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改吃生活垃圾,還把塑料當食物,看的讓人心碎

2020-10-07 奇妙的萬千世界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目前全球處理垃圾方式有分類回收、填埋、焚燒、堆肥等,在這一系列舉措中,野外露天傾倒被認為是最原始、汙染性最大、最不負責任的一種處理方式。露天傾倒的垃圾中,有機物部分會在短暫環境汙染後腐爛消失,而那些含不可降解塑料成分的垃圾,可能會持續汙染環境400多年。

人類發明創造出塑料不過100多年,大規模生產使用僅60多年,然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人類的頭號敵人」。

一直以來人們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在塑料垃圾對水資源的汙染,對水生動物的危害,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的確種類龐大的水生動物們正深受塑料垃圾之苦,但僅僅讓塑料垃圾遠離水是不夠的。

野外露天傾倒生活垃圾正在危害陸地上的生態環境,甚至在一些地區森林都成了方便傾倒的垃圾場,陸地動物同樣處於危險之中。

2020年一位斯裡蘭卡攝影師在網際網路上發布了一組令人心碎的照片,照片中記錄了斯裡蘭卡一處與森林接壤的垃圾填埋場裡,填埋場內露天傾倒著如山的生活垃圾,20多頭野生大象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其中一些大象將塑料垃圾當成食物吃掉,攝影師還拍攝到野象排洩物中存在大量無法消化的塑料垃圾。

在斯裡蘭卡,大象是國寶級動物。但這位攝影師在垃圾場觀察拍攝了幾個月後發現,似乎這些國寶已經養成了吃垃圾的習慣,當地居民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群大象不再在叢林中覓食,其行為幾乎就像是等待拖拉機來傾倒垃圾的家畜一樣,讓這位當地攝影師感到非常可悲。

據介紹,最初,在垃圾場周圍有豎起的柵欄,但現在柵欄已被破壞,無法阻止野象進入垃圾場。而且隨著不停地傾倒,垃圾場的擴大,相鄰的森林生物群落現在已經被能隨風飄散的聚乙烯袋,各種廢棄塑料和其他垃圾所覆蓋。

而且生活在這裡的野生象群經常進入人類棲息地,入侵附近的稻田和村莊,尋求更多的食物,這使當地村民與野生動物之間早已飽受折磨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看到這些照片和介紹的網友們深深地感到不安,所有人都知道這對野象來說是不健康的,甚至是致命的。事實的確如此,當大象食用受細菌感染的垃圾時,會縮短它們的壽命,也會因吃塑料生病。

野生大象每天要吃掉約330-375磅的植物,它們的正常飲食包括草皮、樹皮、水果、樹枝和植物根莖等,絕不包括塑料!但它們也特別容易不小心吃到塑料垃圾,因為大象最喜歡鹹的、加工過的食品,這些食品的味道通常都是殘留在包裝袋上。

大象不僅是最大的現存陸生動物,還是最遠距離的「種子運輸工」。有研究表明一些大象可以將種子運輸到65公裡外,這一數字是熱帶草原鳥類的30倍,這也表明大象在維持植物的遺傳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多數大象通常每天要走超過30公裡,並且每頭大象每天可能要吃掉近3200粒種子,當大象在另一個地方排洩時,種子也隨之廣泛散布,許多樹種的遺傳多樣性得以維持。但,塑料垃圾正在危害著這種重要的動物。

2018年,在印度喀拉拉邦森林發現了一頭二十歲的雌性大象屍體,屍檢結果表明,它的死因是消化道被長條塑料堵塞,引發細菌感染體內出血,導致其器官功能衰竭。

在泰國考艾國家公園的野生大象一直在吞食塑料垃圾,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當地人在高速公路上野象排洩物中發現了塑膠袋和其他塑料垃圾。

不但如此,如今越來越多的陸地動物受到塑料汙染影響。就在2020年9月,另一組令人心碎的照片剛剛出現過,兩隻北極熊幼崽用在雪地裡發現的塑膠袋玩拔河,然後吃了「一大塊」。

一張張讓人不安的照片凸顯著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及其對野生動物的危害。這正為什麼環保主義者一直呼籲,「不要在野外亂扔垃圾或塑膠袋」的原因。

