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娟: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

2021-01-10 網易

  學點兒精神分析

  12.12—12.18 No.14

  本周《》引起了熱議,在育兒過程中,父親為什麼會總是缺位呢?《》,我們和父親的關係有什麼問題?

  付麗娟老師在《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談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發展中,究竟有沒有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有,對成年以後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人名)實現了會弒父娶母的預言,知道真相後,他戳瞎了自己的雙眼。弗洛伊德認為這個神話中的隱喻,是人早期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把這個階段命名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期在3-6歲,克萊因認為俄狄浦斯期早至1歲。我們可以理解嬰兒在不到1歲時開始有俄狄浦斯表現,3-5歲達到高峰,接著會被潛抑下去。

  這段漫長的時期,小男孩潛意識要取代父親,佔有母親。這個潛意識的欲望會激發小男孩的兩種焦慮。第一種是對亂倫欲望的焦慮,第二種是對攻擊父親的焦慮。為了防禦這兩種焦慮,小男孩會在潛意識自我懲罰,同時也幻想正在被父親懲罰。這就是俄狄浦斯衝突。

  

  在這個時期,如果小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能夠將與母親亂倫的欲望,健康地壓抑在更深的潛意識中;父親溫和不帶有報復性的守住邊界,母親回到和丈夫的關係中,不再將和兒子的關係視為第一關係,這個孩子將非常幸運,日後不會被俄狄浦斯衝突拖累。

  如何讓一個男性一生都陷在俄狄浦斯衝突中?母親做兩件事情就可以,第一件是只有孩子能讓自己興奮高漲,本質是誘惑。第二件是母親與孩子融為一體,本質是吞噬。

  以此為基礎,父親的兩種反應會幫助母子聯盟建立得更深。第一種反應是,父親對孩子的攻擊性,無法耐受,感到被冒犯和挑戰,長期懲罰、責罵孩子。第二種反應是,父親在心理上離開,無視孩子的一些行為,尤其在試探邊界、突破規則方面。

  同樣是共生的母子關係,懲罰型的父親, 會讓一個人一輩子都認同自己只要有欲望,就應該被懲罰。棄權型的父親, 會讓一個人成為自大狂,對突破邊界與規則缺乏健康的內疚。

  比起這兩種現象,更多人的俄狄浦斯衝突更隱蔽。在潛意識中,分辨不清楚自我的其他欲望和亂倫欲望的區別,尤其在獲得成功和成就上,會退回到俄狄浦斯期,將對成功的渴望混淆成「弒父娶母」。

  有俄狄浦斯衝突的人,不會允許自己獲得成功和成就,也談不上允許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潛意識的目的相反,避免成功,來重複早期的心理體驗這類現象普遍得數不勝數。在工作上,可以幹得很漂亮的工作,只求及格;明明有高效的方式,卻選擇低效;抑制自我的各種能力,以證明自己平庸。

  

  從這個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並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要明顯高於男性。弗洛伊德在談俄狄浦斯衝突時,只談到了男性,並沒有特別提及女性。

  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早期,都會與同性的父母親一方,爭奪異性一方。小女孩也有獨佔父親的願望,也會向母親宣戰。但是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路徑,男性和女性卻有極大的不同。

  無論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個愛的對象都是母親,並不是同時愛母親和父親。在最早期,孩子和母親有一段共生期,從與母親共生,到與母親分化,父親的功能在於能夠幫助母親和孩子分化,促進孩子的分離個體化發展。父親真正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靈中存在,是在嬰兒3-6個月的時候開始。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成年女性,對父親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也是非常強烈的。大眾所知道的「戀父情結」,是指女性對父親的需要。「戀母情結」是指的男性對母親的需要。我們很少說一個男性戀父,或者一個女性戀母。

  但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以前,女孩的確是戀母的。如果在進入俄狄浦斯以前,女孩沒有機會從與母親的關係中跳脫出來,女性戀母,可能終生存在。

  嬰兒對母親的原始的渴望,不可避免會伴隨著失望和怨恨。對於女孩子來講,當她無法在母親處獲得足夠的滿足,父親的出現,以及對父親滋生的愛的渴望,很大程度是在彌補母愛的缺失。對父親的尋找,本質上並不是在尋找一個父親,而是以母親為錨點,尋找可以替代母愛的他者,這個他者自然是父親。女兒對父親的愛和欲望,並不是原欲。

  男孩與父親競爭母親,和女孩與母親競爭父親,最大的區別是,男孩排斥父親,想要繼續獨佔母親。女孩發現獨佔母親不能,只好把對母親的愛和渴望,收回一部分,投注給父親,以期父親能給予像母親一樣的愛。父親作為補位存在在女孩兒的心理。

