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老師
近日,某網際網路平臺發布的土味借貸廣告引發網友熱議。被吐槽之餘,網貸正在「綁架」年輕人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手機號就能借款、萬元日息低至一瓶水、還不上可分期……」極具誘惑的誇大宣傳正誘導年輕人打開過度借貸的「潘多拉魔盒」。
一組登上微博熱搜的數據顯示,全國有1.75億「90後」,其中只有13.4%沒有借錢,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
超前消費、超額消費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習慣。360借條等消費信貸產品的出現,降低了消費者的貸款門檻,讓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背上貸款,更推動超前消費觀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令人警醒。
千方百計借錢給你
近年來,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流量+金融」模式成為主流。
對於廣大用戶來說,借錢業務已經進入到每天點開的手機App裡,不僅借錢廣告隨處可見,在下單支付的時候,不經意的「點點點」,很可能就開通了借錢通道並獲得了「額度」。
據不完全統計,手機淘寶、拼多多、高德地圖沒有借貸產品的入口;微信、支付寶、QQ、抖音短視頻、愛奇藝、騰訊視頻、百度地圖均有「借錢」的入口。有些入口設置巧妙,讓你繞都很難繞開。
一個人日常生活場景所需的App,幾乎都能進入借錢通道。不信請看:
出門打車打開滴滴,彈出滴滴金融廣告——
打開今日頭條,「我的錢包」中也可以看到「1000元借1個月,每日利息0.3元」的借錢廣告——
到飯點打開美團點外賣,在結帳時還會提醒用戶是否用美團月付結算,點開錢包即顯示貸款廣告——
在美團購買套餐時,頁面彈出醒目的大字「這單再減2元」,立減兩元的前提是,要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美團月付授信付款合同》」。在合同中寫明「用戶可使用本服務所獲得的貸款資金用於購買指定的商品或服務」。
美圖秀秀中「我的錢包」也有「現金分期」「借錢」的通道,點進錢包就能看到「有錢更美好,最高100000元額度待領取」——
無論是社交類、電商類,還是生活類、內容類,流量巨頭們都不遺餘力地引導他們的客戶切入金融場景,手機上各種App延伸的金融服務讓每個人借錢變得唾手可得。
從流量引向支付,進而借貸以及投資理財……是他們共同的目標和「套路」。
被網貸「綁架」的年輕人
有多少人在用這些平臺借錢?
據58金融發布的《2020上半年消費金融接納度報告顯示》,電商類產品在分期人群中的滲透率高達79%,這些產品,尤為受到「90後」「95後」以及「00後」用戶的喜愛。花著「明天的錢」過日子已經成為部分年輕人的生活常態。
「現在很多的年輕群體,生活消費基本上都在網際網路進行,對生活休閒類網際網路平臺黏度和信任度大;以及在美團開店、在阿里開店的一些小微商家,也有短期資金周轉的訴求,所以它就可以通過線上的交易或者線上的申請,來獲得小額的資金。」中國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院長劉洋分析。
以前銀行貸款需要抵押物,需要擔保,現在各種App巴不得年輕人向他們借錢,隨便填寫資料,幾千幾萬瞬間到手。借錢消費變得越來越容易。
借錢越來越多,以貸養貸,無節制的消費拖垮了一部分年輕人。
今年「雙十一」的前一天,「負債者聯盟」一詞上了熱搜。
在豆瓣的「網貸互助小組」與「負債者聯盟」小組裡,深陷網貸泥潭的大多是「90後」,也偶有「80後」「00後」,有的欠了幾千,有的甚至欠了數百萬。小組的帖子裡,「焦慮」「還不上了」「怎麼辦」,這些是高頻詞彙。「消費主義洗腦」和「創業失敗」被歸為最常見的欠貸原因。除此之外,有人借網貸參加網絡賭博,輸得血本無歸,或是借網貸買股票,趕上了股市低迷。
網際網路金融商業模式所試圖構建的一種超前消費、虛假富足生活的狀態,鼓勵無節制的消費,甚至盲目創業的傾向,值得警惕。
據統計, 360借條,度小滿、微眾銀行這些網際網路金融的年利率在18%~24%之間,覆蓋了大概2.4億借款人,360金融、樂信、趣店等網貸平臺的年利率則在24%~36%之間,覆蓋了大約4.3億借款人。
這其中,缺乏金融防範意識和金融理財意識的年輕人佔大多數。
金融創新需要陽光監管
網際網路平臺上的借錢業務屬於小額貸款。小額貸款審批程序簡單,對於急於用錢,申請貸款難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能提供便捷的資金融通服務。
但正是因為審批快,還款靈活,部分有著高消費習慣的都市青年人已經成為小額貸款的主要用戶,哪怕多付高點的利息,輕輕鬆鬆錢就到手。他們的貸款習慣,已經從還信用卡前救急借幾百塊錢發展到能借幾萬甚至幾十萬塊錢,一旦還不起,就會造成以貸養貸、影響個人徵信甚至上黑名單的後果。
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服務,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說明網際網路金融不是國家金融監管的法外之地。
政府要負起監管職責,整頓網貸行業;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也要堅守法律底線,不能借創新之名行高利貸之實。對於年輕人來講,要遠離網貸,遠離虛偽的人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任何時候,精神富有都比物質富有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