有時我會想,把塑料瓶扔進回收箱而不是垃圾桶就夠了嗎?當然不夠,現在是我們努力減少塑料使用的時候了,不要再為了方便而破壞地球。

相關焦點

  • 人類垃圾侵佔森林,斯裡蘭卡的大象,被逼到在垃圾堆裡找食物
    能夠讓野象自找到食物但無意中,它們也攝取了不少危害身體甚至會導致喪命的有害汙染物.....但這樣的生活,卻被人類的垃圾場徹底改變了.....但現在這些欄杆已經破損,無法對野象起到阻攔作用,再加上隨著垃圾的增多,垃圾場的面積也越來越大,慢慢侵佔了臨近的森林,原本的森林生物群現在已經被聚乙烯袋子、各種廢棄塑料和其他垃圾所覆蓋.....
  • 心碎!走紅網絡的「泰國甜心」海牛死亡,胃裡發現塑料垃圾
    心碎!走紅網絡的「泰國甜心」海牛死亡,胃裡發現塑料垃圾 2019-08-19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印度大象翻吃垃圾過活,網友看後心塞
    這些令人驚訝的照片顯示,西孟加拉邦的一頭飢餓的大象,頭上頂著垃圾,艱難地在一堆又一堆遊客留下的塑料垃圾裡穿梭,用長長的鼻子在尋找食物。 要知道,作為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大象是何其威嚴的動物,如今在大象之國居然也瀕臨如此絕境。
  • 印一大象在垃圾堆覓食,遊客留下垃圾,有大象食物,更會傷害大象
    在大象的食譜中,很多人以為人類丟棄的生活垃圾中不會有大象的食物,大象是以樹根、草、水果和樹皮等植物為食,但人類生活垃圾中水果皮、還有些腐爛食物的氣味,都能吸引大象,這些遊客留下的垃圾,都會成為大象的食物來源。
  • 江蘇揚州生活垃圾分類正式「三改四」教你如何垃圾「四分類」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7月1日起,揚州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範》正式實施,這是江蘇首個垃圾分類地方標準,揚州的垃圾分類從此進入「四分類」時代。揚州垃圾分類本月起「三改四」此前,揚州市的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類,7月1日起改成「四分類」,分別是「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和「有害垃圾」。《規範》實施後,揚州垃圾分類有哪些重點工作要做?
  • 海洋生物為何誤吞塑料垃圾?人類也無"萬全之策"
    塑料看上去並不像食物,但是它的氣味、感覺,甚至聲音,很容易讓動物們誤認為是食物。近期《藍色星球II》的一次採訪節目中,大衛·艾登堡描述了一個續發事件,觀察了一隻信天翁到達巢穴,如何餵養幼鳥。他說:「從信天翁嘴裡吐出的是什麼?這並不是魚,也不是魷魚,但這卻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塑料。」
  • 被塑料垃圾逼瘋的日本人,研發出了可以吃的餐具!
    近年來,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包裝的用量成倍增長,塑料打包盒、塑料餐具已經成為城市的頭號垃圾。於是有一家日本公司就開始開腦洞了:我們能不能把這些餐具都變成吃的?用餐結束後順便把垃圾吃掉?丸繁制果公司最初生產是一種可食用的託盤,主要用於戶外活動中盛裝食物。拿在手裡不僅小巧輕便,而且擺放各種食物都不在話下。用完即可食用,口感就和冰淇淋的蛋筒一樣,酥脆香甜。2017年,丸繁制果公司還推出了一款以燈芯草為原料的可食用筷子,口感和餅乾很像,還帶著榻榻米的香氣!更吸引人的是,每一雙筷子內含相當於一盤蔬菜沙拉的食物纖維量!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2:兩條沙蠋 據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com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稱,廢棄塑料的微小碎片損害了在海洋中生活的蠕蟲沙蠋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海洋動物喜歡吃塑料垃圾竟是因為……
    另一方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可為海藻提供理想的繁殖平臺。據發表在11月9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隨著海藻自然分解,釋放出DMS味道,跟隨氣味尋找磷蝦的海鳥就被帶到了一個「嗅覺陷阱」。最終出現的情況就是海鳥沒有吃到磷蝦,而是塑料垃圾。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我們爬到食物鏈頂端,就是為了吃垃圾?
    我們爬到食物鏈頂端,就是為了吃垃圾?看見心理(kanjianxinli1) | 來源社長 | 作者寒冬 | 編輯最後的話換作是你,你願意吃塑料垃圾嗎?泰國一則公益廣告在街頭做了一項實驗:在壽司裡包著塑料,免費派送給路人吃。
  • 萬米海底淪為塑料垃圾槽 會對深海物種造成什麼影響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稱,深海成了塑料碎片的「終極(垃圾)槽」。英國《衛報》27日援引研究牽頭人艾倫·賈米森的話說:「如果你汙染了一條河,還能被衝乾淨。如果汙染了海岸線,還可以被海潮稀釋,但是在海洋最深處,它會原地不動。」研究人員認為, 「很可能不剩什麼海洋生態系統未受塑料汙染影響了」。