  男孩兒戀母的需要,日後的成人關係,能夠通過找到異性伴侶或補償或升華。而女孩兒戀父,本質是因為戀母不能,轉而需要父親。即使成人後與男性發展親密關係,對母親的渴望,也會讓女性感到親密不足,總有缺失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婚姻關係中,女性對男性的抱怨普遍高於男性對女性的抱怨。男性通常能夠通過妻子身上的母性的照顧感到滿足。

  男性很少在被看見、被呵護、被關注、被重視的需要上抱怨妻子給的不夠。他們抱怨的內容會相反,妻子管得太多、看得太緊、太黏糊。他們就像渴望離開母親,獨自玩玩具的小男孩,母親不來打擾,已經很滿足了。

  而女性對伴侶的需求,幾乎都是以小孩對母親的需要展開的,或者說是共生需求的延續。高度關注、洞穿需求、即時回應、無條件接納、以自己為中心等等。在對伴侶的需要以外,女性對同性之間的情感和友誼,也比男性要高出很多。

  而這些都源自於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共生需求的補償。在心理行業中,無論是女性治療師,還是女性來訪者,人數也都遠超過男性。當一個女性治療師與一個女性來訪者建立諮訪關係,在象徵層面,也是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需求相遇的現象。

  在嬰兒心理發展早期,共生缺乏和嚴重共生,都會讓一個人在日後的成人關係中,激活對共生的需要。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愛的對象,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認同對象。在性別認同上,男性最終會從對母親的認同上,整體轉移到對父親的認同上。然而,女性卻是以母親為整體的認同對象,只是部分的認同父親身上的某些男性特質。女性對母親的認同,持續終生,當女性經歷結婚、生養孩子時,還會返回到和母親融合的幻想和需求中。

  

  當一個男性能夠從母親處轉移至父親處時,象徵層面,他就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真正的遠走高飛。而女性在這點上,卻需要更大的努力。尤其是母親,如果自身存在共生缺乏或者共生嚴重的心理狀態,她會將共生的願望投注在孩子身上。

  如果一個母親生養的是一個女孩兒,她更容易將女兒看做是自己的延伸物,同時也更容易把自己作為女性性別存在的體驗,傳輸給女兒。代際傳遞講的就是這個。母系的創傷傳女不傳男。

  有過創傷的母親會以愛為名,拒絕女兒個體化的發展,恐懼女兒發展其他關係,難以忍受女兒在其他關係中感到快樂和滿足。母親需要女兒成為容納自己創傷的容器,成為一部分的自己存在著。

  母親對分離的恐懼,女兒能精準地接收到,並了解母親是脆弱的。為了不傷害母親,女孩會不自覺、不受自己控制的,在方方面面表現出,沒有母親的幫助,自己就是無能和弱小的狀態。在很多場合和情境下,成年女性也習慣展現自己的微弱、順從,安靜、被動。這是情境性移情的表現。

  這也是溫尼科特說的虛假自體。虛假自體的存在,是為了適應母親的需要。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性,想要自我實現,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樣的女性的真實自體,被長久的壓抑著,無法生長。

  如果一位和女兒共生的母親,看到女兒有第三方關係,就會在女兒面前詆毀她的丈夫和婆家。當女孩兒一直處於和母親的共生關係中,一種可能性是她很難和男性建立親密關係,一種可能性是,即使她和男性建立了親密關係,但也會在無意識中破壞親密,讓母親看到她對母親的忠誠。

  當一位年輕的女性做了媽媽,她想要把關注給自己的孩子,通常會恐懼冷落了母親。這種潛在的背叛母親的焦慮,會讓年輕母親無法進入自己和孩子必要的共生狀態,難以享受和自己孩子的二元關係。她們會邀請自己的母親加入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當母親對她的養育做出種種幹涉,或者否定她作為母親的功能時,她們感到憤怒和痛苦,但正是這些負面的情感體驗,能夠抵消她們在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內疚。

  女性把對母親的順從,轉移到家庭中,順從於孩子和伴侶的需要,在大量的對家庭的付出中,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麼,也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陷入到不斷付出的角色中。除了順從家庭的需要,這類女性甚至無法意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

  比起男性,女性更需要和擅長留在關係中,更難進入社會規則。在開拓性和競爭性的職業發展上,女性的能力始終被抑制著。在家庭中,照顧伴侶和孩子的生活起居,女性以此為女主人的責任,甚至對於有些女性來說,相夫教子,就是人生終極目標。

  日本國家隊知名桌球手福原愛,她在一個真人秀節目中落淚坦言,她很早的人生夢想是相夫教子。福原愛11歲入選職業隊,開始了運動競技生涯。她是最年輕最有實力的職業選手,她比一般人都更早的進入了社會規則,面對競爭。然而,也許這並不是她的本心。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男性,從過去到今天,從東方到西方,毫不遲疑地表達著對世界和未知的好奇,對競爭的歡迎,對實現理想的渴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做到了。

