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兒精神分析
12.12—12.18 No.14
本周《》引起了熱議,在育兒過程中,父親為什麼會總是缺位呢?《》,我們和父親的關係有什麼問題?
付麗娟老師在《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談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發展中,究竟有沒有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有,對成年以後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人名)實現了會弒父娶母的預言,知道真相後,他戳瞎了自己的雙眼。弗洛伊德認為這個神話中的隱喻,是人早期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把這個階段命名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期在3-6歲,克萊因認為俄狄浦斯期早至1歲。我們可以理解嬰兒在不到1歲時開始有俄狄浦斯表現,3-5歲達到高峰,接著會被潛抑下去。
這段漫長的時期,小男孩潛意識要取代父親,佔有母親。這個潛意識的欲望會激發小男孩的兩種焦慮。第一種是對亂倫欲望的焦慮,第二種是對攻擊父親的焦慮。為了防禦這兩種焦慮,小男孩會在潛意識自我懲罰,同時也幻想正在被父親懲罰。這就是俄狄浦斯衝突。
在這個時期,如果小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能夠將與母親亂倫的欲望,健康地壓抑在更深的潛意識中;父親溫和不帶有報復性的守住邊界,母親回到和丈夫的關係中,不再將和兒子的關係視為第一關係,這個孩子將非常幸運,日後不會被俄狄浦斯衝突拖累。
如何讓一個男性一生都陷在俄狄浦斯衝突中?母親做兩件事情就可以,第一件是只有孩子能讓自己興奮高漲,本質是誘惑。第二件是母親與孩子融為一體,本質是吞噬。
以此為基礎,父親的兩種反應會幫助母子聯盟建立得更深。第一種反應是,父親對孩子的攻擊性,無法耐受,感到被冒犯和挑戰,長期懲罰、責罵孩子。第二種反應是,父親在心理上離開,無視孩子的一些行為,尤其在試探邊界、突破規則方面。
同樣是共生的母子關係,懲罰型的父親, 會讓一個人一輩子都認同自己只要有欲望,就應該被懲罰。棄權型的父親, 會讓一個人成為自大狂,對突破邊界與規則缺乏健康的內疚。
比起這兩種現象,更多人的俄狄浦斯衝突更隱蔽。在潛意識中,分辨不清楚自我的其他欲望和亂倫欲望的區別,尤其在獲得成功和成就上,會退回到俄狄浦斯期,將對成功的渴望混淆成「弒父娶母」。
有俄狄浦斯衝突的人,不會允許自己獲得成功和成就,也談不上允許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潛意識的目的相反,避免成功,來重複早期的心理體驗。這類現象普遍得數不勝數。在工作上,可以幹得很漂亮的工作,只求及格;明明有高效的方式,卻選擇低效;抑制自我的各種能力,以證明自己平庸。
從這個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並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要明顯高於男性。弗洛伊德在談俄狄浦斯衝突時,只談到了男性,並沒有特別提及女性。
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早期,都會與同性的父母親一方,爭奪異性一方。小女孩也有獨佔父親的願望,也會向母親宣戰。但是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路徑,男性和女性卻有極大的不同。
無論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個愛的對象都是母親,並不是同時愛母親和父親。在最早期,孩子和母親有一段共生期,從與母親共生,到與母親分化,父親的功能在於能夠幫助母親和孩子分化,促進孩子的分離個體化發展。父親真正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靈中存在,是在嬰兒3-6個月的時候開始。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成年女性,對父親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也是非常強烈的。大眾所知道的「戀父情結」,是指女性對父親的需要。「戀母情結」是指的男性對母親的需要。我們很少說一個男性戀父,或者一個女性戀母。
但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以前,女孩的確是戀母的。如果在進入俄狄浦斯以前,女孩沒有機會從與母親的關係中跳脫出來,女性戀母,可能終生存在。
嬰兒對母親的原始的渴望,不可避免會伴隨著失望和怨恨。對於女孩子來講,當她無法在母親處獲得足夠的滿足,父親的出現,以及對父親滋生的愛的渴望,很大程度是在彌補母愛的缺失。對父親的尋找,本質上並不是在尋找一個父親,而是以母親為錨點,尋找可以替代母愛的他者,這個他者自然是父親。女兒對父親的愛和欲望,並不是原欲。
男孩與父親競爭母親,和女孩與母親競爭父親,最大的區別是,男孩排斥父親,想要繼續獨佔母親。女孩發現獨佔母親不能,只好把對母親的愛和渴望,收回一部分,投注給父親,以期父親能給予像母親一樣的愛。父親作為補位存在在女孩兒的心理。
男孩兒戀母的需要,日後的成人關係,能夠通過找到異性伴侶或補償或升華。而女孩兒戀父,本質是因為戀母不能,轉而需要父親。即使成人後與男性發展親密關係,對母親的渴望,也會讓女性感到親密不足,總有缺失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婚姻關係中,女性對男性的抱怨普遍高於男性對女性的抱怨。男性通常能夠通過妻子身上的母性的照顧感到滿足。
男性很少在被看見、被呵護、被關注、被重視的需要上抱怨妻子給的不夠。他們抱怨的內容會相反,妻子管得太多、看得太緊、太黏糊。他們就像渴望離開母親,獨自玩玩具的小男孩,母親不來打擾,已經很滿足了。
而女性對伴侶的需求,幾乎都是以小孩對母親的需要展開的,或者說是共生需求的延續。高度關注、洞穿需求、即時回應、無條件接納、以自己為中心等等。在對伴侶的需要以外,女性對同性之間的情感和友誼,也比男性要高出很多。
而這些都源自於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共生需求的補償。在心理行業中,無論是女性治療師,還是女性來訪者,人數也都遠超過男性。當一個女性治療師與一個女性來訪者建立諮訪關係,在象徵層面,也是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需求相遇的現象。
