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林大學數學系的一名大學生,成長為學院的教學科研骨幹、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數學學院黨委書記、國家天元數學東北中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二十幾年來,她懷揣著做一名好老師的信念,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始終堅守在母校,教學生、做科研、搞管理,踐行著「踏實、真誠、有擔當」的吉大數學精神。
她就是張然,學生們口中的「然姐」。走進她的辦公室,撲面而來的是書架上各種文獻書籍散發的書香,映入眼帘的是乾淨簡潔的布置,右手邊牆上掛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滿是與學生討論時留下的各種符號和公式。
醉心教學,默默耕耘
2005年以來,張然一直在數學學院講授本科生基礎課《數學分析》。針對初進大學的學生特點,她對傳統基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同時著眼於現代數學前沿,融入微積分相關現代理論、方法和應用,努力實現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前沿性、理論與應用間的有機結合,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各種數學符號和公式後面的數學思想和內涵,她的課程深入淺出、幽默生動,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好評。
張然說,吉大的數學學科從王湘浩院士等老一代數學家開始,就一直非常重視教學,老一輩吉大數學人編寫的教材影響了幾代中國數學人,而吉大數學培養出的學生在國內外數學界也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從1995年到吉大讀書至今,她見證著數學學科始終把教學質量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求最好的老師都在本科教學第一線,這也是學科在面臨人才不斷流失的困境時,仍能保持較強造血功能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學院在培養學生上面做了很多努力,一直在研究並嘗試怎樣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他們打好基礎,順利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變,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推進本科生學習助力計劃,幫助剛入學的新同學設置討論組,按5-7人一組,提前布置好討論課題,分頭準備,討論課時現場抽籤,抽中的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路和結果,其他同學補充並討論。這種方式更有助於學生們對於所學內容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們的溝通表達與團隊協調等能力。經過了近3年的實踐和積累,已經有了初步效果,未來將更大範圍地推廣。」
「從教快二十年了,每次站上講臺還是覺得既敬畏又光榮!懂事的學生們也給了自己許許多多感動和快樂。」說這話時,張然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而這也是她一踏上講臺就滿腔熱情、初心不改的動力和源泉。
潛心科研,精益求精
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園丁,還是指引學生人生方向的導師,而最好的引導莫過於以身作則。
張然記得自己作為一名助教剛剛踏上講臺時,為學生講授習題課、答疑、批改作業,參與編寫教材,學生們喜歡她,願意聽她的勸導,願意上她的課;她愛自己的職業,也愛每一位認真聆聽的學生,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名「好老師」了。然而,導師的一番話讓她猛然意識到,其實距離成為一名「好老師」還很遠:「一個全面的大學老師,需要先努力成為一個學術水平高的學者,課程才能講得更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出更高水平的人才」。
那麼該怎樣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水平呢?此時,她的導師已經退休,新婚的丈夫正在香港攻讀博士學位。擺在面前的主要困難是:沒有前沿的研究方向與目標,沒有一起研討、互相促進的團隊,她在獨自堅持與彷徨中度過了兩年。一次偶然,她獲得了去香港訪學的機會,合作的學者是國際積分方程數值計算領域的著名專家Hermann Brunner教授。在Brunner教授的幫助和引導下,她終於找到了適合的研究方向,開啟了自己的科研徵程,並漸入佳境。
隨著科研工作的推進,張然逐漸體會到了做研究的快樂。近年來,她主要從事非標準有限元方法的數值分析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發表相關領域的科研論文57篇,其中多項成果發表在計算數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上。她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正在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基金委天元數學東北中心項目1項。
以她的主攻方向偏微分方程數值解的研究為基礎,近兩年,她帶領課題組與化學以及材料等相關學科進行聯合攻關,探索交叉合作的科研模式。「現在,我們同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吉林大學理化所等研究團隊正在進行著科研聯合攻關,用數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化學與材料問題。」當然,這也得益於數學學院近年來為更好推進「雙一流」建設、探尋新的學科生長點而努力創造的合作機會。
初心不改,亦師亦友
