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赫伯特·理查茲·勞倫斯,英國最著名的四大作家之一。20世紀英國最獨特和最有爭議的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英國文學由近代走向現代文學的一個轉折點。
勞倫斯的創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其中對於情愛的深入描寫,一度引發極大的轟動與爭議,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產生了廣泛影響。
超越時代的東西往往剛出來就會遭受庸人的指責,勞倫斯的小說也不例外。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兒子與情人》剛一面世就被評論家們訓斥為有傷風化,並且一度被禁止出版。但幾十年後,這本書成為「20世紀英國百部最佳小說」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偉大的作品都要描寫性?
陳忠實的《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賈平凹的《廢都》整部小說都在講莊之蝶混亂的情感世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更是將性直接放在檯面上來分析思考,同時也不乏一些女作家,在寫小說的過程中都會鍾愛加入一些情愛的情結。
有人說這是作家故意為之拿來當作噱頭,其實不然,這是創作者達到一定水準後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那些偉大的不朽之作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們都描寫了恆久不變的人性,而有些人性,作家不可能通過描寫人物吃東西、喝水這些行為來表現,只能通過性來表現。
性是根基,直覺是莖葉,美則是花朵。女人為什麼會在二十歲顯得那麼可愛?就因為這時候性悄悄爬上了她的臉龐,宛如玫瑰開放在玫瑰枝的頂端。
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勞倫斯曾論述過性和美的關係: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樣。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性和美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生命和意識一樣。那隨性和美而來,從性和美中升華的智慧就是直覺。我們文明的最大災難就是對性的病態的憎恨。
人類本性並不是一個你能夠永遠馴養的動物,一旦被馴養,它就會神智錯亂。自我意識太強就會喪失原始本性。今天的我們就是四千年來人類努力要打破原始的本性,企圖完全馴服它而產生的悲哀的結果。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他是被摧毀了、被馴服了,可是結果又能怎樣呢?隨著原始的或自發的意識之流變得越來越虛弱,那些偉大的流動的觀點也在逐漸消亡。
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觀點,然而這些觀點都是廢舊的電池,完全失去了效用。它們無法記載由人類的本性中激發起的任何感情、感受或反應。愛是許多流動觀點中的一個,現在它已成為一個死殼,毫無作用,我們都已經麻木了。自我犧牲是另一個死殼。徵服是一個,成功是一個,如願以償也是一個。
勞倫斯因為從小生長環境的影響,具有很深的俄狄浦斯情結,長大後談過三次戀愛,都因為母親的緣故無疾而終。直到母親死後,他才與一位教授的妻子私奔,擁有了真正的愛情。母親死後,勞倫斯才認真地思考了自己前幾次戀愛失敗的原因,至此他才正確看待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結。《在兒子與情人》這本書裡,勞倫斯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
作家馮唐說過:「看完《兒子與情人》,第一次覺得英文比中文更有力量,對於長篇小說更是。」
這是一部探索人內部世界的一部小說,書中對女性心理進行了大膽、細膩、透徹的探索,也是對生命個體和兩性關係的探討,讓人受益匪淺,忍不住拍手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