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王》:強烈的自白性呼籲關注社會,蘊含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

2020-12-04 討喜的魚

《魚王》是蘇俄著名小說家維克託·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豆瓣評分高達8.9。作品大多取材作者的自身經歷,本書有十三個內容相對獨立的敘事短篇小說構成,但全部圍繞著人與自然這個主題。小說的核心故事是在《魚王》這一章,講述了人與魚之間的角鬥,同時象徵了現代物質文明與大自然的矛盾。作者用這個故事,表達了他對生態失衡的擔憂。

看完這本小說的人,都會對書中的故事印象深刻。人與自然,可以說是永恆的話題。而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護環境和動物和諧相處,成為人類的追求。在小說《魚王》這一章,魚和人奇蹟般地得救,但從側面也表達了如果人類一意孤行,最終的結果將是魚死人亡。

在我看來,《魚王》不是簡單講了十三個故事,更是一本全方位展現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相處之道的小說。從而喚醒人類保護自然、拯救自我的意識,今天我就結合作者的創作手法、以及作品的主題,來分析探討這篇小說的魅力之處。

01.創作手法:三個獨特的藝術特點突出小說的主題,強烈的自白性,展現人性複雜,關注社會對人的影響、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

作者維克託·阿斯塔是20世紀下半夜俄羅斯文學代表人物之一,《魚王》是最能體現作者藝術特點的作品之一。《魚王》有十三個故事,看起來是單獨的短篇小說,但是實際上是具有連貫性的,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交織在一起。

這部小說在當時產生強烈的反響,得益於他在創作上三個獨特的藝術特點。小說中的人物在維克託·阿斯塔的刻畫下,具有極強的真實性,更容易將讀者代入其中。

①以第一人稱展開,具有強烈的「自白」性

小說中的情節,幾乎都來自他的回憶。《魚王》中的「我」,其實就是以他的原型創作的。阿斯塔菲耶夫,出生在西伯利亞的農村。他的父親和大部分西伯利亞男人一樣,都陷入酗酒這個惡習中無法自拔。

在他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過世了。而他的父親很快再婚,就把他忽略了。阿斯塔耶夫的大部分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過的。後來,他在遼闊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歸屬感。他的溫暖不是來自家庭,而是來自大自然。

在我看來,小說中的情節幾乎都來自作者的回憶,這讓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而作者與其說他在講述一部作品,不如說他在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把大自然對他的饋贈,表達在這部小說中。在看這本小說時,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緒。

②小說關注社會對人的影響

《魚王》這部小說,從側面表達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要了解一本小說,就要熟悉當時的社會背景。阿斯塔耶夫在寫這部小說時,當時蘇聯的官僚機構冗雜、腐敗橫行,整個社會瀰漫一種悲觀的情緒。曾經被掩蓋的社會問題,開始顯現出來。大眾對於社會思考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賺錢。

作者在判斷社會對人的影響時,關注的是人的整個成長過程,包括成長的影響因素。看起來作品情節簡單,但是人物是飽滿、生動的。

看到這裡,讓我想起了現代社會,對於金錢的追求。如果只是單一的追求財富,而缺少精神世界,很容易讓一個人走上歪路。在思考如何賺錢的同時,也要考慮精神上的追求。

③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

對於《魚王》這本書,每一章都是相對獨立的故事,但被公認是一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內在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他的作品中看到鄉村的凋零,另一方面還有更迫切的問題。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自然生態岌岌可危。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展現了西伯利亞原野從自然生態到被人類改造的過程。

在我看來,敬畏自然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大自然是賦予人類的寶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取了資源。但是近年來,可以看到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導致一系列自然問題,比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氣候條件惡劣等等。而導致的惡果,會降臨在每個人頭上。

02.《魚王》所代表的三層含義:人與自然的關係、社會的真實背景、隱喻人類的惡果

阿斯塔菲耶夫寫作的初衷是為了喚醒人類保護自然的意識,通過故事的形式,更加生動的表達出來。每一篇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寓意。

對於小說中幾篇經典的章節,可以一起來看下:

①《魚王》的開篇:暗示人類的破壞和大自然的無私

《鮑耶》這章是《魚王》的開篇,鮑耶這個名字是作者父親和弟弟柯利亞養的一隻獵犬的名字,在當地方言中是「朋友」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大自然的忠誠和無私。

在作家父親當小領導的時候,因為揮霍公款被帶走。鮑耶拼命想把他拉回來,結果被押解人員用槍打死。柯利亞在父親被逮捕後,14歲的他在城裡開計程車賺錢養家餬口。但他還是想進行一次冬獵,結果因為氣候的變化。在深山老林中,差點喪命。