  • 24頭亞洲野象首次集中造訪雲南寧洱縣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5日訊 9月1日,雲南省寧洱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亞洲野象,這次造訪寧洱的野象共有24頭。為避免人象衝突,相關部門已對野象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在竹山村,24頭野象沿著半箐河排成一列緩步前行,它們不停地扇動著耳朵,四處找東西吃,不時發出象鳴,似乎對此地的食物非常滿意。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依偎在象媽媽的身旁,畫面格外溫馨。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強,野象種群數量逐漸增加。
  • 海洋微塑料現狀沒那麼可怕 減少塑料垃圾是關鍵
    通常情況下,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被稱為微塑料。近幾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極海冰、積雪、空氣,甚至食物中發現了微塑料。那麼,怎樣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現狀及潛在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
  • 塑料不要亂扔!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原標題:塑料不要亂扔!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魚吃塑料-人吃魚 繞了一圈人類「自食其果」?
    與在海洋食物鏈中發揮的至關重要作用相比,鳳尾魚(Anchovies)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充當比薩餅中的關鍵調料。現在科學家已證實這些小飼料魚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和令人不安的新行為,即鳳尾魚吃微小的海洋塑料微粒。由於它們通常會被大魚吃掉,那些塑料微粒中的毒素最終可能進入被人類食用的魚體內。
  • 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通常情況下,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被稱為微塑料。近幾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極海冰、積雪、空氣,甚至食物中發現了微塑料。但南北河流差異顯著,北方河流中的微塑料濃度水平總體低於南方一些河流。」微塑料因吸附性強,且可以通過大氣等遠距離傳輸,一度引起公眾的擔憂,甚至有人認為吃魚類等海鮮也會讓人「微塑料中毒」。對此,李道季解釋說,微塑料造成的後果要取決於它的濃度和量,「實際上,起碼在海洋中,微塑料並沒有達到很高的濃度。微塑料確實可能會通過一些食物進入人體,但很微量,目前的結論認為它風險很低。」
  • 【科普】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通常情況下,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被稱為微塑料。近幾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極海冰、積雪、空氣,甚至食物中發現了微塑料。但南北河流差異顯著,北方河流中的微塑料濃度水平總體低於南方一些河流。」微塑料因吸附性強,且可以通過大氣等遠距離傳輸,一度引起公眾的擔憂,甚至有人認為吃魚類等海鮮也會讓人「微塑料中毒」。對此,李道季解釋說,微塑料造成的後果要取決於它的濃度和量,「實際上,起碼在海洋中,微塑料並沒有達到很高的濃度。微塑料確實可能會通過一些食物進入人體,但很微量,目前的結論認為它風險很低。」
  •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
    晨報記者 徐惠芬 綜合報導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英國廣播公司21日援引專家組報告稱,除非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否則十年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將翻三倍。2015年,《科學》雜誌就發表論文稱,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從陸地流入海洋。如果不加限制,2050年塑料的重量甚至將超過魚類重量。  塑膠袋是流入海洋的主要塑料垃圾之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每年有大量塑膠袋流入海洋,對全球600多種海洋物種造成威脅。今年2月,挪威海灘就發現一頭死去的鯨,它的胃裡沒有任何食物,但有30多個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