡聞出來。特別是儲存條件不好,環境潮溼令茶葉吸了多餘水分的,在第一衝裡,那股楊梅酸氣十分衝鼻,一聞便知。但到了後幾衝,這種因儲存不當而附著在表層的氣味,便會散失殆盡,聞不到了。
  • 白茶壽眉煮完會苦澀,這是啥情況?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01》大家在煮飲壽眉的時候,又遇到過煮出來的茶湯苦澀的情況嗎?如果您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請接著看下文。不少茶友聽村姑陳介紹說白茶煮著好喝,尤其是煮飲壽眉滋味豐富、香氣獨特,於是都回家親自實驗了一下。
  • 好茶,是需要呼吸的,存白茶,密封保存和適量通風,矛盾嗎?
    在白茶保存過程中,密封保存和適量通風之間,也是這樣的關係,兩者並不矛盾。看到這,茶友們可能會納悶,存白茶,密封保存,大伙兒都好理解,但這適量通風,著實讓人有些困擾。這經過密封后的白茶,要怎麼通風呢?存白茶過程中,為什麼要通風呢?
  • 儲存白茶,用真空袋抽真空,是不是更好?
    三層包裝真的很醜白茶的最佳儲存方式難道不是真空包裝嗎?密封有什麼用!充氮式儲存,能夠完全隔絕外界空氣以及水汽,似乎是白茶儲存的絕佳方式。理論上是美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白茶充氮式包裝同樣很容易讓白茶在運輸,或者是儲存搬運中破碎。哪怕是薯片,搖晃的時候,相互之間摩擦碰撞也會產生破碎。葉片更薄,更加乾燥的白茶,自然難免破碎的命運。
  • 喝白茶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茶人告訴你白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好,喝白茶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這裡是茶人談生活,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茶人分享的文章,白茶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今天茶人談生活就為大家分享下白茶的功效與作用。白茶的定義想要知道喝喝白茶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就要先了解下白茶是什麼。
  • 都說白茶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那麼如何辨別一款老白茶真假?
    應該是沒有吧,畢竟外行人都知道了一句形容白茶的話語,便是: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正宗的三年、七年老白茶難選嗎?有的人認為難選,而有的人則會認為顯而易見,只是聞一聞氣味,便能辨別出真假。這是如何說呢?其實真正的老白茶也叫白金茶,也就是存放了多年的白茶,當然不是年歲越長意味著就是老白茶,這是一個合理的保質期內。
  • 金牡丹,它是白茶白牡丹的表親嗎?
    每次颱風來之前,村姑陳都好忙,因為,颱風過後,會有三到五天的大暴雨。暴雨範圍不止福州地區,還會擴大和影響到江西浙江廣東江蘇等周邊省。從福州出去的快遞,必然會在這幾個相鄰的省份,遭受暴雨的阻擊。茶葉最怕受潮,為茶葉品質計,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颱風來臨前,將它們安全地送出福建,送出江浙滬。忙得都沒空喝茶了。
  • 小青柑白茶的功效與作用,柑白茶適合哪些人喝?不懂的看過來
    2、新會柑白茶:採用廣東新會柑(柑中之王)作為原料,搭配優質白茶(比如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雲南白茶)。柑白茶又以「新會柑白茶」為上等佳品,平時我都是選擇喝新會柑白茶的,比如新會本土品牌「十添一」的「果真香小青柑白茶」。
  • 請問:白茶壽眉、白牡丹、白毫銀針,需要保存在冰箱裡嗎?
    《2》壽眉、白牡丹、白毫銀針能保存在冰箱裡嗎?當然不能!打死也不能!把白茶存在冰箱裡,簡直就是讓白茶自殺,相當於給了它一瓶裹著糖衣的鶴頂紅。即便剛開始入口不覺得有什麼怪異之處,可最後的結果,還是毒發身亡。關於白茶不能存放冰箱的理由,明白的人自然能懂,而不懂的人,總是會找出很多理由來辯駁。
  • 不同類型的白茶之間,香氣口感滋味有什麼不同?一次性為你講明白
    然後就有茶友們,紛紛發來了個中疑惑。比如,白茶的散茶和餅茶有什麼不同?比如,能不能具體說說每一種茶的香氣口感?比如,是不是白毫銀針喝鮮,壽眉喝醇?白茶餅茶,體積規整,方便收納,受不少藏家的歡迎。和散茶相比,餅茶的工序更加複雜。白茶餅是在散茶的基礎上,經蒸軟,包揉,壓制,再次烘乾,然後才能成型。茶青鮮葉,不能直接壓餅。
  • 又是一年歲末,收藏白茶選擇哪一種?白毫銀針、白牡丹、還是壽眉
    就像我們,每次去山上,總會在倉庫逗留很久——像我們這年紀的女孩子,只會在商場逛街才會逗留那麼久——看著那滿牆的茶,就跟看到滿柜子的時裝新款一樣,邁不動腳好嗎? 每次站在倉庫裡,就覺得富甲天下。 像韋小寶說的,小玄子是洪福齊天,我是豔福齊天,我們君臣倆各齊各的......
  • 2021 臻茶會|評鑑國標龍井、白茶,感受等級與芽葉比例差別
    臻茶會『一周一會』茶會介紹茶會主旨:溫故知新,深度交流每期茶會人數:限20人,分審評與衝泡崗位茶會內容:1、審評和衝泡國標茶樣,明確等級區別2、品飲並點評衝泡手法,提升口感3、同學、老師交流4、補充相關知識,溫故知新參加要求(茶藝或評茶學員
  • 冬天煮老白茶暖身,夏天喝新茶解暑,那秋天該如何喝白茶潤燥?
    到那時,許多人會感覺到身體像是離開的「水的滋潤」那樣,一入秋就容易出現皮膚乾燥、過敏發癢等問題。再等到進入深秋和冬季,更是乾燥到不行,毛衣滑過的皮膚會帶起噼啪的靜電。並且,嘴唇是幹的,喉嚨也是燥的,哪都感覺不舒爽。按傳統醫學上的觀點,秋冬季乾燥,會有損人體的津液。燥,宜潤。
  • 白茶密封會悶壞,冬天可以不用三層包裝法?這些謠言你信了幾個?
    這種包裝一般常見於鐵觀音,以及少部分綠茶。 而白茶,是不能真空包裝存放的。 我們日常所說的密封,只是隔絕茶葉與外部的空氣。 眾所周知,白茶變為老白茶,不僅是年份的積累,更是物質的轉化。 這個過程中,少不了酶的作用。 由於白茶的工藝簡樸,不炒不揉不殺青。 殺青工藝,會鈍化茶葉中酶的活性,而白茶內的酶依然保持活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