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海嘯預警!印尼、帛琉可能受影響

2020-11-30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崔天也】北京時間12月29日中午11時39分,菲律賓棉蘭老島附近海域發生6.9級地震。隨後,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和帛琉的海岸都得到了海嘯警報。

「今日俄羅斯」(RT)29日最新消息稱,美國國家氣象局的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發布了一個危險的海浪警報,適用於距離地震300公裡範圍內的所有沿海地區。這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大部分地區。

美國國家氣象局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NWS PTWC)在其官網上發布警告稱,「由地震導致的危險的海嘯波可能波及到300公裡以內的所有沿海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

美國國家氣象局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還在其推特帳號上稱:「我們預測到,從地震處到最近的海岸線,海嘯波的高度不超過30裡米,但仍在等待最近測量儀器的海平面數據。」

報導稱,目前還沒有關於此次地震造成人員傷亡或損失的即時報告。政府機構被建議向沿海地區居民通知這一警報,並根據威脅程度指引居民採取相關疏散措施。廷加群島、達沃島等島嶼可能在一個小時以內遭遇海嘯。其中,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的達沃市擁有160多萬人口。

據報導,上周,印度尼西亞受到了致命的海嘯襲擊,這場海嘯是由喀拉喀託火山爆發所引發的,造成至少426人死亡。目前還不清楚29日在菲律賓發生的地震是否也由該火山報發所致。

相關焦點

  •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印尼海軍出動飛機在受災地區進行了超低空巡查,他們看到,漁船被海浪衝至200米外的內陸,有些漁船被衝到了屋頂上。很多房屋仍然直挺挺的矗立著,只有部分牆體倒塌或者裂開。    地方當局正在疏散將可能再次發生地震的地區的居民。同時,印尼一些政府官員前往受災地區看望災民,並將當局提供的緊急救災物資,如紗籠布、毯子以及現金交送受災地方有關部門。
  • 印尼強震海嘯已致近2000人死亡!為何海嘯再向印尼襲來?專家詳解複雜成因
    為什麼印尼頻繁發生地震、海嘯?自然資源部所屬海嘯預警中心專家分析認為,印尼位於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三大板塊的衝撞區域,同時還夾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該地區地殼活動頻繁且劇烈,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上千次。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揭牌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高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8日在北京揭牌。該中心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將為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香港天文臺加強海嘯預警機制 加強地震海嘯教育
    新華網香港1月18日電 香港天文臺臺長林超英表示,雖然香港發生海嘯機會低,但港人應居安思危。天文臺將加強有關教育,計劃提高預警機制的要求,向外公布影響水位少於1米的海嘯。  香港天文臺上世紀60年代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機制,當太平洋地震引發海嘯影響香港水位1米或以上,即向外公布。
  • 為何印尼總是發生海嘯?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為什麼沒有預警?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 印尼地震海嘯緣何傷亡慘重? 與預警系統失靈有關
    與預警系統失靈、受災城市地形特殊相關據新華社電 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9月28日發生7.4級地震並觸發海嘯,目前確認死亡人數已達844人,當地官員估計這一數字可能還會大幅增加。為何海嘯又一次在印尼造成災難性後果?專家認為,這主要與海嘯預警系統失靈、受災城市地形特殊相關。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國際海嘯減災日丨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
  • 沒有地震就海嘯,為啥受傷的總是印尼?
    一位未具名的中國地震局專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並不是說火山噴發直接引起了海嘯,而是火山活動所造成的觸發效應。預警措施缺乏據《雅加達郵報》12月23日報導,22日晚間的海嘯發生後,印尼減災局發言人蘇託波(Sutopo Purwo Nugroho)表示,該國並未對由海底滑坡和火山活動引發的海嘯制定預警措施。
  • 中國開展海嘯演習並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阮煜琳)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演習假定中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印尼海嘯預警裝置疑遭到人為破壞 失去工作能力
    2004年大海嘯後建立,至今仍未完全建成海嘯預警裝置疑遭人為破壞一些倖存者回憶,海嘯來襲前沒有接到預警。政府官員承認,這套海嘯預警系統1個月前失靈。印尼亞齊地區2004年遭遇7.9級地震,觸發印度洋海嘯,波及19個國家,致使20多萬人死亡、50多萬人無家可歸。印尼死亡大約17萬人。
  • 印尼海嘯死430人傷1495人 政府將改進海嘯預警系統
    印尼巽他海峽海嘯死430人傷1495人 政府將改進海嘯預警系統中新社雅加達12月26日電 (記者 林永傳)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26日下午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2日晚發生的巽他海峽海嘯已致死430人、傷1495人,另有159人失蹤
  • ...海嘯預警中心:印尼地震可能引發海嘯 不會對我國造成災害性影響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 吳晶晶)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於2日21時19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16年3月2日20時49分(北京時間),蘇門答臘西南海域(5°S,94.3°E)發生強烈地震。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根據地震信息判斷,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數百公裡範圍內引發區域海嘯,但不會對我國造成災害性影響。
  • 印尼又一次沒能規避海嘯之災,預警機制為何難奏效?
    擁有127座活躍火山的印尼,建立火山海嘯預警十分必要如果沒有誘發海嘯,肇事者喀拉喀託之子火山並不會引起印尼政府和群眾的太多關注。在印尼火山監測機構MAGMA Indonesia公布的火山飛行安全警戒(VONA)中,喀拉喀託之子火山自6月起頻繁被評定為橙色預警級別(僅次於紅色預警),這意味著火山仍有可能或正在噴發。11月時,這座火山收到的橙色預警次數高達35次,但海嘯並沒有在該月爆發。印尼共有127座活躍火山,政府和民眾早已對它們的存在習以為常。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太平洋海嘯預警業務中心將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是環太平洋地區中地震和海嘯活動較為活躍的區域之一。
  • 國際海嘯減災日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印尼海嘯預警系統壞了6年 政府下決心購買新設備
    遭到海嘯襲擊後的景象(圖源:路透社)海外網12月25日電當地時間2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海嘯襲擊了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的萬丹省。這是自9月底一場導致超2000人遇難的地震海嘯後,印尼時隔3個月再次遭遇的一場重大災難。印尼官員事後透露,其海嘯預警系統已停止使用6年。
  • 突發6.8級地震,印尼發布海嘯預警
    隨後印尼發布了海嘯預警。目前相關人員傷亡和財產統計工作正在逐步展開,但是人們還是不禁要問,為何該區域經常發生地震。人類可以提前預報地震嗎?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印尼所處的地理位置。印尼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該地震帶目前處於高度活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