在嬰兒心理發展早期,共生缺乏和嚴重共生,都會讓一個人在日後的成人關係中,激活對共生的需要。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愛的對象,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認同對象。在性別認同上,男性最終會從對母親的認同上,整體轉移到對父親的認同上。然而,女性卻是以母親為整體的認同對象,只是部分的認同父親身上的某些男性特質。女性對母親的認同,持續終生,當女性經歷結婚、生養孩子時,還會返回到和母親融合的幻想和需求中。
當一個男性能夠從母親處轉移至父親處時,象徵層面,他就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真正的遠走高飛。而女性在這點上,卻需要更大的努力。尤其是母親,如果自身存在共生缺乏或者共生嚴重的心理狀態,她會將共生的願望投注在孩子身上。
如果一個母親生養的是一個女孩兒,她更容易將女兒看做是自己的延伸物,同時也更容易把自己作為女性性別存在的體驗,傳輸給女兒。代際傳遞講的就是這個。母系的創傷傳女不傳男。
有過創傷的母親會以愛為名,拒絕女兒個體化的發展,恐懼女兒發展其他關係,難以忍受女兒在其他關係中感到快樂和滿足。母親需要女兒成為容納自己創傷的容器,成為一部分的自己存在著。
母親對分離的恐懼,女兒能精準地接收到,並了解母親是脆弱的。為了不傷害母親,女孩會不自覺、不受自己控制的,在方方面面表現出,沒有母親的幫助,自己就是無能和弱小的狀態。在很多場合和情境下,成年女性也習慣展現自己的微弱、順從,安靜、被動。這是情境性移情的表現。
這也是溫尼科特說的虛假自體。虛假自體的存在,是為了適應母親的需要。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性,想要自我實現,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樣的女性的真實自體,被長久的壓抑著,無法生長。
如果一位和女兒共生的母親,看到女兒有第三方關係,就會在女兒面前詆毀她的丈夫和婆家。當女孩兒一直處於和母親的共生關係中,一種可能性是她很難和男性建立親密關係,一種可能性是,即使她和男性建立了親密關係,但也會在無意識中破壞親密,讓母親看到她對母親的忠誠。
當一位年輕的女性做了媽媽,她想要把關注給自己的孩子,通常會恐懼冷落了母親。這種潛在的背叛母親的焦慮,會讓年輕母親無法進入自己和孩子必要的共生狀態,難以享受和自己孩子的二元關係。她們會邀請自己的母親加入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當母親對她的養育做出種種幹涉,或者否定她作為母親的功能時,她們感到憤怒和痛苦,但正是這些負面的情感體驗,能夠抵消她們在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內疚。
女性把對母親的順從,轉移到家庭中,順從於孩子和伴侶的需要,在大量的對家庭的付出中,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麼,也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陷入到不斷付出的角色中。除了順從家庭的需要,這類女性甚至無法意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
比起男性,女性更需要和擅長留在關係中,更難進入社會規則。在開拓性和競爭性的職業發展上,女性的能力始終被抑制著。在家庭中,照顧伴侶和孩子的生活起居,女性以此為女主人的責任,甚至對於有些女性來說,相夫教子,就是人生終極目標。
日本國家隊知名桌球手福原愛,她在一個真人秀節目中落淚坦言,她很早的人生夢想是相夫教子。福原愛11歲入選職業隊,開始了運動競技生涯。她是最年輕最有實力的職業選手,她比一般人都更早的進入了社會規則,面對競爭。然而,也許這並不是她的本心。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男性,從過去到今天,從東方到西方,毫不遲疑地表達著對世界和未知的好奇,對競爭的歡迎,對實現理想的渴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做到了。
而女性對於這些,顯得沒有很大興趣。即使有興趣,也會為此感到內疚和羞恥。無論對興趣還是對能力,都會無意識限制自己。
父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推手。因為男性沒有十月懷胎,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並不是某種天然的,而是逐漸發展和建立的。這讓父親在分辨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上,比較清晰。父親更容易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接受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
我們很少說,有一種冷,叫爸爸覺得你冷。男性在對共生的需求上,的確要低於女性。當父親作為女孩對母愛需要的補償進入母女關係,如果這個父親稍微積極一些,就能幫助女兒從對母親的同性之愛,發展到異性之愛。所以,父親對女兒的意義是,幫助她能夠從自己與母親的共生需要中,分化和獨立出來,發展其他關係。
如果父親缺席,或者被動消極的不在妻子和女兒的關係中做些什麼,女孩在成人後,將很難進入一個成人的異性關係。也很難在更大的個體層面上自我照顧和自我實現。
如果二元的共生關係非常緊密,父親進不去,三角關係也就無法形成,那么女孩也就很難進入俄狄浦斯關係。
男性的俄狄浦斯衝突在於如何面對父性權威,平衡競爭與懲罰。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在於如何打破母親和自己的共生需要,獨立於母親。
女性在修通俄狄浦斯衝突上,需要走更遠的路。
RECOMMEND
曾奇峰:改變一個人的語言,就能改變TA的內心
2020-11-20
曾奇峰:母嬰間隙與創造力
2020-11-13
比病態自戀更悲哀的是,害怕自己與眾不同
2020-11-06
缺乏心智化的能力,會陷入對過去的沮喪和對未來的恐懼中
2020-10-30
如何成為心理諮詢師——不是捷徑的捷徑
2020-10-23
男孩的自戀,女孩的自戀
2020-11-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