  而女性對於這些,顯得沒有很大興趣。即使有興趣,也會為此感到內疚和羞恥。無論對興趣還是對能力,都會無意識限制自己。

  父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推手。因為男性沒有十月懷胎,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並不是某種天然的,而是逐漸發展和建立的。這讓父親在分辨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上,比較清晰。父親更容易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接受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

  我們很少說,有一種冷,叫爸爸覺得你冷。男性在對共生的需求上,的確要低於女性。當父親作為女孩對母愛需要的補償進入母女關係,如果這個父親稍微積極一些,就能幫助女兒從對母親的同性之愛,發展到異性之愛。所以,父親對女兒的意義是,幫助她能夠從自己與母親的共生需要中,分化和獨立出來,發展其他關係。

  如果父親缺席,或者被動消極的不在妻子和女兒的關係中做些什麼,女孩在成人後,將很難進入一個成人的異性關係。也很難在更大的個體層面上自我照顧和自我實現。

  如果二元的共生關係非常緊密,父親進不去,三角關係也就無法形成,那么女孩也就很難進入俄狄浦斯關係。

  男性的俄狄浦斯衝突在於如何面對父性權威,平衡競爭與懲罰。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在於如何打破母親和自己的共生需要,獨立於母親。

  女性在修通俄狄浦斯衝突上,需要走更遠的路。

  RECOMMEND

  曾奇峰:改變一個人的語言,就能改變TA的內心

  2020-11-20

  曾奇峰:母嬰間隙與創造力

  2020-11-13

  比病態自戀更悲哀的是,害怕自己與眾不同

  2020-11-06

  缺乏心智化的能力,會陷入對過去的沮喪和對未來的恐懼中

  2020-10-30

  如何成為心理諮詢師——不是捷徑的捷徑

  2020-10-23

  男孩的自戀,女孩的自戀

  2020-11-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與司芬克斯——孩子必須了解的100幅世界名畫
    這些悲劇主角的命運各自悲慘,但要比最慘,那無疑是俄狄浦斯。由於命運早在人出生之前便已註定,所以俄狄浦斯的故事,也要從他的父輩開始說起。古希臘建築構件上的俄狄浦斯與司芬克斯轉頭說忒拜城的父親伊拉俄斯,因為背叛恩人的罪行要被懲罰,所以上天降下獅身人面的女妖司芬克斯,守在忒拜城的入口。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如何理解心理學中的力比多與攻擊性?
    (在這裡再次提醒一下大家,要理解精神分析我們一定要帶著自己的感覺,很多概念其實都是幻想層面的喔~)俄狄浦斯這一概念源自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這個悲劇講訴了一個戀母弒父的故事。精神分析流派創始人佛洛依德這樣描述:「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興奮與性滿足這兩者的持續。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
  • 《衝突背後的衝突》:看清這一點,幫你輕鬆化解複雜的三角關係
    看著眼前鬥雞眼似的父子倆,讓我一下子聯想到#今天看的一本好書#《衝突背後的衝突》,書中介紹的俄狄浦斯衝突。弗洛伊德說,俄狄浦斯衝突是人類心理發展的核心衝突的典型形式。這本書是由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張天布老師所寫,他把俄狄浦斯故事轉化成中國版本,詳細分析中國人內心的文化和心理上的父親形象,輕易化解了父子間的衝突。
  • 血酬、擬態、俄狄浦斯情結和文化屬性:一個被權力和欲望異化的人
    03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的故事拉伊俄斯愛戀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將其誘拐並導致其死亡。克律西波斯的父親珀羅普斯於是詛咒拉伊俄斯「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恐懼於詛咒,拉伊俄斯把剛出生的嬰兒拋到喀泰戎的荒山中。
  •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2013-08-22 12:03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什麼是「斯芬克斯之謎」?這個謎有何寓意?
    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一個長著獅子軀幹、女人頭面的有翼怪獸。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過路人出一個謎語:「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錯,就被害死。然而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慚跳崖而死。
  • 從俄狄浦斯到貝爾的隨機數——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究竟有多少隱忍待發的英雄鬱郁而死,又有多少沽譽釣名的小人青史留名?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如果亞歷山大東徵遇到了秦惠文王,會給那個思想迸發的時代帶來怎樣的火花,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如果沒有富蘭克林,伏打和法拉第,我們今天是否會看到外掛著無數巨大齒輪的蒸汽飛船在天空中翱翔。另一個可能的世界?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好多美國大片裡就經常使用這一招,比如飈車的時候、比如槍戰的時候、比如冒險的時候,貌似嬌弱的女人出現在這種另類的場景裡,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像。     2 俄狄浦斯情結——為什麼會愛上他/她?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     所以,我們和另一半在一起時候的相處模式,或許就會像我們和父親或母親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