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害羞並不可怕,社會環境才是背後最大推手

2020-11-23 騰訊網

當著眾多人的面發言,還沒走上臺,就已經面紅耳赤;吃飯時,想叫一下服務員,卻又不好意思大聲呼叫,最終只得等到服務員從身邊經過才敢打招呼;參加聚會,看到眾多陌生的面孔,想要跟別人交流,卻又覺得難以開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上面的這些或者類似的情景,害羞顯然已經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而克服害羞,勢在必行。

《不再害羞》的作者是享譽世界的當代心理學大師菲利普·津巴多,他主編的普通心理學教材被譽為「比小說還好看的教科書」。長時間以來,作者一直致力於通過心理學去改變人們的生活,《不再害羞》就是作者在此願景下的有力實踐之一,全書主要通過對「害羞」這一社交焦慮現象的普及,以及具體克服的方法兩個部分來讓人們科學認識這一心理現象,並渴望通過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來達到幫助人們去克服此類心理問題。

就在不久前,和一個同學談論起了高中時期的一位同學。她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女生,曾經還和她做過同桌,後來轉班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了。從朋友那裡得知,這位同桌後來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不得已已經輟學回家了,並且一直待在家裡,後來的情況也無從得知。現在想起來,她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幾乎不會主動跟別人說話,做什麼事也都是一個人,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心理問題給她的生活帶來了這麼大的影響。

事實上,害羞並非某一個人的特有,而是我們幾乎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的東西,只是某些人表現的特別明顯,而有些人只會在一些特定場合才會有所表現。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內向者,都是容易害羞的人。如果恰好此刻閱讀的你是一個外向的人,那麼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經害羞過?要知道害羞不僅存在於先天環境中,後天的環境影響更多,諸如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等。總的來說,對於大多數而言,害羞是一種習得性心理狀態,人們可以通過提高社交技能、改變消極的自我認知、運用冥想練習而非藥物治療等方式減少社交焦慮,緩解和克服害羞。

在《不再害羞》一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作者強而有力的關於害羞的理論分析,也不是那些用於克服害羞的具體方法,而是作者指出害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會上升為一種社會問題。這個觀點並不是什麼新的內容,並且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這一次閱讀,卻讓我內心深處和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作者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中,志願者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充當監獄看守,一部分充當囚犯。實驗環境完全模仿監獄,一共為期14天。在整個實驗中,大家都深深地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無法自拔。這個實驗得到的結論就是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基於這樣的實驗結果,津巴多意識到,害羞的人心裡就有這樣的一座心理監獄,他們既是監獄看守,規定自己不許自由交流,不許與他人交往;也是監獄中的囚犯,不情願地接受了這些限制,並因為這些限制而降低了自己的自尊。