在認真做研究的同時,張然始終沒忘記要做一名好老師的初心。多年來,她一直是學校「數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的學科基礎課任課教師。她認為,所謂「拔尖人才」,不僅要體現在優異的成績上,更應體現在胸懷、格局以及團隊意識和領導力等方面。她堅信,在培養「拔尖人才」的過程中,思想教育尤為重要,要把思政教育運用於課程教學與實際問題中,培養孩子們的家國情懷,才能真正把一個學習好、組織能力強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對國家、對人民有重要貢獻的人才。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張然對教學的投入和對學生們成長的關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大家親暱地喊她「然姐」,數院學生中流傳的「愛數分,愛然姐」也正是大家對她和她講授課程喜愛的縮影。
「您很少批評我們,哪怕是考試成績不理想,您也會鼓勵我們要尋找問題所在,努力調整學習狀態,要對學好數學有信心。記得有一次,您因為我們眼中沒活幹、肩上無責任而對我們生氣,那也是唯一一次老師衝我們發脾氣。從那以後,我便懂得學習成績好只是眾多優勢中的一個附加條件,而一個人要有使命感、有擔當意識和責任感才是最重要的。」這是2017年學生寫給張然的信中的一個片段。
「五年來,老師就像我的家人一樣,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記得研一剛開始的時候,我不太會寫論文,老師幾乎是帶著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去修改。當時我特別感動,覺得自己太不認真,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辜負老師的精心培養。」說這話的女孩名叫王瑞姝,今年博士畢業,並成功入選國家2019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即將在吉大繼續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能夠成為張然老師的學生,她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學生們經常和我誇讚張然老師的課程講得好、透徹,性格好。」說起張然,她的同事呂俊良教授讚不絕口。
對於一位教師來說,讓學生們記住並想念,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張然的書桌上,精緻的禮品盒裡整齊擺放著一摞摞學生的書信,靜靜地訴說著師生間濃濃的真情。學生們在信中飽含深情地表達著對老師的喜愛與尊重,感謝老師對自己的引導與幫助……張然小心翼翼地收起信件,她說,「這些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財富,彌足珍貴。」
盡心竭力,不負韶華
在學校,她是一名教授,是學生口中的「然姐」和「導師」;在家中,她是女兒、是妻子,也是母親。前些年,由於工作任務繁重,既要忙於教學,又要做好科研,再加上行政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張然經常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工作到半夜一兩點成了家常便飯。張然遺憾地說,「那時候的自己仿佛有拼命的幹勁兒,但家人非常擔心。爸爸臨終前囑咐我『然然,如果我的生病能夠喚起你對健康的重視,那我就病得值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一年多,我很少熬夜了,逐漸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更多地利用碎片時間,學會見縫插針地去做事情。」
當被問到如何能更好安排和高效完成工作時,張然說,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工作上的推進和落實需要感謝學校和學院的上下一心,共同進退,許多老師和同學的不計個人得失,默默奉獻,鼎力支持是我們能夠做好、做實各項工作最堅實的支撐。學科的發展建設要靠人才,要努力為每一位對學科建設貢獻力量的老師或同學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為大家做好服務,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氛圍。家和萬事興,只有老師和學生們都把學院、學校當作自己最牽掛的家,才能凝心聚力、共同進步,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我們的「大家庭」中來,也才有可能距離「世界一流數學學科」的目標越來越近。
作為課題負責人,張然帶領的課題組有五位年輕教師,十幾名研究生。她經常告訴學生們,吃虧是福,多一份真誠,少一些算計,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空。課題組的年輕人們彼此間團結友愛,互相支持。學生們不僅紮實努力研究課題,也積極為學院的各項活動做公益志願者。「女兒也是我的小助手之一,學習幾乎不用我操心,還能幫忙打理家務,她自己能做的事儘量不佔用我的時間,很讓人溫暖。」提到女兒時,張然的臉上掛滿欣慰與幸福。
聊起體育運動,她說從前常打桌球,不過現在很少了,因為打球要提前預約夥伴,而計劃往往被臨時的工作安排所衝掉,後來就換成走路了。張然略帶惋惜地拿起手機,指著屏幕上的運動步數,「這個也挺好,我把它放在手機桌面上,每天堅持走一萬步左右,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支撐起美好的理想。」
她在教師崗位上默默踐行教書育人的理想,在計算數學的王國裡傾心感受著數學的純美。從無到有,積少成多,「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是張然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皆無止境,一切都還在路上……
(消息來源:吉林大學報 文/記者 宏韜 研究生記者 尹程程)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duLh4hx_k4w7lQYWO9iK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