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態失衡,美國通過「小說」對人性的異化進行批判

2021-01-11 小李博史

隨著社會經濟的和工業文明的發展,社會生態環境開始日益惡劣,生態環境的變化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於是「人與自然」的文學作品不斷湧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尤其是20世紀,美國有很多文學作家都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對社會生態環境上,這些優秀的作品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動物與自然的小說格外引人注目。

一、在人類的思維活動中,人類的一切行為和舉止都應該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宗旨,這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人們將動物和大自然看作是滿足個人慾望的工具

二元對立的思想模式是西方人特有的獨立思維,這種思維是人類將自然看作是人類的對立面,他們認為自然站在人類的對立面,既然如此,人類有權利去徵服它,在他們的思維裡面,自然是「黑暗的、野蠻的」,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人類出於經濟利益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想方設法的控制大自然、改變大自然、徵服大自然。

在美國人民的心中,人類的一切行為和舉止都應該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宗旨,在人類利益面前,動植物的生存和世界萬物的利益與需求都不需要顧及,甚至不惜犧牲它們的生命來滿足自己對物質的欲望和精神生活的享受,這種將人類凌駕於世間萬物的思想簡直就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一股新的思想潮流逐漸浮出水面,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對資本主義家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給予了嚴格的批判,他們譴責資本主義將自然變成了自己的財產,這是一場掠奪式的行為,同時進化論的鼻祖達爾文也認為,人與生物之間是一個共同體,動物是人類的祖先,人類應該尊重這世間萬物,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思潮影響下,文學家們通過作品來表達他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著名的文學家海明威在其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中,就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行了了批判,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一些中篇小說裡的英雄總是凌駕於自然之上的,其行為也是以徵服自然為目的的。

在《野性的呼喚》作品中的代表人物「巴克」,巴克作為大自然的化身,人類對巴克的控制和凌辱正是人類控制大自然的體現,同時也代表了人類中心主義行為,人類之所以這樣對待巴克,主要是因為自身利益的需要,他們將自身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將動物和大自然看作是滿足人們私慾的工具,這種價值尺度的思維模式促使人類肆意的欺辱動物、踐踏大自然。

而生態主義者認為如果要挽救自然,就要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文明發展取向作出根本性的調整,生態倫理學告訴人類,動物和人一樣都是擁有生命的個體,人類應該尊重他們、保護他們,人類沒有權利去控制他們。

美國文學家著作的動物小說警示人類,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有對生命還有生存的渴望,動物小說裡呼籲人們善待動物、保護動物、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否則人類在今後勢必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和譴責。

二、人性的危機帶來的生態失衡,生態環境的惡劣,給大自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些著名的文者通過小說對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態失衡,進行了嚴重的抨擊和譴責

自然生態危機主要是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隨著森林大面積的減少,和土地沙漠化的增加、能源的枯竭、河流水道的嚴重汙染以及動植物的大量滅絕,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劣,這些問題的出現,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海明威是一位具有濃厚生態情感的作家,他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父親的影響,特別喜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釣魚、打獵、遊泳是他童年時期接近大自然的一貫活動,河流、山川是他創作的源泉,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體現了海明威對大自然風光的讚美和欣賞。

然而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自我中心意識和對經濟欲望的追求越來越嚴重,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曾經那種美輪美奐、驚豔的景色已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只是一些荒蕪時代景色,於是無比懷念大自然景色的海明威在《最後一方淨土》中就表達了自己對原始森林的嚮往和緬懷。

海明威對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態失衡,進行了嚴重的抨擊和譴責,其中 在傑克.倫敦的荒原小說和動物小說中,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但是通過他的作品還是可以發現它對大自然的荒原和動物的喜愛 ,還有對動物生命的尊重,總之,美國小說家們不僅在作品中揭露了自然生態危機和人類對自然的中心理論,還難能可貴的涉及到了人性的層面,他們認為人性的危機是造成生態危機的重要來源。

人的思想和舉動對維護良好的生態系統尤其重要,而人們精神的異化則是造成生態危機惡劣的罪魁禍首,在傑克.倫敦的動物小說《雪虎》主要講述的的是雪虎的主人史密斯肆意的虐待雪虎,面對雪虎的傷痛漠不關心,並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雪虎的痛苦上,這是當時美國典型自私自利的人類代表。

他們的對動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欲望和精神追求上面的,動物只是他們滿足欲望的其中一種工具,而傑克.倫敦站在雪虎的角度,對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進行的尖銳的批判。

20世紀的海明威和傑克.倫敦,同是熱愛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美國作家,他們不但通過通過作品呼籲人們保護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同時還理性的反思了生態危機和人性危機,並且從關懷主義的道路上提出了如何挽救生態危機之路,建造了生態文化人格。