你總是可以發現,害羞的人會因為很平常的原因而感到焦慮,他們玩電子遊戲成癮,喜歡獨自一人待著,沉浸於想像中的虛擬世界,最終的表現就是缺乏足夠的社會適應力。最為嚴重的是,害羞會通過與暴力、酗酒、社會運動、性以及破壞性行為發生不明顯的關聯,引起社會問題。這樣現實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了,當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於一種壓抑狀態,一旦某一刻爆發,那麼就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僅在於個人,而是應當被整個社會所重視的問題。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同學,或許她曾經經歷過一些事,有關她的家庭、她的教育、又或者是一些社會上的某件事,因為這些環境的影響,讓她成為了最後的樣子。當一個類似於害羞這樣的心理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關注點不應當僅僅放在當事人身上,也許我們應當更多地從他們身邊的環境去思考,如何從環境的角度給更多的人帶來一種更美好的環境,以此來減少這樣的事情發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的人更容易害羞?
    今天,我要給你推薦的書,叫做《不再害羞》。這本書系統分析了害羞的成因和危害,並且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建議、方法和練習,幫助害羞的人們走出自我設置的牢籠。這本書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心理學大師之一。他是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曾經榮獲「心理科學終身成就獎」,被譽為「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
  • 對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津巴多:教育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
    近年來,肥胖、近視、網絡成癮等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愈發突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何在青少年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效保護、積極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也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個核心議題。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但據Blum報導,津巴多的女友在她看到惡劣的情況後,說服他在6天後關閉了它。從那以後,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果被用來表明,獨特的環境和社會角色可以揭示人類最壞的一面。這個實驗已經讓心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們了解到,從大屠殺到伊拉克的阿布格萊布監獄(現在被稱為巴格達中央監獄),人類是如何殘忍地行動的,全國許多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也描述了這個實驗。底線是從眾不是自然的、盲目或不可避免的。
  • 和田玉價格暴漲潛規則被揭發,原來這才是最大的幕後推手!
    那麼,和田玉如今的高價格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究竟有沒有炒作的成分?高價背後的幕後推手到底是誰?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個問題,探究一下和田玉高價背後的幕後推手。推手1:遊資攪局在最近的40年裡,和田玉的價格可謂上漲了萬倍,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漲幅,讓很多不熟悉這個領域的人,都覺得這一切都是炒作出來的,所以始終對和田玉抱有偏見,總覺得和田玉價格很快就要腰斬。
  • 千萬不要小看環境對人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的實驗就驗證了這種說法,向我們展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麼大。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過一個探討人性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徵集了24名志願者假裝參與為期兩周監獄生活的研究。這24名志願者都是心理非常健康正常的大學生。研究人員從24名被試中隨機抽出一半飾演監獄的獄警,剩下的一半飾演囚犯。為了力求真實,那些飾演囚犯的人被真的「逮捕」了,隨後被帶到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中。
  • 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而如果把人放進沒有權力的環境下,他們會被迫屈服,甚至瘋癲。
  • 環境影響有多大?監獄實驗告訴你!
    為了讓環境更逼近現實,九位「犯人」一進監獄就被拍照、剃頭、穿囚服,而那九位警察也換好制服帶上電棍,以便更快進入角色。囚犯們每三人被安排住進一個小隔間裡,沒有名字,只有編號;獄警們也每三人一組,八小時一班,三班倒。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文丨禾禾媽媽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特別活潑可愛,見了生人也會微笑著揮手打招呼,可是當他們3歲左右的時候,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害羞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有些家長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變得害羞。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把害羞看做一種性格缺陷,他們認為,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缺乏自尊,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 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心理學實驗,揭露了醜陋的人性
    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心理學家或是社會機構進行過人性實驗,下面為大家選取了三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其中揭露了黑暗的人性。一、嘉士伯社會實驗丹麥嘉士伯啤酒公司曾進行過這樣一次社會實驗,研究人員讓一些毫不知情的情侶們進入預先準備好的電影院中。當他們走進灰暗的播放間後,他們會發現,只剩下中間的兩個座位,並且周圍都是帶有刺青、打扮兇惡的成年男子。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換句話說,犯人們才是整個實驗的重點觀察對象。
  • 網絡推手 人人喊打:造謠生事 有百害而無一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無論是「曲別針換別墅」事件,還是「網絡水軍刷票」事件,很多熱炒事件的背後都少不了網絡推手的身影  對網絡推手而言,水軍只是「小嘍囉」,他們才是背後的「主使者」。推手在幕後「運籌帷幄」,水軍們則在前線「衝鋒陷陣」攪擾得網上雞犬不寧,「熱度」迭起。
  •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心理學是一門解析自我、洞悉人性的學科,探索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和形成機制,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他人,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相處。
  •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實際上,配偶只是想交流感受,並不需要幫助。心理學家李浩淵博士在《我們都有心理傷痕》一書中舉到這樣一個例子: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一個女客戶,挑三揀四,不懂裝懂,好煩人。夫:別理她,跟那種人生氣,不值得。(提建議)妻:那哪行啊!顧客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