到了最後,突然像是看到鮑耶一樣,嘴裡不停地叫著:「耶...耶...耶。"結果奇蹟般得救,但是這次讓他身體遭受重創,幾年後死去。

在小說中出現了幾處細節,比如北極狐沒有按照預期的路線遷徙。這說明人類的破壞,改變了野生動物的規律。無形中給人類帶來災難,而鮑耶代表的大自然的形象,一再想拯救人類。大自然給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②《魚王》中酗酒的男人: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在《魚王》中經常出現的一類人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這些醉漢在大庭廣眾之下出醜。在這群醉漢中,有個叫達姆卡的是作者的同鄉,他是個酒鬼,沒有正經的工作。靠著在西伯利亞偷偷打漁為生,但是打到魚,就去換錢買酒喝。喝醉了就在小船上睡覺,把孩子老人都丟給妻子。

這在當時的西伯利亞家庭是很普遍的情況,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酒鬼。從表面上看是酒鬼對家庭不負責任,深層次的原因是複雜的社會因素。西伯利亞是地球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是由於推出不合理的政策。許多當地居民破罐子破摔,終日酗酒、偷獵捕魚,這其實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無奈的妥協。

在我看來,社會問題和自然環境是離不開的。一旦自然環境被破壞,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對待自然環境上,一方面要考慮經濟的發展,而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花多少錢,都彌補不回來的。

③《魚王》:人與魚之間的角鬥表明人類和自然之間的衝突

在《魚王》中有一篇跟標題相同的一章,講述了一場人和魚之間的角鬥。伊格納齊依奇是當地偷漁者本領最高的,而且是少數不酗酒的男人,外出捕魚時,鉤住了百年難遇的「魚王」。

他想到爺爺曾經告訴他:有罪的人遇到魚王,比如會遭到報應,但他沒有放在心上。結果一不小心調到合理,被排鉤鉤住。人與魚陷入僵局,他懺悔年輕時犯下的過錯。遠處忽然駛過了一艘小船,魚和人都奇蹟地得獎了。

作者借小說主人公的遭遇,講述了人與自然的博弈。魚王和偷獵者的情節,象徵著現代物質文明與大自然的矛盾。最後的懺悔讓人類得救,要是一意孤行,最終的結果是魚死人亡。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本身。

03.主題呈現:基於小說《魚王》的內容,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我從中體會到的人與自然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歸根到底是社會制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三者失衡的社會形態。

①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在小說中,原本生活在西伯利亞的居民,可以依靠自然資源養家餬口。但是由於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當地人的生活遭到影響。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過度捕撈、偷獵。

這種做法會造成惡性循環,自然資源再生的速度,遠遠不如人類的破壞。而當地一味禁止捕魚,沒有考慮到當地人的正常需求。導致他們使用更破壞生態的捕魚方式,糟蹋了大自然。

我們知道大自然是有再生的能力的,但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則會讓生態系統失衡。如同多米諾骨牌,到頭來也要拖延經濟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大自然和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對於經濟發展和保護自然生態,應該是並行的關係。不能以犧牲一方為代價,

②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老一輩人的人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敬畏自然,來傳達保護自然的思想。大自然養育了萬物,而在現在的描述中人類的自私,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愛。

在捕獲魚王這章中,就體現了這點。要是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懲罰時,還是沒有愧疚。而最後的結果是,人類和自然,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對於人類和自然,並不是割裂的關係。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的饋贈,愛護自然是人性的體現。當社會發展時,更要好好的保護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③儘快恢復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平衡

阿斯塔菲耶夫通富有美感的語言描繪出原始森林、葉尼塞河等自然環境的質樸,從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還有生態失衡的擔憂。

自然的無私和人類的自私,在這本小說中隨處可見。但作者並沒有放棄人類,他還是相信人類,能夠意識過自己犯下的過錯。

對於曾經對自然的破壞,要想辦法彌補回來。保護大自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代人的傳承。跟破壞環境比起來,恢復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平衡,要漫長許多。但這是我們該做的,為了下一代人著想。

結語:

《魚王》這部通過多篇故事而成的作品,其實是在表達作者對生態失衡的擔憂。到了如今,對於環境的破壞還在持續。這部小說 ,也是對於人類的一個警醒。作者希望以此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儘快恢復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平衡。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一旦失衡,將會給人類造成滅頂之災。這是每個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陳進:科學的自然倫理觀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這些思想在人類經濟發展的初期和工業化的早期雖然有其積極的意義,激勵了人類開發自然,創造物質財富,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對於生態環境的累積影響也是十分嚴重的。將倫理觀應用於處理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首推美國生態學家阿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他提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該有一種準則,限制包括對待環境破壞等方面的行為。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森就在《寂靜的春天》中對人類使用農藥等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警示,要求我們審慎思考「控制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以負責任的方式將科技創新導向對人類有益的發展軌道,形成人類和自然關係的合理協調。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再次讓人類警醒,要求我們審慎考慮人類與自然的新關係,將健康的生態倫理觀確立為我們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
  • 朱耀洪: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在研究和處理天人關係的過程中,我國古人提出了內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今天進行生態倫理研究、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 以「參贊化育」為主旨的儒家生態倫理觀。「參贊」,是指人對天地宇宙運行的參與、調節;「化育」,是指宇宙萬物的演化與發育。
  • 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應把握契機,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場重大社會事件的本源——人與自然緊密又脆弱的關係,從而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這是所有人,包括孩子,應該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學會的一課。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面對新冠肺炎,孩子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得這種肺炎?」
  • 李青鬆散文創作中的環境倫理觀 | 胡穎峰
    他在與自然進行互動時所秉持的思維,以及不斷省思中形成的價值體系,尤其能顯示其創作特色。藉由對其環境倫理觀這種較結構化的認識,我們更容易了解其觀念中的洞見與不見。在此茲將李青松書寫的環境倫理觀簡要歸納論述如下:(一)超越人類中心論大多數生態文學創作都是從「否定」人類中心論開始建立他們的環境倫理觀,因為唯有不認同當前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才有提出新倫理的動力。
  • 「作文解析」唐山二模:籠中思過,敬畏自然
    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科學精神:理性思維 批判質疑 勇於探究學會學習:勤於反思實踐創新:問題解決健康生活:珍愛生命 自我管理責任擔當:社會責任考生可以選擇寫「思過」的原因,即人類和自然是怎樣的關係,為什麼人類要思過;考生可以選擇寫「思過」的內容,如哪些方面存在過失等;考生還可以寫「思過」之後應該怎麼做等等。2.文體是自由的。本次作文不限文體,考生可以寫議論文,就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記敘文,記敘一段經歷;也可以寫成敘事或抒情類的散文。
  •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告訴你野生動物和病毒之間的聯繫,呼籲大家「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儘管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一直呼籲大家要保護野生動物,但肆意捕食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俄羅斯僅在2017年,俄羅斯監管部門就發現超過3萬條出售野生動物的在線廣告。英國英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2019年,在港口、機場和郵寄包裹中查獲野生動物肉總量高達1149公斤。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他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思想啟蒙,還是對自然的探索、對新領域的開創,都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智慧,這實在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在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又顯得那麼渺小。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道家思想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道家思想提醒人們關愛自然。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態觀念能夠在民間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實際行動可以感染人們,從而產生更好的生態效益。  和誰對話?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這就進一步要求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進行變革。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出現和逐漸加重,關於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這就進一步要求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進行變革。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出現和逐漸加重,關於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他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思想啟蒙,還是對自然的探索、對新領域的開創,都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智慧,這實在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於是,人類憑藉這點智慧開始向自然進軍,要徵服自然。但在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又顯得那麼渺小,人類的智慧是那麼微不足道。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無法探測!時空到底有幾個維度?
  • 聚焦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呂永勝「星球至上」生態攝影作品展開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錚 文/圖8月7日下午,「星球至上」——呂永勝生態攝影展在鄭州升達藝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自然生態攝影家呂永勝創作的以關注自然生態為主題的攝影作品64幅。「星球至上」生態系列攝影作品是呂永勝繼2018年獲得平遙國際攝影節優秀攝影師大獎和2019年中國三門峽自然生態國際攝影大展典藏獎金獎後,用影像持續關注自然生態系列的又一力作。
  • 《鷺世界》:真實呈現蒼鷺生活與成長,真切呼籲生態和諧及保護
    但是,人類也必須學會與其他生命和諧相處,懂得維持世界生態的平衡。否則,一味無止境地索取,最終後悔莫及的恐怕是我們自己。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令無數飛禽產生生計困難,甚至無家可歸。人類應該意識到,鳥類是自己的好朋友,保護它們,正是保護人類的長久未來。即將上映的紀錄片《鷺世界》,就將鏡頭對準了我們並不太熟悉的國家二級珍禽蒼鷺。
  • 海洋汙染需社會共同關注 保護渤海生態從我做起
    在這樣一則簡單的網絡調查中,眾多網友轉發關注,然而回答卻是無言——「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呢?」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大海聽不見回聲。海洋汙染不容忽視老百姓在海洋保護意識上的淡漠,很大程度是源於不了解。「可能感受比較明顯的就是海洋產品數量的銳減,餐桌上的魚蝦種類少了。但除此之外,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更需要媒體去呼籲,社會共同去關注。」
  • 《大自然在說話》:太震撼了,值得每一個農業人思考,敬畏自然,敬畏...
    請您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愛護自然,愛護我們的母親! 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大自然在說話》是一部以大自然為「第一人稱」的公益短片,由蘋果公司 廣告人Lee Clow為保護國際基金會創意製作。
  • 保護環境 敬畏自然雅安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新城幼兒園開展生態...
    四川新聞網消息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依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關係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全國都在強調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
  • 快男潘曦呼籲社會關注男性教師社會認同感引爭議
    近日,一名微博簡介為快男潘曦的用戶發微博寫道自己曾做老師飽受歧視,認為男教師缺少的原因或因為社會地位太低,以至於難以找到對象。該博主呼籲社會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引發網友關注。快男潘曦微博呼籲關注男教師社會地位博主原文:@潘曦PX:全社會能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