三、美國文學作家一般都是將生態智者賦予給飽含滄桑的老人,他們不僅表達了自己對生態危機的擔憂,還通過文學作品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自然家園

對於如何拯救生態危機,首先應該先拯救人,將人從人性異化和人性危機的漩渦當中解救出來,糾正人們的對待對大自然的觀念和看法,培養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思維模式,建構和諧的生態文化氛圍。

美國文學作家一般都是將生態智者賦予給飽含滄桑的老人,這些老人一般在歷經世事浮華之後自覺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他們熱愛自然、了解自然、敬畏生命,並將對人類道德的關懷延伸到動物的身上,他們堅信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他們認為宇宙間的一些生物都應該和諧共處,而人類也應當對其懷有敬畏之心,並以超功利的態度保護他們,甚至可以接近信仰和審美的境界。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就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將自己畢生的情感全部投入到與他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上,他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所以他真誠的熱愛大自然,並且認識到尊重大自然規律的意義,桑迪亞哥這種生態智者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

福克納生態文學《熊》中主要介紹了印第安酋長與黑奴所生的女兒,因長期以森林為家。所以對森林有著特殊的情感,他的正直和善良還有與大自然的和諧與盧梭筆下的「高尚的野蠻人」很是相似,他的母親曾經多次告誡山姆只要人類不去傷害森林裡的野獸,只要不對他們構成威脅,動物是絕對不會主動傷害我們的。

然而一貫以殺戮動物而獲得榮譽感的獵人,總是藉助人類文明的成果殘忍的殺害森林裡的動物,長期以森林為家的山姆,作為馴化獵狗的獵人,也無聲無息地悄然死去,荒野的主人大熊死了,荒野也勢必會遭到人類的破壞和入侵,這場故事也隨之結束了,曾經原始的大森林被鋸木廠所替代,而動物來賴以生存的家園也被欲望驅使的人類所破壞。

福克納在《熊》中批判了人們對原始森林的踐踏和冷漠,值得稱讚的是福克納沒有像一般的作家一樣僅僅將生態智慧賦予給老人,而是用飽含深情的筆刻畫了一個對世界憧憬和嚮往的孩子艾克,艾克在後來放棄了一些工具的庇佑,由此也有了多次與大熊親密接觸的機會,在山姆的精神驅使下,小獵人艾克成為生態環境的智者。

這一行為完美地展示了福克納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福克納拒絕人類走向盡頭,他相信人類如果通過自己堅韌不拔的態度和行為,一定能夠迎來勝利的曙光。

20世紀的美國作家不僅表達了自己對生態危機的擔憂,同時還通過文學作品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自然家園,這種豐富的生態主義思想 ,對構建生態文化、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老人與海》

