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行星裡的「老大」是誰呢?西方神話裡的宙斯——木星!木星是太陽系的八個行星之一,是太陽(近處和遠處)的第五顆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大,最快的旋轉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老星,將它帶到天球周圍12年,與地球分支相同。西方語言通常被稱為Jupit(拉丁語:木星),它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在夜空中,木星是除了月亮和金星之外的第三個最明亮的物體。截至2012年2月23日,共發現了68顆木星衛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八個行星中最大和最大的行星,它非常龐大,是其他七個行星總和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是地球大小的1,321倍。與此同時,木星也是太陽系中旋轉速度最快的行星,因此木星不是球形的,但極點略微平坦,赤道略微轉動。木星的大氣層很厚,厚度達3000公裡。在大氣層以下27,000公裡處有一層液態氫,其次是金屬氫,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太陽系星雲的成分非常相似。土星具有相似的成分,也是一種濃密的氣氛。在大氣層下有一層26,000千米厚的液態氫,然後是金屬氫。木星表面有一個大紅點,位於木星赤道以南。從東到西,最長時間為48,000公裡,最小時間超過2萬公裡。從北到南,最長的是14,000公裡,最短的時間也是11,000公裡。面積約為45325萬平方公裡,可容納三個地球。
關於它是什麼仍然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旋風,這個巨大的紅點是由法國後裔天文學家卡西尼於1665年發現的。它每六個地球日逆時針旋轉一次,通常捲起長達8公裡的雲塔。它不時改變顏色和形狀,但它永遠不會完全消失。木星向外輻射能量,遠遠超過從太陽接收的能量。木星的內部很熱:核心可能高達20,000°C。熱量由開爾文產生 - 由亥姆霍茲原理(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產生。(木星不是像太陽那樣的核反應產生的能量,它太小而且內部溫度不足以引起核反應)。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木星液體層的大對流並導致我們見過的雲頂。複雜的運動過程。木星與氣態行星具有相同的最大直徑。如果組合物再次增加,它將被重力壓縮,使得全局半徑僅略微增加。
由於內部熱源(核能),恆星只能生長,但如果木星成為恆星,質量必須至少大80倍。與陸地行星不同,木星是一個光環,但由於木星非常薄,直到1979年航行者1飛過木星才發現木星。木星環寬約6,500公裡,但厚度不到10公裡。它由大量灰塵和黑色礫石組成。以7小時為周期在木星周圍旋轉。像地球一樣,木星的極也有極光,據認為它是由木星火山噴發的木星的磁場線形成木星的大氣層。為了探測太陽系外層空間的物理條件,人類發射了四艘宇宙飛船,即「先鋒」10號,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他們都在進行專業美國宇航局的科研項目。1972年3月2日上午,「先鋒10號」沿途檢查了行星際物質,1973年12月3日,它遇見木星,從木星飛越13萬公裡,探測到木星的巨大規模,研究木星大氣層的磁層發回了300多顆木星雲和木星衛星彩色電視圖像。
「先驅者11號」宇宙飛船於1973年4月6日發射升空,於1974年12月5日抵達木星。距離木星表面只有46,000公裡,幾乎是「先鋒10號」的兩倍。返回有關木星的磁場,輻射帶,重力,溫度,大氣結構和四顆大型衛星的信息,並根據地面指令調整航向,飛越木星的南極地區,由於觀測角度不合適而難以觀察地面。完成任務後,「先驅者11」飛向土星。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國發射了旅行者號1和旅行者2號太空飛行器。這兩艘太空飛行器在設備方面比「先鋒」10和11更先進。1979年3月,「旅行者1號」飛向木星,並在三天內探測到木星和四顆伽利略衛星以及歐羅巴衛星,拍攝了數千張彩色照片並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研究檢查。 1979年7月,「旅行者2號」飛向木星並檢查了木星。
離開木星後,兩艘船將繼續探索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然後飛出太陽系並尋找宇宙宇宙中的伴星。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顆天文望遠鏡的發明者,也是四顆木星衛星的發現者。1989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以他命名的木星探測器,於1995年12月飛往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