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後,江南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各地都出現了延續數百年的名門大族,他們的家族成員既有良好的文化學術修養,又「學而優則仕」,不斷有族人通過科舉的道路進入仕途,而這種情況又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家族的政治經濟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如海寧查氏、常熟翁氏、蘇州潘氏等家族,都是具有全國影響的豪門大族,名人輩出。常熟翁氏,從明末到清末的三百餘年間,共有十一人中進士,其中狀元兩人(翁同龢翁曾源叔侄);蘇州潘氏,有清一代共有進士九人,其中狀元一人(潘世恩),探花兩人。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曾為蘇州潘宅題寫「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的匾額,可見其科第之盛。而本文所要談及的常州莊氏家族,比上述幾家也毫無愧色,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常州莊氏可以追溯到北宋末金人南侵時期的北方南遷浪潮。但最初的三百多年裡,莊氏只是當地的普通家族。明弘治九年(1496年),莊襗中進士,後陸續任戶部主事、河間知府、山東參政等,常州莊氏一族從此開始崛起。後來莊襗的孫女嫁給常州名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唐順之,這標誌著莊氏開始進入常州頂級的家族行列。晚明時期,同輩的莊廷臣和莊起元都在萬曆三十八年高中進士。莊廷臣後任湖廣左布政使,莊起元官至太常寺卿,都進入了高級官員的行列。入清之後,莊氏科第更是盛極一時,共有二十九人中進士。從數量上看,遠超過翁氏潘氏家族。其中狀元一人(莊培因),榜眼一人,更有十一人入翰林院,這個數字在清代大概也是數一數二的。本文下面要談的莊受祺,也是其中之一。
莊受祺,字衛生,翰林院編修莊令輿五世孫。道光二十年中進士,殿試二甲二名,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歷任湖北宜昌知府、荊宜施道、福建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受祺長期主管湖北鹽務,並為胡林翼委任「司後路糧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功勳卓著,頗受湖廣總督官文和湖北巡撫胡林翼賞識。莊受祺以詞林起家,工古文、善書法,而又能辦理實務,通曉兵法,算得上當時名宦,曾國藩對他也很看重,兩人書信往來甚多。他本人著有《湖北兵事述略》一書,記載了從鹹豐二年太平軍攻克武昌到同治元年太平天國退出湖北的歷史,是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參考資料。受祺身後,子怡孫將其詩文編為《楓南山館遺集》八卷,於光緒元年刊刻行世。
我所收藏的這部《楓南山館遺集》,就是莊怡孫當年要為父刊刻文集之時,根據家藏的各種原始資料親筆抄寫整理的。這種形式的寫本,有別於作者親手書寫的原稿,一般稱為清稿本。此本舊裝一函兩冊全,藍綾面金鑲玉裝,有「毗陵莊氏」「手澤僅存子孫永保」「莊炎審定」等藏印,知此書曾長期為莊氏後人珍藏,不知何時散出。書中受祺之名諱均用黃筆填寫,並於多處自署「孤子怡孫謹附記」「孤子怡孫編次」「子怡孫編次」。全文書寫工整,書法流利精彩,功底深厚,經與莊怡孫現存書法作品比較,為怡孫親筆無疑。莊怡孫光緒間曾任刑部郎中,以工書名於世,《國朝書畫家筆錄》卷四有傳。
此書共正文七卷,卷末附駢體文雜存一卷,其中卷五為「湖北兵事述略」。全書目錄及內文多有校改,如駢體文雜存目錄以黃筆增補「授湖北布政使謝恩折」一篇,此折原稿本正文失收,於卷尾另貼一紙增入,並註明「抬寫及空格寫處均應查照閩臬浙藩折以歸一律」,此乃針對原文中的「授福建按察使謝恩折」和「授浙江布政使謝恩折」所作的具體刊刻指示。目錄原文後有莊怡孫附記,其中「近在仲求處得舊錄詞館擬撰畸零數首並舊存謝恩兩折」云云,就是指「閩臬浙藩」這兩篇,湖北布政使謝恩折一篇則是後來又增入的,若不得此稿本,則不可能知道全書編輯的這些經過,這就是稿本的可貴之處了。卷尾又粘貼一紙,對刊刻校對做出了多處具體指示,如說「四卷六頁五行胡母陳太夫人壽序,署應改暑」,「五卷十頁八行兵事述略,雷以誠改諴」等。按,雷以諴為清代名臣,道光三年進士,曾在揚州幫辦軍務。這兩處錯字均當為形近致誤。查此稿本,兩字均不誤,這兩個錯誤肯定是刻版中出現的。因為手邊沒有這個刻本,未能全文一一對照,不知是否在刊刻過程中還有更多改動,好在此刻流傳尚多,以後不難找來對校一遍。
莊受祺直系後人當中,也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莊怡孫之外的其他兩子,莊允懿於清末曾任澳門同知,莊賡良更是近代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他在湖南任職幾十年,先後出任善化知縣、衡永道、湖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職,並於宣統二年著名的長沙搶米風潮時,短期署理了湖南巡撫。他為官清廉,有莊青天的美譽,以致於雖然在長沙為官多年,卻既沒有多少積蓄,也未購置私宅,離任後子孫只能租住普通民房。莊賡良也是清末著名的書法家,其字雄渾蒼勁,深為時人讚賞。當時的同鄉名人惲彥彬推許他的書法為「一郡之冠」。清末曾重修著名書畫家惲壽平墓,墓碑就是請莊賡良書寫的。
隨著清末取消了科舉制度,社會劇烈動蕩變化,這個古老的「中國科舉第一家族」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但不變的是,莊氏家族仍然注重教育,繼續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如民國時期有著名學者、教育家莊澤宣先生,現代著名的「一門三院士」莊逢甘、莊逢辰、莊逢源兄弟,也已成為學界佳話。莊氏家族幾百年來對教育的重視和成功經驗,無疑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