《美國環境管理的歷史與發展》

《美國通史》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文化是人的外化與象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文化批判,本質上是基於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人類創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質上與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對立。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揚棄異化後達到的共產主義,實際上只是一種哲學上抽象的邏輯否定的結果:「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
  • 《分歧者異類覺醒》,反烏託邦電影的異化
    但到了近代,工業文明進步神速,烏託邦卻依然遙不可及,反而是人類遭遇了更大的災難和危機,人們對烏託邦產生懷疑、乃至否定。馬爾庫塞就曾指出「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奴役的擴展」。到了20世紀的歐美,反烏託邦思想取代了烏託邦思想成為主流,人們從幻想美好的世界,轉向憂慮不美好的未來。  文學是反烏託邦的主陣地,但電影也深受其影響,1927年的《大都會》就帶有反烏託邦色彩。
  • 一個長翅膀的老人:扭曲異化的人性與呻吟求助的傳統文化
    在這個「長翅膀的老人」的離奇經歷和不幸遭遇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對拉美社會荒謬的現實、異化的人性以及傳統文化遭受壓迫而幾近消亡的隱憂。01一個長翅膀的老人連續下了三天大雨,貝拉約夫婦在房間裡打死許多螃蟹,為了避免死蟹帶來的瘟疫,貝拉約不得不將這些死蟹扔到海裡去。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歐也妮·葛朗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歐也妮·葛朗臺》描繪的是19世紀初的法國外省生活,主要描寫資產階級的發家史以及當時的人情關係。
  • 《野性的呼喚》:巴克的蛻變之旅背後是對資產階級文明社會的批判
    作者託物言志,通過狗的經歷來批判資本主義下人性的喪失,對底層人民的壓迫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另外,巴克的最終歸宿也暗示著作者的理想生活。本文將帶領大家從"巴克的蛻變之旅,人類的中心主義,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三個方面分析這篇小說的深意。01巴克的蛻變之旅①環境因素下的適者生存拐賣前, 巴克生活在米勒法官家的莊園裡, 過著吃飽喝足的貴族般的生活。
  • 以《生死疲勞》和《我是貓》為例,淺談用動物視角批判當下社會
    莫言小說《生死疲勞》通過幾隻動物的視角對我國自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進行了深刻描寫。該作品打破了單純地描寫中國農村與土地、農民與土地的傳統寫實主義,給中國現代文壇帶來了全新的印象。同樣,夏目漱石小說《我是貓》通過貓的視角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進行了鞭辟入裡的諷刺和批判,揭示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的弊端,給明治時期的日本文壇注入活力。
  • 《歐也妮·葛朗臺》:愛、利、欲的失衡,是一個家庭親情異化的根源
    文 | 響言君小說《歐也妮·葛朗臺》是法國的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這部作品被稱為中國青少年必讀的30部文學名著之一。小說的篇幅並不是很長。它的故事結構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在法國有一座索漠城,城中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葛朗臺。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不僅西歐和美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三是受眾由公眾成為消費者。受眾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媒體是否成功的標準。角色的變化相應引發傳媒功能、公信力等部分變異。傳媒異化的生存表現馬克思批判吸收了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思想中的積極成果,建構了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關鍵詞】科技異化   人與自然關係異化   技術理性   科技自發性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技術化生存是當代主流國家社會的真實寫照,而當科技時代與生態危機加重的時代並存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反思,到底是什麼引發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而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中,作為現代社會最強大的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到底在起著什麼作用。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在發展與異化的關係中,如果將前者只作肯定性的理解,而將後者又僅作否定性的理解,則會忽略其間的一些關鍵環節,導致靜止地觀看而不是動態地把握髮展本身的歷史演進過程。忽視二者之間的深刻辯證關係,不僅會對馬克思本原意義上的發展和異化產生誤解,更無益於明確中國道路通過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所闡發的關於發展的辯證法。
  • 賴大仁:從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人性觀看當代文藝發展
    如果把人理解為某種抽象本質,對人物進行抽象化的描寫,都不可能寫出真實的人。  第二,反對簡單化地理解和描寫「人」。如果僅僅從政治、道德或人性之類觀念出發,把人物簡單化地當作某種思想觀念的符號,把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簡化為善與惡、貧與富之類的二元對立關係,按照作者的主觀好惡進行褒貶分明的描寫,把現實的人變成抽象的觀點,會導致對人的生活現實的歪曲描寫,這同樣是不可取的。
  • 電影《千與千尋》:關於現代人的異化與救贖
    影片講述了少女千尋與父母在搬家途中不慎闖入一個神明異世界,父母因貪吃變成豬,在絕望中千尋得到白龍的幫助,通過在湯婆婆的油屋工作而保住人形,最終幫助白龍找到自我,拯救出父母,重回現實世界的故事。單純從影片的敘事主線來看,《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十歲小女孩拯救父母及自我成長的童話故事,但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不僅限於此,其蘊含的對成人世界的隱喻,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揭露與批判,使得作品遠遠超出它的藝術意義而具有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
  • 如何化解現代技術對人文的異化?
    現代技術支配著今日人們對「技術」的理解,今天的技術與人文話題,也更多的是從現代技術對人文的背離這個方面切入的。因此,我們需要討論現代技術對人文都有哪些背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背離?現代技術以其單一化、片面化和系統化特徵,而成為人文的一種巨大的異化力量。前面我們已經提過,人性的核心是自由,技術從根本上是成就和實現自由,使自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
  • 《魚王》:強烈的自白性呼籲關注社會,蘊含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
    小說的核心故事是在《魚王》這一章,講述了人與魚之間的角鬥,同時象徵了現代物質文明與大自然的矛盾。作者用這個故事,表達了他對生態失衡的擔憂。看完這本小說的人,都會對書中的故事印象深刻。人與自然,可以說是永恆的話題。而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護環境和動物和諧相處,成為人類的追求。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這些都將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哲學、異化理論和人學思想帶來極大的挑戰。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意義的把握隨著「我」的意識而更加自覺。異化概念貫穿馬克思思想進程的始終,被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人的勞動成果成為統治自己的異己力量以及人成為非人的社會歷史性。而人工智慧時代,人到智能人的實現也是一種人到非人的「異化」過程。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現代生產方式雖然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豐裕的基礎,但卻使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勞動異化,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物質主義泥淖。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原標題: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03以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   法國著名學者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兩個基本主題——揭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和這種異化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克服
  • 鮑德裡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是怎樣的?又有何意義?
    隨著幾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貧乏的境況己經大大改善,呈現出的是社會生產過剩和物產的堆積的景象,因此刺激內需、鼓勵消費成為了統治手段之一,人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行為也因之而改變,廣告等宣傳手段的大發展讓消費不再局限於商品的物理特性和使用價值上,而是更多地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和精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