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下時間,今年應該是我從了解到學習精神分析的第四年。(想不到吧嘿嘿,前幾天我還在跟大家分享流行樂天后,今天我就跟你們分享心理學啦~)對於精神分析,我心存敬畏,認為這是一門深入且複雜的學問,如同無頭蒼蠅東飛西撞。
直到最近才勉強上道,也是在感悟的時候,頓覺前三年找錯了方向,只存敬畏之心不曾打開感受去體會精神分析的奧妙與精華,悔挫的同時慶幸自己總算找對了方向,這其中免不了大哥的幫助與引導。
(在這裡再次提醒一下大家,要理解精神分析我們一定要帶著自己的感覺,很多概念其實都是幻想層面的喔~)
俄狄浦斯這一概念源自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這個悲劇講訴了一個戀母弒父的故事。精神分析流派創始人佛洛依德這樣描述:
「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興奮與性滿足這兩者的持續。與此同時母親表達給孩子的那些感覺,來自於她自身的性慾活動——擁抱、搖籃,這些被認為是完完全全的性對象客體的替代品。如果告訴一位母親,正是因為她的溫柔而喚醒了孩子的性衝動,可能會令這位母親非常震驚。母親會認為她表達出的行為姿態是與性無關純粹的愛,根本不存在性慾的成分。因為她照顧孩子時並不存在小孩性器官的興奮。但是我們明白,性衝動的喚醒不僅僅是局限於生殖區域的興奮,溫柔也能令其興奮。」
是不是看起來叛逆且不解其意,甚至發出質疑:母親與親子的關係為何會存在性慾?這簡直就是一派胡言,大逆不道的瘋魔邪教之言。但請注意我的開頭聲明,了解這一知識,我們不能帶著偏見與表層的概念去探究,而應該帶著感覺,打開自己的內心去體會。
這裡的性講的是力比多(libido)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而是身體上帶來的一切快感,是一種本能,一種驅動力。舉些簡單的例子,吃飯(口欲),排洩,撫摸......等等帶來的快感,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力比多,也正是這些欲望,驅使著我們去做這些讓我們舒服的舉動。
吃一頓美味的大餐,讓我們感到滿足;射精與嘔吐,讓我們感到釋放;與相愛之人的觸摸,讓我們內心悸動。這些都是滿足力比多得到的快感。
談到力比多,我們不得不講攻擊性,對他人的挑釁、侵犯帶有破壞性行為的舉動都是破壞性。破壞性是內心的一種能量,爭吵、打架都是攻擊性驅使著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喜歡控制他人的人,也都是攻擊性的釋放或驅使。
攻擊不可避免伴隨著愛與渴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嚴苛管教子女的父母。因為控制子女,自身的攻擊性得到了釋放。另外一種釋放的方式則是把攻擊性轉換為生活中的追求,比如賺很多錢,成就事業,或是在某些領域得到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動物界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力比多與攻擊性,雄獸競爭,母獸舔舐幼獸,甚至於某些獸類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也充斥著力比多與攻擊性。
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不斷地滿足和釋放我們的力比多與攻擊性,這兩者就是欲望的兩個面,痛苦而源源不斷。
在我們出生下來的那一刻,我們感到全能感,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想要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男孩因為自己有石祖被激起性慾(libido)並幻想著自己無所不能,女孩幻想自己也擁有一個石祖感到全能。男孩欲求佔有母親,在這同時害怕父親的懲罰,產生閹割焦慮,焦慮的同時產生兩種不同的欲望:消滅父親這個競爭對手,與母親同性化渴望被父親佔有;女孩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是沒有石祖的,陷入無止盡的缺失帶來的痛苦,她嫉妒石祖的力量,她期冀重獲那個全能感,於是希望被父親佔有,渴求父親為她帶來石祖的力量。
這裡講到石祖嫉妒,這是讓很多女性難以接受的一個點,但其實石祖是我們的一個幻想,而我們講俄狄浦斯,實際上是再講一個「不同」和「相似」。我們因為「不同」而恐懼,但同時又被這個不同而深深吸引,我們因為「相似」而親近,但同時又帶來了無休止的競爭和攀比。
在不知道真相之前覺得大家是一致的,知道真相以後發現大家不同,所以恐懼,想要去獲得那樣的力量,問題的根本就在於一開始大家都有全能感,我(女孩)現在覺得我不全能了,我想要去重獲那個感覺,不然缺失的痛苦太難熬。
然後慢慢地我們知道,我們(女性)不是缺失,而是不同。從這裡開始其實也可以說是性別認知的一個過程。
我是一個女人,我沒有石祖,我也沒必要擁有石祖,我有自己特有的性器官。
欲求父親的本質是在渴求力量,而不再欲求父親,真正地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女性意識覺醒。
最後引用《俄狄浦斯情結》作者j.-D.nasio的一段話:俄狄浦斯情結仿佛是一條痛苦而神秘的入教之路,經過它,我們把原始而野蠻的欲望變為對社會生活的欲望,這個痛苦的接受過程,如同我們人類的欲望那樣,永遠也不知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